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王波 荊淑杰 劉海英 張曉樓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高職高專醫學院校應該積極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 拓寬服務渠道, 擴大高職教育的影響力。近年來學校從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實際出發, 適時調整辦學理念和發展戰略, 突出辦學特色, 開辟了一條在服務社會中求發展的強校之路。本文正是基于這一實際問題, 提出高職高專醫學院校應該面向社區培養應用型人才, 充分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
1.1 建設學習型服務型社區的重要作用是構建全社會終身教育體系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面向社區正適應了這一客觀需要, 在所處的社區內,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不但具有培養人才的優勢, 還具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豐富經驗和水平, 憑借這些豐富的經驗, 再和社區的實際情況緊密聯系, 既為學習型社區的成功創立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提高了社區整體服務水平。
1.2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辦學理念符合社區教育的發展要求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教育理念一直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教學模式也逐步從注重教轉向注重學, 越來越靠近個性化學習的特點。目前就業崗位逐漸增多, 對就業者能力與素質的要求越來越嚴格, 尤其是要求就業者必須加強自身的適應能力, 做到會學習會生存, 這才是社區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
1.3 面向社區是促進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強化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 不僅對社區有幫助, 同樣也為醫學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就業導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高職高專醫學院校與社區的關系實際上是互助互利的關系,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能從社區得到新的發展原動力, 社區則需要高職高專醫學院校提供足夠的智力和人力資源, 二者之間是社會轉型期的一種全新的服務大眾的方式。
2.1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首要工作任務是面向社區醫療衛生需求, 培養社區實用型醫學人才 本校創建了有本校特色面向社區的“院校合一”全科醫生培養模式, 在校內建設了融教學、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和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培訓為一體的東方廣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這種“院校合一”的校中院、院中校的模式激活了校內教學資源, 提升了教師的臨床水平, 提高了全科醫生培養質量。目前已有近300名具有全科醫生素質的臨床醫生走向農村及基層衛生服務崗位。成果得到了政府、行業、兄弟院校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并在多所院校推廣應用。
2.2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面向社區貫徹以就業為導向的產學結合之路 因地因時培養地方所需實用型醫學人才, 把從業者在未來社區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工作情況在相應的課程里增加相關的內容, 增加課間去社區醫院實習的次數, 讓學生與社區醫院零距離, 培養出來的從業者能夠熟悉社區工作環境,很快的適應社區的工作性質。多數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已經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 使科學研究及其服務社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方面校企聯合進行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 建立了多個實驗室和多個實訓基地;另一方面與高校、企業聯手,開發應用型課題, 凸顯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功能。
3.1 構建醫學教育連續統一體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應構建模擬醫院情景教學、教學醫院床邊教學、社區衛生中心家庭訪視和衛生行業社會實踐的“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開發了臨床基本技能單項訓練、臨床基本技能綜合訓練和社區公共衛生團隊訓練三個模塊, 并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醫護藥跨專業的團隊協作異課同訓項目, 實訓內容與崗位內容零距離。
3.2 創造全民學習的條件供各類醫學人才培訓和各種衛生咨詢 根據衛生事業發展對全科醫學和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 率先創建了校辦社區醫院和康復養老中心, 促進了四位一體、校院協同實踐實訓體系的形成, 實現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與行業一體化、學校與醫院一體化。創建全科醫學教育及職業培訓鑒定基地, 搭建了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的立交橋, 形成了社區衛生人才培養閉路鏈接, 有力推進了國家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 成為中國社區衛生協會培訓基地。
綜上所述,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面向社區培養實用型人才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通過主動為社會服務, 與醫學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融為一體, 成長潛力巨大的、充滿活力的地方經濟發展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