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國寧(本刊記者)
浙江滕頭村:中國生態示范村
文圖/張國寧(本刊記者)
滕頭是一個“了不起的村莊”:綠化率67%,人均預期壽命78.9歲,超過70多億元人民幣的社會總產值、零犯罪率、常年一級的空氣質量。全村339戶家庭865人,1萬多的外來務工人口,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走在浙江省寧波市的滕頭村,讓人感到這里不同于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廣人稀,“人間天堂”——滕頭村僅有2平方公里、900多畝耕地,但效率驚人,去年社會總產值75.6億元,利稅8.3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52000元,村集體企業旗下有70多家子公司,涉及服裝、園林綠化、房產、生態旅游等行業。
一進滕頭游客中心,就讓人耳目一新。溫馨提示寫著:“無線景區,智慧旅游——歡迎使用滕頭景區無線寬帶。”滕頭集團外宣辦主任鐘水軍介紹,滕頭景區是一個“村景合一”的景區,“村即是景,景即是村”。每個景點通過wifi,都有語音講解。
走進滕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只見滿園綠意蔥蘢,香樟樹綠蔭婆娑,香泡樹下紫薇花開滿枝。一排排將軍林是由丁衡高等100多位高級將領在20年前種下的,“院士林”是由30多位院士栽種的,此外還有巾幗林、記者林、民族和諧林等。
鐘水軍說:“滕頭人愛樹,許多來滕頭村考察的名人也樂于種樹。這些樹分布在滕頭村各處,合稱百家林。每棵樹都有一段故事,因此,這些樹不僅美化了村莊,也見證了栽種者在滕頭的足跡,更是不可多得的景點。”
滕頭經濟的主色調為綠色,多年來營建一整套綠色產業體系,涵蓋綠色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園林綠化產業等。綠色生態農業包含了科技、立體、高效等要素,借助高科技生態大棚、植物組培中心等載體,向有限的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實施“美麗滕頭”計劃中,充分依靠科技力量,大力實施環保節能工程,如村里的路燈采用風能、太陽能技術以減少電能消耗,倡導生活用水循環利用的做法,建造了高標準的生態公廁,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雨污分流基礎設施建設。
“田成方,樓成行,綠樹成蔭花果香,清清渠水繞村莊。”滕頭景區分為東西兩區和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東區有白鴿廣場、噴泉廣場、盆景園、千魚公園。在西區,游客可以游覽玫瑰采摘、婚慶園、曬谷廣場、石窗館、犁耕活動等。目前,江南風情園、農家樂、農民公園等20多處生態景觀使整個村莊營造出“花香日麗四季春,碧水漣漣勝桃源”的田園美景。
2012年3月底,全國“兩會”剛剛閉幕,滕頭村率先安裝了PM2.5檢測設備,在全國行政村中最早安裝該設備,一年下來,PM2.5數據最高40多一點,最低數值為9,平均數值在20左右。由于長期一級質量,成績突出,聯合國命名滕頭為“全球生態500佳”,被國家環保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1993年6月,聯合國副秘書長多德斯韋爾女士來到滕頭村,她高興地說:“我到過世界上很多國家,很少看到像滕頭村這樣美麗整潔的村莊。”
2008年,滕頭村從全球113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以“生態和諧實踐”成功入選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成為全球唯一入選的鄉村案例。目前,滕頭村已成國家“5A”級生態旅游區,榮獲世界十佳和諧鄉村、首批全國文明村、中國生態第一村等多項殊譽。
望著藍天白云,呼吸著樹沁花香,鐘水軍說起滕頭村的故事。時光倒回50年前,那時的滕頭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相當落后,當時有民謠:“田不平,路不平,畝產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滕頭村,年輕后生打光棍。”彼時的滕頭村田地高低不平,且分割混亂,旱澇交替。
1965年冬,滕頭村原黨支部書記傅嘉良帶領滕頭村村民大膽改造土地。這原本追隨“學大寨”運動的舉措,卻無意間啟動了致富按鍵。隨后一段時期內,滕頭村先后邁出改土造田、舊村改造、興辦企業、發展“三產”四大步,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由小康到富裕的跨越式發展。
上世紀90年代村子把村集體所有的企業改制成股份制企業,成立了寧波滕頭集團公司。2001年,對村屬集體企業進行了產權制度的改革,極大調動起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了滕頭經濟發展后勁,形成以服裝業為支柱,電子信息、竹木工藝、出口紙箱、不銹鋼等行業協調發展的格局,產品出口日、美、英、意、韓等10多個國家。
