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葛麗麗



散點透視
南京四方美術館位于毗鄰南京珍珠泉風景區的四方湖區,中國當代國際建筑藝術實踐展的入口處。盡管初看之下這座充滿了當代氣息的奇特建筑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并不顯而易見,但實際上它卻是設計師對于中國傳統繪畫、造園藝術的一次致敬。
對于南京四方美術館,設計師StevenHoll力圖通過中國造園藝術的概念以及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加以詮釋。建筑本身交錯的空間劃分,和相互掩映的體塊在南京郊區的濱湖地區那濕潤而充滿薄霧的環境中展現了“深邃交錯的神秘空間特色”,而隨著觀者位置的移動,這種多層次的空間形態也展現出了更為豐富的視覺感受。對于這種遮掩與敞開之間的關系,設計師不加諱言地指出,正是受到中國園林藝術的啟發而得到的設計靈感。
此外為了打破過于嚴格的焦點透視所帶來的單調和直白,四方美術館在構成上并沒有使用純粹意義上的簡單幾何體塊。看似單純的線與角的結合,通過精心優化的角度,以及微妙的小角度折線代替直線,這些手法最終帶來的視覺效果就是在觀者眼中建筑輪廓產生的滅點變得不那么明確,從而產生了更為豐富和有趣的透視感。而這個設計點,則來自于中國風景長卷的散點透視理論。
移步換景
對于中國傳統造園和建筑來說,觀者位置變化帶來的不同視覺感受的重要性從來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本次案例中,四方美術館以深灰色的清水水泥作為院墻的元素,然而卻摒棄了常見的大面積連續平面的做法,代之以凹陷的竹節紋理,從而制造出一種現代語境中的傳統味道。同時,輕體量的體塊蜿蜒盤旋于圍墻之上,造成一種“懸浮”或者說,“漂浮”之感。而一架頗具工業感的金屬長梯連接了地面與上層空間,同時平衡了建筑的“留白”空間,并且構成了一個奇特的視覺焦點。
在建筑內部,設計師利用躍層和下沉空間極大豐富了單調體塊內部的空間劃分,同時,美術館一層的方窗將陽光以精心選擇的角度巧妙引人室內,因而成功地利用光線塑造了空間氛圍。而與下層相比,上層順時針旋轉的特殊空間則產生了更微妙的體驗。獨特的高度令觀者能夠俯瞰整個湖畔建筑群,并且通過方位的移動而不斷變化著視野,以此與“交錯”的總體設計概念相呼應。隨著參觀流線在畫廊中前行,最終,觀者將來到上層空間末端那個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前,而南京城遠景的最佳視角也將“借景”手法帶來的視覺效果推向了高潮。
或許可以說,在南京四方美術館這個獨特的建筑藝術的實驗之地,人們不僅能夠欣賞當代藝術和建筑空間帶給人們的獨特美學感受,同時,南京古老的人文背景與前衛的現代建筑、藝術理念的交融,也為人們在紛擾的現代社會生活與工作之外,帶來了一份近乎于“道”的,精神層面的超越和超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