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暉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療效
田曉暉
目的 探究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手術要點與治療效果, 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147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依據患者意愿分為兩組, 電切組82例, 給予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刮宮組65例, 患者給予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隨訪6~9個月并記錄兩組手術要點、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1 d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月經量、并發癥及復發率等情況并比較分析。結果 電切組患者手術時間稍長于刮宮組, 術中出血量及術后1 d出血量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刮宮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短于電切組。在隨訪中發現, 電切組恢復月經較早, 且月經量顯著少于刮宮組;電切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分別為0和1.22%低于剖宮組7.69%和6.1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具有直視下手術可切除息肉根部, 并發癥低及復發率低等優點,應為臨床首選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電切術;手術要點;臨床療效
子宮內膜息肉(EP)是常見的婦科良性病變, 婦產科較為常見[1], 多局限在內膜并向宮腔生長。部分EP無臨床癥狀而在體檢時發現, 以往多建議隨訪而不給予治療;部分EP因突向宮腔生長影響子宮內膜剝脫及子宮收縮而造成月經不規則、經后少量流血或月經量增大等, 甚至造成患者下腹疼痛。既往對于EP治療, 多選用傳統刮宮治療, 將息肉及宮腔內的子宮內膜功能層刮除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但有研究表明[2,3], 盲刮對于癥狀的改善率低同時復發率高, 在宮腔下直視的刮宮一度成為治療EP的首選。本院自開展宮腔鏡治療EP以來, 發現此法配合電切術具有并發癥發生率低及復發率低等優點, 療效確切,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147例, 在簡單介紹兩種術式后依據患者意愿分為兩組, 電切組82例患者, 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36.5歲, 單發者57例, 多發者25例, 共計122例內膜息肉, 其中以月經增多為主訴就診的患者41例, 絕經前患者59例;刮宮組患者65例, 年齡27~54歲, 平均年齡35.5歲, 單發者43例, 多發者22例, 共計數99例, 其中以月經增多為主訴就診的患者32例, 絕經前患者45例。所有患者術后切除內膜息肉均送病理檢查, 排除惡性腫瘤等并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以上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時長、病情、息肉個數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首先向患者簡單介紹兩種術式的手術方法, 讓患者自愿或結合自身實際選擇, 簽署知情同意書。完善術前相關檢查, 特別是陰道及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以求早期排除惡性腫瘤患者。入組后積極給予對癥治療, 有貧血的患者力求手術前糾正貧血, 在月經后3~7 d進行手術治療,術前3 h給予患者米索栓劑從陰道后穹塞入以軟化宮頸, 術前1 h開始使用抗生素, 術后繼續使用2 d。
1.2.2 手術要點 所有患者在靜脈麻醉下進行手術, 刮宮組患者在宮腔鏡下對息肉部位重點刮除, 同時行負壓吸引下的刮宮術, 全面刮除子宮內膜后刮出物送病理檢查。電切組采取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 儀器由日本奧林巴斯生產。手術多在經期后3 d, 最遲<7 d, 術前常規禁食水6 h, 并使用米索前列醇軟化宮頸, 清潔外陰完善術前準備。術中于擴宮后使用生理鹽水作為膨宮液持續膨宮, 首先使用宮腔鏡直視子宮腔, 明確息肉位置并周詳查找息肉根部;然后, 按照先內后外的順序從宮底部開始利用電切環仔細切除息肉、息肉根部及附近1 cm子宮內膜, 按既定順序完成手術, 并清點切下的息肉數目, 與之前B超和術中宮腔鏡所觀察數目核對, 爭取不要遺漏。術畢仍需要再次環視子宮, 切莫遺漏未切除的息肉并仔細電凝出血處。注意膨宮壓力不可過大, 電切功率設定80 W。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隨訪12~24個月不等, 中位隨訪時間14.5個月, 觀察并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1 d總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 術后3個月、半年的月經量、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Excel 建立數據庫, 數據以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比較 電切組患者手術時間稍長于刮宮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1 d出血量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刮宮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短于電切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隨訪情況對比 在隨訪中發現, 電切組恢復月經較早,且術后3個月、6個月的月經量顯著少于刮宮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電切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低于刮宮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1 手術情況對比( x-±s)

表2 術后月經量比較( x-±s)

表3 隨訪情況比較[n, (%)]
子宮內膜息肉多造成患者不孕及子宮異常出血, 有些患者甚至出現嚴重的疼痛。有研究表明[4], 在引起不孕癥和子宮異常出血的原因中, 子宮內膜息肉分占第三位及第二位,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重要疾病。既往對于EP的治療多選用傳統刮宮術即盲刮, 這種術式對于婦女的身體和心理創傷較大, 因為刮宮后患者月經恢復時間長, 且易出現如宮腔狹窄、粘連等并發癥, 育齡婦女術后往往需要恢復多時才具備懷孕條件。有時為了盡可能保留患者生育能力, 刮宮力度不夠而造成刮除不干凈, 成為EP復發的原因之一。
自宮腔鏡廣泛普及以來, 在宮腔下直視的刮宮一度成為治療EP的首選。但有研究表明, 宮腔鏡下刮宮和本研究使用的宮腔鏡下電切術的療效和復發率仍存在巨大差異。電切時可以較為全面的切除息肉在子宮內膜的根部, 有時對于無生育要求的婦女可以將息肉根部子宮內膜及淺肌層進行徹底切除, 從而減少復發可能性;而刮宮術只能刮除息肉本身及子宮內膜, 對于其根部的處理不夠徹底。在電切同時對于創傷部位進行電凝, 可以減少出血, 促進創口愈合也減少了子宮的粘連及狹窄, 并發癥發生率低。
本研究中也證實, 宮腔鏡下電切術術中及術后出血較少, 但由于手術操作復雜、要求高而造成手術時間長于刮宮組。患者術后需要臥床休息1 d, 也造成了平均住院時間長于刮宮組。但在隨訪中發現, 電切組由于手術精確, 創傷部位相對較小所以患者普遍恢復月經較早, 平均在1~1.5個月, 且術后3個月、6個月的月經量顯著少于刮宮組, 這在以月經量增多為主訴入院的患者隨訪中體現更加卓著, 患者滿意度較高。在長達半年的隨訪中, 兩組患者出現了復發病例, 但電切組出現1例, 復發率僅1.22%, 明顯低于刮宮組的6.15%;值得一提的是, 相對于刮宮組7.69%的并發癥發生率及69.3%的癥狀緩解率來說, 電切組未發生1例并發癥且91.5%的癥狀緩解率明顯優于前者。
綜上所述, 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具有直視下手術可切除息肉根部, 并發癥少, 發生率及復發率低等優點,應為臨床首選治療方案。
[1] 夏恩蘭.婦科內鏡學.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71-72.
[2] 王紅.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65例臨床分析.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0, 13(06) :868-869.
[3] 李國松.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52例體會.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11) :138-139.
[4] 翟巧珍.宮腔鏡電切術臨床應用體會(附46例分析).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0, 14(11) :42-43.
2014-05-13]
250200 章丘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