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躍進+王躍龍



在藝術史上有兩類藝術家是不可忽略的,一類是藝術流派的開創者和代表性畫家:另一類是不僅獨樹一幟,而且也沒有跟隨者的藝術家。作為藝術家的馬堡中無疑屬于后一種類型,這使他的藝術在九十年代以來的藝術發展中占有獨特的位置。
馬堡中藝術的獨特性在于,他的藝術不同于和他年齡相仿的藝術家們所屬的三個流派:首先,與政治波普藝術相比,他政治(軟、中性)但不波普;其次,與玩世現實主義相比,他現實(更銳利)但不潑皮,甚至比最典型的現實主義藝術的態度更加嚴肅;第三,與新生代相比,他關注現實,但不調侃,且尊重某些普世的價值標準。
也許是馬堡中特立獨行的藝術特征,使我們在官方的全國美展中看不到他的作品,因為官方的評價體系、審美要求和政治原則與他的藝術追求格格不入;我們同樣不能在以學術追求為根本目的,具有半官方性質的油畫學會出版的中國油畫全集中,找到馬堡中的作品,盡管水平一般的油畫作品也人選其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流行的藝術觀、審美標準和創作方法的拒斥,恰恰說明藝術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這種品質,我們稱之為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我想正是馬堡中的這種藝術品格,使他能在主流藝術之外大有作為。
我之所以認為馬堡中在當代中國藝術格局中的地位是獨特的,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理由:
首先,他獨創了一種個人化的造型觀和方法論,即在超級結構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創造了一套他稱之為“網絡造型”的語言體系(參見《超級結構主義一“網絡造型”》和《馬堡中1》兩本書)。我以為在藝術造型基礎理論和實踐上,馬堡中的這種學術創新的精神和貢獻是獨一無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正是他的藝術創作是建立在自身藝術語言的深入研究基礎上的,所以,從一開始,馬堡中就是站在一個較高的學術水平上進入油畫藝術創作的。
其次,正如許多人所知道的那樣,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馬堡中是第一個把目光放在冷戰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變化方面的藝術家,他創作的“事件系列”、“卡拉尼什科夫……47突擊步槍系列”、“打擊系列”和“篡改系列”等作品,都是對二十世紀1989年冷戰結束以后世界各地爆發的戰爭、政治突變、種族仇殺等各種暴力,以及地緣政治的各種沖突所做出的強烈反應,它們表達了作為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馬堡中,對我們面臨的動蕩不安的世界的深切關注。我認為這種關注從根本上說,也體現了馬堡中對中國社會變革帶來的急劇變化的反思。事實上,在全球化的今天,所謂的“蝴蝶效應”已在方方面面體現出來,這既是馬堡中的這些反映世界巨變的作品得以可能創作的條件,也是其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得以產生的情境。
在馬堡中看來,社會主義陣營的變化,使世界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此他用“后社會主義”的觀點來詮釋他的藝術方向。他認為所謂的“后社會主義”開始于中國1978年后改革開放的歷史,它是對世界變化的響應,也影響并最終改變了世界。就此而言,馬堡中是第一個表現中國改革后對世界上的許多重大變革和事件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藝術家。
第三、馬堡中在藝術中對自己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強烈政治色彩,采取了一種他稱之為“軟政治…中性(間)”的評價立場,它類似于社會學家韋伯所說的“價值中立”。但我必須強調指出的是,馬堡中的“軟政治…中性(間)”的藝術評價立場,并不是沒有價值判斷和標準,而更類似于韋伯的“價值關聯”概念,它是讓被客觀描繪的對象,在相互關聯中使它們呈現各自的價值和意義。
從上面的簡短陳述中,我們能發現馬堡中藝術的基本特征是:堅持獨特、個性化和有難度的繪畫語言:強調崇高和悲劇性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的觀念表達;關注歷史和當代世界中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我認為正是馬堡中藝術中這種“三位一體”的有機組合,使他的油畫創作在當代藝術格局中占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從馬堡中的油畫創作看,充分體現了他的藝術特征的代表作是《中國/中國》和《志愿軍總部》。在《中國/中國》這幅中,他準確地把握了兩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治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第一次以“平視”的態度表現了政治領導人物的正常形象,在主流藝術之外創造了表現中國領導人的形象的新方法,在先鋒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志愿軍總部》則是將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還原到一種新的“中性”或“中間”的立場,它無論在觀念和技術層面都全面超越了“新中國革命歷史畫”的既定方式,在客觀的歷史和主體的認識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或者說新的張力關系。
誠然,馬堡中還需要更加有力的作品來進一步證實自己的藝術觀念的力量。正如批評家殷雙喜所說:“馬堡中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真正價值還未被完全認識和發現,作為他自己還沒有真正把全部的智慧、力量、才華展現在世人面前…期待他新的作品早日身現于世”。不過馬堡中對自己的藝術是充滿自信的,他說:“世界給我一個機會,我給世界一個機會”!
我們期待著這進一步變為現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