一直以來,滕頭村相信環境也是生產力,在很多地方還在為“環保和溫飽”糾結的時候,他們義無反顧地確定了“生態立村”的宗旨,并使之成為村民的生活習慣。
村黨委書記傅企平介紹說:“在1993年我們成立了全國惟一的村級環保委員會,出臺了環保一票否決制,截至目前,累計否決了50多個效益雖好但可能影響環境的項目,實行保護生態‘二讓路、二上路’原則,即為保護生態經濟效益再高也讓路,GDP再高也讓路;不破壞生態的服裝業等清潔產業可上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園林綠化和生態旅游產業可優先上路。”
1998年,在滕頭村環境越發美麗、人氣指數持續走高的前提下,滕頭開發鄉村旅游,吸引城里人前來休閑觀光,受到了全國各地尤其是城市游客的熱捧。
滕頭村由蔬菜瓜果種子種苗基地、植物組織培養中心和花卉苗木基地組成的滕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每年都產出不菲的經濟效益。在陽光生態大棚里,無土栽培出各類名貴花卉和珍奇植物;在接種間和組培間,培養出一大批名貴花卉、優質蔬瓜的種子、種苗,許多已出口到荷蘭等歐洲國家。
在穩定農業的基礎上,滕頭發展壯大工業和服務業,從而打破了農村傳統單一的農業發展模式,拓寬農村產業發展領域,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和協調發展。
2011年5月,滕頭集團在寧波北侖開了一家獨具特色的生態酒店,探索傳統餐飲的轉型升級,該生態酒店以生態環境、生態食材、生態做法為賣點,取得巨大成功,成為同時擁有國家五鉆級、五葉級榮譽的酒店,
游客的不斷涌入帶動了餐飲、住宿、零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滕頭生態景區是國家首個5A鄉村旅游區。去年,滕頭景區共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門票收入250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1.23億元。

從滕頭村景區停車場沿著玉桂路進村,兩側是整齊的白墻黑瓦二層小樓。往前走百來米,路北出現了一大片紅頂別墅區,旅游指示牌上標注的是“小康住宅區”。再繼續向前,路南側是12幢在建的淺灰色公寓樓,七層高的小樓一梯兩戶帶電梯,每戶都是230平方米的大復式。
中午時分,保潔和環藝師傅正在打掃街道修剪植物。鐘水軍說:“這三種建筑,分別是滕頭村的第二、第三、第四代民居。現在多數滕頭村民都已經住上了別墅。”
“在滕頭,有個最硬的考核指標,那就是村民的最低收入水平,我們看最窮的人還有多少,他們的收入水平怎樣。”傅企平說,實現共同富裕是滕頭村黨委的主要工作目標。
在滕頭,無論是嬰兒還是老人,每個月都可領到1500元的“工資”,退休村民還可以多領500元以上的養老金,這是屬于滕頭村村民的“基本福利”。以一家三口來計,每戶每年至少有近6萬元的收入。在此基礎上,村里全面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計劃生育補助、社會養老補助等制度,給全體村民進行人身、財產、醫療保險,實現了少有教、老有養、病有醫、戶戶有保險的目標。
葛大媽的家,在小康住宅區115號。她家門前,停著一輛小轎車。偌大的客廳里,時尚的裝修和50多英寸的電視機足以讓城里人艷羨。葛大媽感慨自己趕上了好時候:“2003年我們搬進了別墅,當時村里給每家每戶都補貼了點,我們買下的價格每平方米也就400多元,220平方米一共花了9萬元不到,還不及裝修的花費。”
“口袋富了不算富,腦袋富了才算數”,這是滕頭村一直以來堅持的觀念。近年來,村里設立“滕頭村育才基金”,對本村村民和在滕頭村工作的外來人員實行獎勵,對考上大學的本科生與博士生分別獎勵2-5萬元。為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村里先后承辦了全國甲級女子籃球賽、全國象棋比賽等文化體育賽事。
幾個數據能夠說明滕頭是一個“了不起的村莊”:綠化率67%,人均壽命78.9歲,超過70億元人民幣的社會總產值、零犯罪率、常年一級的空氣質量。
每當茶前飯后,農民公園、農民圖書館、燈光球場、室外健身中心、老年活動中心、電子閱覽室、村文化中心等文體場所總是濟濟一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使滕頭人的生活錦上添花。
“我們滕頭村的就業率達100%,只要你愿意工作,村里保證人人都有一份工作。”工作人員介紹說。優越的環境,使滕頭村民身價一路見長,周圍的姑娘都想嫁進滕頭村,小伙子也想入贅滕頭村。
滕頭村不大,全村339戶家庭865人,卻有1萬多的外來務工人口,但全村和諧相處,其樂融融。這要歸功于過硬的黨組織和有聲有色的基層民主和諧發展。
早在1982年,滕頭村就制訂了經村民大會討論過的《村規民約》《環境衛生獎罰規定》。1995年,村里又開展了“滕頭人形象”大討論,制訂出“滕頭人形象”8條標準,并對村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加以規范,做到獎勤罰懶,有章可循。重要的是,滕頭村每一個文件的出臺,都須經過村民討論,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達到了學習教育的目的,這也是村民約束自身行為走向自覺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