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為才 趙璞 侯廣杰 何苡 楊光煜
全胸腔鏡與常規開胸肺癌根治手術臨床對比研究
胡為才 趙璞 侯廣杰 何苡 楊光煜
目的 探討并分析全胸腔鏡與常規開胸根治手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2月入住本院的46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即常規開胸組和VATS組, 每組各234例,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手術相關臨床指標變化。結果 兩組在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組數、術后復發率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置管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指標VATS 組均低于常規開胸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胸腔鏡下行肺癌根治術創傷小、住院時間短, 對術后肺功能影響較小, 生存率與開胸率相當, 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全胸腔鏡;開胸術;非小細胞肺癌;療效比較
胸腔鏡肺癌切除術與常規開胸術相比, 具有切口小、美觀、不需撐開肋骨、對呼吸肌功能及胸廓結構影響小、恢復快和住院時間短等優勢, 有效減少了手術對患者的影響, 提高其生活質量, 已成為手術治療臨床早期肺癌的選擇之一[1]。為探討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與常規開胸手術的臨床療效,回顧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2月入住河南省人民醫院的46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探討全胸腔鏡肺癌切除術與常規開胸術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2月入住本院的46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其中男性278例, 女性190例, 年齡為46~70歲, 平均(55.7±2.3)歲, 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常規開胸組和VATS組。常規開胸手術組:共234例, 男性133例, 女性101 例, 年齡為46~69歲, 平均年齡為(52.8±3.9)歲;VATS組:共234例, 其中男性145例, 女性89例, 年齡為46~70歲, 平均年齡為(56.2±1.9)歲。所有患者經X線檢查及病理檢查, 病變位于右上肺葉163例(34.83%), 右中肺葉39例(8.33%), 右下肺葉185例(39.53%),右上肺葉50例(10.68%), 左下肺葉31例(6.62%)。術前cTNM分期:ⅠA期81例, ⅠB期169例, Ⅱ期218例。術前資料經SPSS 12.0軟件分析, 兩組年齡、性別及病變位置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全胸腔鏡組(VATS組)所有患者均給予雙腔氣管內插管靜脈、吸入復合全身麻醉, 取健側臥位, 單肺通氣。切口選擇腋中線第7、8肋間為胸腔鏡的觀察口, 一般小切口長約1.5 cm;腋前線第3或4肋間為主操作口, 長約2~4 cm,于腋后線第7~9 肋間作輔助操作口, 長約2~3 cm, 作為第2操作孔。不用開胸器撐開肋骨, 術者站在患者前面完全在監視器下用腔鏡器械操作。首先對胸腔進行探查, 腔鏡下分離胸腔內黏連, 結合術前CT定位點探查肺部病灶。解剖病灶肺葉動脈和靜脈血管、支氣管, 以強生EC60腔鏡下切割器和相應釘倉切割閉合器處理血管、支氣管和肺裂。將肺葉切除后裝進標本袋從主操作孔取出, 然后進行淋巴結清掃, 嚴密止血, 溫鹽水沖洗胸腔, 經肋骨打孔雙7縫線縫合胸壁切口。手術結束后, 檢查創面無活動性出血和試水無漏氣后,從胸腔鏡觀察口處常規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 行上肺葉切除時, 一般在胸腔鏡輔助下放置上胸腔閉式引流管以充分引流。
1.2.2 常規開胸組麻醉及手術體位同全胸腔組, 采用后外側切口, 以腋前線第4~6肋間為操作口, 切口長度約10~15 cm左右, 應用常規手術方法行病變肺葉切除術并清掃肺門、縱隔淋巴結。
1.3 療效評價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情況、淋巴結清掃組數、術后置管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復發率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 SPSS 1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所有患者均手術順利, 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發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清掃淋巴結組數等情況,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VATS組在術中出血量、術后置管時間及住院時間等情況均優于常規開胸組, 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情況比較(±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清掃淋巴結組數(組)術后引流時間(d)住院時間(d) VATS組234121.3±29.69167.20±31.306.9±1.03.60±1.536.10±0.50常規開胸組234199.31±9.77234.60±18.666.5±0.64.53±1.689.68±2.16 P值0.150.040.140.030.01
2.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術后, VATS 組出現肺部感染19例,呼吸不全6例, 胸腔積液20例, 心率失常14例;常規開胸組出現肺部感染23例, 心律失常13例, 胸腔積液19例, 呼吸不全8例, 漏氣9例, 貧血需輸血處理10例。經SPSS 12.0軟件分析比較, 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均隨訪18個月, 經胸部CT檢查, 病灶消失且無肺癌復發或轉移。
目前, 對肺癌的治療仍然采取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方法[2], 而手術治療仍然是肺癌治療的主要手段[3,4],如何在保證手術治療效果的同時, 減輕患者的手術損傷, 已成為胸外科醫生研究的重點。與傳統開胸術比較, 全胸腔鏡下治療具有手術切口較小, 術中的出血量少, 患者所需恢復時間短, 避免了開胸器的使用而損害肌肉神經, 減少了住院時間, 術后外觀較美觀且生存率與開胸率相當等優點, 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1] 張俊偉,馬俊賢.完全胸腔鏡與傳統開胸肺癌根治術對比分析.中國醫學創新, 2012,9(26):3-5.
[2] 湯雋,石文君,趙俊剛.完全胸腔鏡在肺癌根治術中的應用.臨床肺科雜志, 2013,18(1) :1-2.
[3] 馬慶榮,李智佳,陳凱.胸腔鏡在肺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醫護論壇, 2013,20,(10):187-188.
[4] 林鏗強,何峰,許德新.全胸腔鏡與常規開胸肺癌根治手術臨床對比研究.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3,34(11):1570-1572.
450003 河南省人民醫院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