唐風月 王小燕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分娩出至產婦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復至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 一般為6周。此過程由于產婦分娩時體力消耗過大, 抵抗力較差等原因, 使產褥期內的產婦各系統恢復需要相對漫長的過程[1]。產褥期給予綜合護理措施, 可有效降低產婦感染、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本研究對本院2013年8~12月收治的60例產褥期產婦, 分別給予綜合護理與常規護理,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 為本院婦產科分娩的產褥期產婦。所有產婦經產前檢查均無病理產科因素及合并內、外科疾病, 無精神、語言、行為等方面障礙者。所有產婦分娩均為單胎, 無產后出血。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 對照組患者年齡21~36歲, 平均年齡(28.31±5.81)歲, 初產婦23例, 經產婦7例;早產1例、經陰道產12例, 剖腹產17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0~35歲, 平均年齡(28.16±5.93)歲, 初產婦22例, 經產婦8例;早產2例、經陰道產12例, 剖腹產16例。兩組產婦年齡、分娩方式等基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觀察組 ①心理護理:產婦在產后體內的內分泌系統發生急劇變化, 產婦往往容易出現急躁、情緒不穩定、委屈、易流淚等, 重者出現失眠、頭痛、自責甚至傷害嬰兒或自我傷害行為。抑郁情況與產婦的性格、體質、分娩因素、社會因素、環境等都有關系。因此, 護理人員應在平時的巡視中與產婦多溝通, 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況, 對心理壓力過大的產婦給予適當的心理支持和干預;做好家屬工作, 創造良好的環境;指導產婦多了解產后保健等方面的知識, 讓產婦能更好的恢復[2]。②生活護理:產婦應多注意保暖, 病房內應保持安靜,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溫度適宜, 鼓勵產后用溫水刷牙、洗澡, 做好個人衛生。鼓勵患者合理飲食, 產后1 h后可進流食或清淡的半流食, 可根據產婦的情況、哺乳期需要、口味等, 食用高蛋白、高纖維等食物, 適當的增加維生素、鐵的攝入量[3]。鼓勵產婦產后盡早下床活動, 按時做產后保健操, 會陰側切或剖宮產的產婦可適當推遲活動時間。③會陰切口護理:應穿寬松的褲子、內褲, 勤換衛生護墊,睡覺時應向會陰傷口對側側臥, 可用溫水或含0.9%溫鹽水清洗會陰, 如會陰處出現紅、腫、痛等情況, 水腫患者可以用50%硫酸鎂熱敷, 血腫者可用遠紅外燈照射, 有硬結者用大黃芒硝外敷。④乳房護理:推薦母乳喂養, 指導產婦哺乳前清潔雙手, 用溫濕毛巾清潔乳頭, 切勿用肥皂、酒精等清潔用品清洗乳頭, 防造成乳頭干燥, 皸裂等。哺乳前, 還應對乳房進行按摩, 刺激排乳反射, 在哺乳時, 兩乳房交替進行, 吸盡乳汁, 促使乳房分泌, 防止乳腺管堵塞。乳腺炎時,哺乳前溫熱敷乳房, 輕輕拍打和微微抖動乳房, 先吮吸患側,同時進行按摩等, 每次吮吸時間為20 min以上[4]。
1.2.2 對照組 采用一般常規護理, 不對產婦進行針對性產褥期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 其他處理方式與護理方法與觀察組相同。
1.3 臨床觀察 觀察兩組產婦在產后24 h內體溫情況,≥37.5℃為異常;觀察患者的惡露情況, 正常血性惡露3 d逐漸變為漿液性2周后, 變為白色惡露為正常;惡露超過3周不凈有臭味者, 并伴有體溫升高、腹痛等情況為產褥感染。觀察會陰傷口、乳房是否出現紅、腫、膿性分泌物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60例產婦所有臨床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觀察組產褥期康復情況比較:對照組產褥感染3例占10%, 會陰傷口4例占13.3%, 乳腺炎6例占20%, 母乳喂養21例占70%;觀察組產褥感染1例占3.3%, 會陰傷口2例占6.7%, 乳腺炎2例占6.7%, 母乳喂養28例占93.3%。觀察組康復情況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產褥期產婦分娩導致生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多系統發生重大變化, 使產婦機體損耗, 雖屬生理范疇, 但子宮內仍有較大創面, 當產婦子宮復舊不佳, 生殖道及生殖道外發生感染時, 極易導致產褥感染。加強產褥期護理利于提高母乳喂養率, 促進產婦身體康復。
本組通過細致的健康宣教, 使產婦掌握產褥期的相關知識, 通過科學地飲食調理, 促進產褥乳汁分泌, 增強產婦的喂哺信心, 研究結果顯示, 產婦康復情況顯著優于常規護理,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桂蓉.200例產婦產褥期保健護理.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 27(8):999-1000.
[2]李寶瑜, 周平.200例產婦產后護理保健體會.現代醫院, 2012,5(5):59-60.
[3]劉寶珍.Orem自護理論在產婦產褥期護理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5(8):18-20.
[4]潘美珠, 陳玉琴, 蘇瓊英.妊娠及產褥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觀察及護理措施探討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1):7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