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健
股骨粗隆間骨折髓內固定與髓外固定的比較
于健
目的 比較股骨粗隆間骨折髓內固定與髓外固定在臨床上的應用情況以及治療效果。方法 9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A組和B組, A組58例患者接受髓外固定療法, B組33例患者接受髓內固定療法, 并對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就診后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愈合時間、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髓外固定患者中未見并發癥, 髓內固定患者中有10例(30.3%)出現并發癥,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 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治療, 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都比較好, 差異不顯著, 但髓外固定療法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股骨粗隆間骨折;髓外固定;髓內固定
股骨粗隆間骨折, 老年人多發, 男性多發, 是一種常見病癥, 發病率逐漸上升。由于粗隆部血運豐富, 骨折后極少不愈合, 但易發生髖內翻。通常治療方法為髓內固定和髓外固定[1]。動力髖螺釘(dynamic hip screw, DHS), 髓外固定的典型代表, 由粗螺紋釘、套筒鋼板等組成, 常用于穩定性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多為Gamma釘內固定和股骨近端帶鎖髓內釘(PFN)內固定, 對骨折部位的血運干擾較小[2]。為了對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 作者選取了2010年7月~2014年3月來本院就診的9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 對就診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試驗選取2010年7月~2014年3月來本院就診的9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其中男61例, 女30例,年齡43~80歲, 平均年齡53.2歲;合并全身多處骨折17例,多處骨折并神經損傷5例;所有就診患者中, 35例為車禍所致, 31例為跌倒, 14例為腫瘤引發, 11例為高處墜落。所有患者在住院后均進行了常規檢查, 制定手術實施的具體方案,患者基本均在傷后1周內予以治療。
1.2 手術方法 來本院就診的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了患肢皮膚牽引制動, 緩解疼痛, 并積極完善各項術前輔助檢查。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實施手術。術前靜脈滴注抗生素。91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A組58例患者接受髓外固定治療, 仰臥, 髖外側手術切口10 cm左右, 不切關節囊,合理安放鋼板, 進行固定。B組33例患者接受髓內固定治療,側臥, 粗隆骨手術切口5 cm左右, 分肌并進行內切口, 安放髓內釘, 進行固定。A、B兩組均根據切口情況以及患者自身的愈合情況等予以合適的活動量, 并進行正常的術后護理。
1.3 評價標準 對手術中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長、骨折愈合情況、并發癥等進行記錄, 分析比較, 根據相關理論采用Harris評分法, 對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該項實驗所得結果數據均就計算機整理完畢并予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資料中計量資料統計采用2個樣本均數兩兩比較(Wilcoxon 兩樣本比較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本院2010年7月~2014年3月來就診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就診情況統計結果, A、B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愈合時間、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髓外固定患者中未見并發癥, 髓內固定患者中有10例(30.3%)出現并發癥,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就診情況( x-±s, n)
髓內釘固定, 操作簡單, 堅實牢靠, 術后基本不用外固定, 便于術后患者的活動鍛煉, 利于體質恢復。髓內固定系統為中心位固定, 所受彎曲應力較鋼板大大減小, 固定力臂短、彎矩小, 且其有固定角度的螺栓易使股骨頸干角得以恢復, 可有效防止旋轉畸形[3]。
髓外釘固定, 較為牢固, 對骨髓腔狹窄的患者, 可以避免髓內釘插入的困難, 減少軟組織的損傷以及骨量丟失等。且皮膚切口小、損傷小、對骨折部位的血運干擾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但實際應用中, 髓內固定與髓外固定都具有一定的不足[4]。
老年人作為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主體, 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自身的體質、免疫力等情況決定, 且高齡患者長期臥床很可能導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因此, 醫師需要根據具體的患者體質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法。髓外固定和髓內固定是近年來大多醫師所選取的治療方法, 但其應用各有優勢和不足[5]。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關鍵是固定并穩定骨折部位, 為患者進行早期的恢復性訓練提供條件。就本院最近幾年治療的患者康復情況來看,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平均年齡約為53.2歲;合并全身多處骨折17例, 多處骨折并神經損傷5例;所有就診患者中, 35例為車禍所致, 31例為跌倒, 14例為腫瘤引發, 11例為高處墜落;髓內固定患者與髓外固定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愈合時間、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髓外固定患者中未見并發癥, 髓內固定患者中有10例(30.3%)出現并發癥,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髓外固定相對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 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 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都比較好, 差異不顯著, 但髓外固定療法能夠相對較好地控制并發癥。
[1] 喻忠斌, 范建楠, 覃松, 等.股骨粗隆間骨折兩種髓外內固定方法臨床對比分析.中國現代醫生, 2009, 4(8):226-228.
[2] 姜磊, 禹寶慶, 傅青格.閉合復位PFN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體會.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6, 1(1):69-70.
[3] 禹寶慶, 馬輝, 韓凱偉, 等.髓內釘內固定系統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應用比較.中華關節外科雜志, 2009, 3(6):138-139.
[4] 項東, 呂建華, 彭亮, 等.應用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人股骨轉子間骨折(附105例報告).浙江臨床醫學, 2014, 1(2):259-260.
[5] 王磊, 蔡建平.外固定支架與PFN-A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觀察.中國中醫急癥, 2014, 23(3):525-526.
2014-07-07]
225200 揚州市江都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