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少明
腸梗阻導管治療腸梗阻療效觀察
肖少明
目的 研究探討腸梗阻導管在臨床治療腸梗阻的療效。方法 78例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胃腸減壓治療, 觀察組患者行腸梗阻導管植入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以及主要觀察指標的恢復情況。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 觀察組患者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使用腸梗阻導管植入術治療腸梗阻的臨床有效率高, 操作簡便, 經濟性好, 安全性佳,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腸梗阻導管;腸梗阻;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78例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9例。患者術前均經超聲及CT檢查確診, 并明確了腫塊的位置。觀察組患者中, 男21例, 女18例, 年齡30~74歲, 平均年齡(63.5±3.4)歲;其中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分別有11例和28例;屬于腫瘤性梗阻的患者9例, 連續性梗阻的患者23例, 其他原因所致腸梗阻7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20例, 女19例, 年齡32~75歲, 平均年齡(64.7±3.8)歲;其中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分別有9例和30例;屬于腫瘤性梗阻的患者9例, 連續性梗阻的患者24例, 其他原因所致腸梗阻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胃腸減壓治療。觀察組患者行腸梗阻導管置管治療。治療前先將患者的胃內容物充分吸出, 然后使用利多卡因對咽部進行局部麻醉, 行腸鏡檢查并確認狹窄的存在, 在X線透視下確認梗阻位置, 拉直腸鏡, 導絲引導置入造影導管造影, 導管置管結束之后, 可以將10~15 ml滅菌后的蒸餾水注入到前端氣囊中。氣囊充盈之前可以利用腸管蠕動作用將導管引導至梗阻近端?;颊呋氐讲》啃械拓搲何郎p壓, 最終完成送管。導管置入后使用溫的生理鹽水對導管沖洗2~3次, 保證暢通后給予電解質、酸堿失衡的糾正治療, 抗感染治療, 營養補充治療, 向導管內交替注入抗生素、蓖麻油, 并要求患者適當運動, 促進導管的運行。當患者的腹痛腹脹癥狀有所減輕, 且無腹膜炎體征時, 可以在負壓吸引口注入泛影葡胺(濃度為76%), 封管,拍攝腹部平片后開放, 觀察患者的導管位置及腸管擴張等情況。
對于大腸癌所導致的急性大腸梗阻要聯合經肛門腸梗阻導管來進行治療。
結合患者的全身狀況、導管治療的臨床效果, 判斷是否進行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腹痛腹脹等癥狀的緩解時間,肛門的排氣與排便時間, 腹立位平片液氣平面消失時間以及腹圍縮小程度, 胃腸減壓情況等[1]。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和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x-±s), %]
2.2 觀察組手術患者無一例出現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情況。對照組13例手術患者, 有3例出現出血情況, 并發癥發生率為23.1%。
針對腸梗阻的發病原因, 目前最有效的內科治療方法就是通過胃腸減壓來實現減少腸道內容物、降低內壓力、促進腸壁血液循環恢復的目的。本文對照組患者采用的傳統插管胃腸減壓方式, 減壓管無法到達梗阻位置[2], 因而不能對腸管內容物進行充分的吸出, 梗阻位置的減壓效果欠佳。但是利用腸梗阻導管置入術來進行治療, 不僅可以利用導管的氣囊設計通過造影確認梗阻位置, 還能避免梗阻液反流, 吸引梗阻近端的液體, 同時具備了防導管附壁的功能, 使得導管能隨腸道蠕動不斷向前, 持續引流。本文通過實驗, 對采用常規胃腸減壓和腸梗阻導管置入術胃腸減壓后患者的臨床效果以及行手術治療的人數、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等進行觀察和記錄, 結果顯示腸梗阻導管治療的效果均顯著優于常規方法。綜上所述, 使用腸梗阻導管植入術治療腸梗阻的引流量大, 時間短, 操作簡便, 安全性佳, 減少了開腹手術的人數,術后的臨床效果好且并發癥發生率低,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張慶堯, 王敬東.經胃鏡置入腸梗阻導管治療急性小腸梗阻療效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27):6562-6563.
[2] 閆保功.84例腸梗阻導管治療腸梗阻療效觀察.中國醫藥指南, 2009, 7(6):93-94.
2014-07-29]
353200 福建省順昌縣醫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