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琳 徐曉燕 袁毅
小劑量沙利度胺治療白塞病的臨床價值分析
翟小琳 徐曉燕 袁毅
目的 探討小劑量沙利度胺治療白塞病的臨床價值。方法 80例白塞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40例, 分別給予兩組患者小劑量沙利度胺、大劑量沙利度胺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5%、95.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1年內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劑量沙利度胺治療白塞病即能達到有效效果,能夠有效減少不良反應, 復發率較低, 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小劑量;沙利度胺;白塞病;臨床價值
白塞病是慢性全身性疾病, 患者全身多個系統及器官受到累及, 出現反復生殖器潰瘍、口腔潰瘍、關節炎、眼色素膜炎、血栓性靜脈炎等癥狀。目前臨床關于其病因尚不明確, 多認為血管炎為其基本病理變化, 與患者自身免疫、感染等有直接關系, 目前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措施[1]。沙利度胺為臨床治療白塞病的有效藥物, 近年來在臨床使用中效果得到驗證, 然而大劑量使用導致患者機體受到毒副作用的影響, 因此患者治療依從性較低。為對小劑量沙利度胺治療白塞病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作者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80例白塞病患者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白塞病患者, 男49例, 女31例, 年齡24~65歲, 平均年齡(40.15±5.66)歲, 病程20~68個月, 平均病程(41.25±3.56)個月;其中外陰潰瘍18例, 口腔潰瘍20例, 眼炎6例, 關節炎(痛)18例, 結節紅斑或毛囊炎13例, 針刺反應5例,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40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臨床表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秋水仙堿、非類固醇抗炎藥治療, 或者短期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治療, 效果不佳。觀察組采用小劑量沙利度胺(生產公司: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6129)治療, 50 mg/次, 每天晚上1次;參考組采用大劑量沙利度胺治療, 廠家及批號與觀察組相同, 100 mg/次, 每天晚上使用;兩組患者均同時采用正清風痛寧緩釋片(生產公司: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20010174)治療, 120 mg/次, 2次/d, 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半年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同時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隨訪, 對患者復發率進行觀察分析。
1.4 療效判定 痊愈:患者相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臨床癥狀發作次數減少50%~99%, 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下, 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2]。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觀察組與參考組治療效果比較[n (%)]
2.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 參考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2.2 觀察組治療期間未出現不良反應, 參考組治療期間出現3例皮疹、4例瘙癢、2例頭痛、1例頭暈、3例血小板減少,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5%,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觀察組1年內出現2例復發, 復發率為5.0%, 參考組1年內出現11例復發, 復發率為27.5%,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白塞病是臨床常見慢性炎癥性系統性血管炎, 機體所有管徑及形態血管均可受到累及, 患者肺、胃腸、關節系統及中樞神經等均可受到累及。目前臨床關于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 根據其臨床表現, 多認為與遺傳因素、免疫性疾病、感染、系統性疾病等綜合因素有關[3]。臨床治療白塞病主要以綜合治療為主, 從而實現預防感染、調節免疫功能、減輕疼痛、促進傷口愈合等。
沙利度胺為谷氨酸衍生物, 最早作為止痛劑及鎮靜劑使用, 后來在麻風結節樣紅斑中使用。近年來隨著沙利度胺在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 沙利度胺新的藥理學上的特性被發現, 藥物不僅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同時具有良好的抗風濕及抗炎作用, 能夠對疾病進展形成抑制作用[4]。藥物能夠白細胞介素(IL)-1、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干擾素(IFN)-γ等產生抑制作用;藥物能夠激活 IL-4、IL-10、IL-5等, 自然殺傷細胞(NK)、CD8+T細胞數量明顯增加,細胞毒作用明顯增強, 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對化學誘導物敏感性明顯降低, 對前列腺素F2、E2、5-羥色胺、組胺、乙酰膽堿產生拮抗作用, 同時藥物能夠穩定溶酶體膜。有研究發現當沙利度胺在人體內劑量累積超過20 g時, 神經病變嚴重程度、發生與累積的劑量之間具有相關性, 因此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5]。國外學者Hamuryudan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 分別給予患者100、300 mg/d、安慰劑治療,結果顯示三組患者完全緩解率分別為6%、16%、0, 其中前兩組患者口腔潰瘍在4周內出現好轉, 生殖器潰瘍在8周內好轉, 由此可見, 沙利度胺在白塞病治療中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小劑量沙利度胺治療白塞病能夠達到與大劑量藥物治療效果, 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 復發率低, 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1] 田珂, 王晶桐, 朱元民, 等.具有消化系統表現的白塞病的臨床特點.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4,23(2):208.
[2] 顧有守, 吳鐵強.沙利度胺及其在皮膚科的應用(一).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 2005,12(3):273.
[3] 趙莉, 王征, 許樂, 等.老年人白塞病的消化系統表現.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3,32(4):400.
471000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腎病風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