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茗
初次無償獻血者的心理狀態及護理效果分析
鐘茗
目的 探討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在初次無償獻血者中的心理狀態及護理作用。方法 300例初次無償獻血者隨機分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50例,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 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獻血者心理情況進行評價,并觀察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獻血者護理前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90.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初次無償獻血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 消除了獻血者的不良情緒, 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 提高了無償獻血者的滿意度。
無償獻血;心理;護理;效果
無償獻血是指為拯救他人生命, 志愿將自身的血液無私奉獻給社會公益事業[1], 而獻血者不向任何單位和個人領取任何報酬的行為;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崇高行為, 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愛戴。定期獻血雖然有可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增強免疫力和抗病力。但由于獻血者對血液生理知識及相關醫學知識缺乏, 獻血者普遍存在緊張、害怕、恐懼等心理反應[2]。為搞好優質服務, 提高服務質量, 本站針對獻血者不同的心理狀態實施了一系列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降低了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 提高了無償獻血者的滿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調查首次無償獻血者300例, 分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50例。對照組年齡18~53歲, 平均年齡(35±9)歲;男92例, 女58例;高中及以上文化75例, 初中文化56例, 小學及以下文化19例。觀察組年齡18~52歲,平均年齡(35±8)歲;男91例, 女59例;高中及以上文化74例, 初中文化57例, 小學及以下文化1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心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初次無償獻血者的心理狀況
1.2.1 緊張心理 初次獻血者對獻血活動充滿了熱情, 心情非常激動;但由于對獻血知識缺乏全面了解, 處于陌生狀態, 致使獻血者精神高度緊張。
1.2.2 恐懼心理 由于初次獻血者對采血環境及人員陌生,且獻血者多為青年人, 平時打針很少, 對疼痛比較敏感, 對采血過程有不同程度的害怕, 擔心采血是否會傳染疾病、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是否會產生后遺癥等而產生恐懼心理。
1.2.3 焦慮心理 初次獻血者由于對獻血知識了解不足,采血前情緒不穩定, 對工作人員的技術、采血過程產生疑慮,而出現煩躁焦慮心理。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在獻血前后實施臨床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實施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以下心理護理干預。
1.3.1 獻血前的心理護理 獻血者缺乏獻血知識和對環境、人員陌生是導致初次無償獻血者恐懼和精神緊張的主要原因。因此對每位咨詢者, 不論獻血與否, 護士都要以穩重的儀表、熱情的態度、親切的語言耐心解答, 積極宣傳獻血法律法規及獻血知識, 創造溫馨舒適的獻血環境;使獻血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消除他們的恐懼和顧慮;爭取每位獻血者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獻血全過程。
1.3.2 采血時的心理護理 護理采血人員應主動和其交流,態度誠懇熱情, 使用人性化的語言進行溝通, 遵守職業道德,尊重獻血者的隱私;采血時以規范的操作技能來贏得獻血者的信賴和配合, 確保一針率, 動作要輕柔, 操作要規范, 以減少因自身技術不足而給獻血者帶來的不適, 及時給獻血者擦汗等人性化關懷, 消除獻血者疑慮和擔心, 減少獻血反應的發生。
1.3.3 獻血后的心理護理 獻血后護士要詳細告知獻血后的注意事項, 注意休息, 正確飲食, 積極啟發、幫助、指導獻血者盡快地進入自我保護狀態, 使他們親身體驗到科學獻血無損健康, 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并向獻血者表示感謝, 促進初次獻血者再次愉快獻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該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獻血者護理前后SAS評分結果比較 兩組獻血者SAS評分護理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兩組獻血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獻血者護理前后SAS評分結果比較( x-±s, 分)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 (%)]
無償獻血是一種無私、高尚、光榮的奉獻愛心的公益行為。自《獻血法》實施以來, 無償獻血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得到了全社會的理解、支持、關愛和尊重, 獻血熱情逐步提高。但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及獻血者對獻血相關知識缺乏, 特別是初次獻血者,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焦慮、恐懼、緊張和不安全感等心理問題, 直接影響采血質量及后繼獻血的積極性。因此, 本站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 針對獻血者的不同心理狀態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 有效改善了獻血者的不良心理狀態, 大大提高了獻血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減少了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 保障了臨床的用血安全和血液供應。護士作為獻血服務的主要群體, 在無償獻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就要求血站護理人員進一步改善服務態度, 加強獻血護理, 適應無償獻血的新形勢[3]。因此, 要求護士除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外, 還要學習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有關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以滿足獻血者的服務需求, 從而推動無償獻血工作的開展。
[1] 李仕萍.無償獻血與健康.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4, 14(1):335.
[2] 魏莉.獻血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3):76-78.
[3] 楊桂林, 孫珊珊.加強心理護理降低獻血反應.臨床醫藥實踐, 2014, 23(4):304-306.
2014-08-04]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