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成
·藥物與臨床·
拉米夫定治療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分析
趙志成
目的 探究拉米夫定治療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方法 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200例,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100例, 其中實驗組患者采取拉米夫定進行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治療時間為1年, 1年后對患者的血清學、生化學、病毒學及肝臟的合成指標、部分組織學變化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經過1年的治療, 患者肝功能恢復情況、生化指標、HBV-DNA轉陰率、HBeAg陰轉率等情況均較治療前好轉, 且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用拉米夫定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肝功能, 且1年后治療效果依舊明顯, 病毒復發率低, 治療效果和安全性較常規治療高, 值得在臨床范圍內大力推廣。
拉米夫定;乙肝肝硬化;脾亢;治療效果;安全性
慢性乙型肝炎是現在世界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全球約有3.5億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 在我國, 乙肝是誘發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乙肝患者發生肝硬化5年后的生存率最高僅為84%[1]。相關研究顯示, 乙肝患者死亡主要與患者攜帶病毒含量相關, 患者攜帶病毒量多則死亡速度快,因此, 治療乙肝應從抗病毒入手[2]。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治療乙肝的藥物主要是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 干擾素的治療效果較核苷類似物好但并發癥較多且使用不方便, 所以,核苷類似物的使用較為廣泛。現在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核苷類似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和替諾福韋酯等。本文通過對拉米夫定治療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進行研究, 為臨床提供相關數據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隨機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200例, 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指標, 并且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肝硬化。其中, 實驗組男64例, 女36例, 患者年齡38~60歲,平均年齡(40.2±3.44)歲, 肝硬化病史3~16年;對照組患者男60例, 女40例, 患者年齡36~58歲, 平均年齡(40.4±3.21)歲, 肝硬化病史3~1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病情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實驗組患者采取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進行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方法, 患者在入組前不服用任何保肝降酶的藥物, 治療隨訪時間為1年或患者死亡。在治療期間若出現病毒反跳、病毒變異等現象, 可口服阿德福韋酯10 mg/d進行治療。用電化學方法對患者的血清進行檢測, 利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測定HBV-DNA含量,同時對患者肝組織進行HE染色, 組織學診斷慢性肝炎等級及纖維化分期。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BV-DNA水平、ALT水平、肝臟合成代謝功能(膽固醇、蛋白質、膽堿酯酶、凝血酶元活動度等)等情況, 觀察治療期間病毒的情況及不良反應的發生。其中, 患者HBV-DNA轉陰伴HBeAg血清轉換、肝硬化等級降低且ALT水平降低, 則證明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患者HBV-DNA轉陰伴HBeAg血清轉換、肝硬化等級同級或降級或ALT水平明顯降低則證明治療有效;若以上三項均沒有明顯變化則證明患者治療無效[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比較 經過1年時間的治療, 實驗組患者HBV-DNA全部轉陰, 轉陰率達100.00%, 對照組患者有68例轉陰, 轉陰率為68.00%。兩組患者的ALT水平均下降, 但實驗組患者下降明顯, 且實驗組患者的肝硬化等級變化較對照組明顯,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例數HBV-DNA陰轉率HBeAg陰轉率ALT(U/L)實驗組100100.0067.8628.4±6.8對照組10068.0017.3168.4±8.2 χ2/t7.929.119.87 P <0.05<0.05<0.05
2.2 兩組并發癥的比較 在治療期間, 實驗組有2例患者死亡, 對照組中3例患者死亡, 患者均死于肝硬化相關并發癥, 未出現與治療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其中, 對照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現肌酸激酶輕度升高, 2例患者出現輕度腎功能異常, 實驗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輕度肌酸激酶升高, 經治療, 兩組患者癥狀均消失,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耐藥性及病毒情況的比較 在治療期間, 實驗組患者有3例出現病毒變異, 采取阿德福韋酯10 mg/d口服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有2例出現病毒變異, 采取阿德福韋酯10 mg/d口服進行治療, 兩組患者耐藥性及病毒變異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肝組織變化的比較 治療前, 實驗組患者中肝硬化A級患者61例, B級患者33例, C級患者6例,對照組患者中A級患者64例, B級患者29例, C級患者7例;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中A級患者87例, B級患者10例, C級患者3例, 對照組患者中A級患者78例, B級患者19例, C級患者3例。實驗組患者肝硬化等級變化及肝組織纖維化的減輕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乙肝肝硬化可通過使用抗病毒藥物對病毒進行抑制,進而阻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改善患者的血清指標,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乙肝肝硬化的晚期,治療困難、預后差并且并發癥多, 治療主要以阻止病情惡化為主。相關研究顯示, 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能夠通過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進而達到阻止病情惡化的目的。拉米夫定是一種核苷類似物, 是研究最早, 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療乙肝肝硬化的藥物, 臨床研究顯示, 拉米夫定治療乙肝肝硬化具有效果顯著、起效快、安全性高等特點, 能夠有效減輕肝硬化癥狀并且明顯降低肝硬化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將本院收治的200例肝硬化伴脾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對實驗組患者采取拉米夫定治療, 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乙肝肝硬化治療[9]。研究顯示, 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 HBV-DNA的陰轉率達100%, HBeAg陰轉率、ALT下降水平及肝硬化等級變化均較對照組明顯, 并且實驗組患者出現的并發癥也較對照組少,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病毒的變異率均較低,兩組均出現肌酸激酶輕度升高的肝硬化并發癥, 并且對照組出現輕度腎臟疾病, 但經治療兩組患者并發癥均明顯好轉,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拉米夫定對于治療乙肝肝硬化伴脾亢具有明顯的效果, 且治療期間并發癥少, 能夠有效阻止病情的惡化, 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 有效降低肝硬化并發癥的發生。通過拉米夫定治療1年患者病毒的變異率低, 且肝組織等級有明顯的下降, 值得在臨床范圍內大力推廣。
[1] 張銀華,陳建杰,孫蓮娜,等.拉米夫定聯合心得安治療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臨床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0, 18(8):1053-1054.
[2] 程留芳 .重視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療.中華保健醫學雜志, 2009, 11(3):171-173.
[3] 余樂蘭,羅霞,張勤.拉米夫定用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抗
264300 山東省榮成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