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紅
損傷控制理論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劉喜紅
目的 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診護理中應用損傷控制理論的效果進行觀察分析。方法 收集本院骨外科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8例骨盆骨折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各為44例, 參考組患者接受常規骨科臨床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在護理中應用損傷控制理論指導護理, 比較患者送診至手術時間、手術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治愈率及患者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送診及手術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小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患者44例患者均痊愈, 治愈率為100%, 參考組1例患者死亡, 其余43例患者痊愈, 治愈率為97.7%, 治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結論 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診護理中應用損傷控制理論能夠有效縮短患者治療時間及手術時間, 減少手術風險, 有助于提高臨床治愈率。
損傷控制理論;骨盆骨折;急診護理
骨盆骨折損傷患者多伴隨高能量創傷, 臟器多損傷、抵抗力下降及大出血等現象, 極易導致患者死亡, 因此最短時間內控制患者創傷及骨折對于降低死亡率及殘疾率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1]。傳統治療中認為患者承受力較差, 將早期開放固定、復位等作為手術禁忌癥, 然而搶救后患者殘疾率極高, 近年來隨著骨折患者搶救觀念的轉變, 損傷控制理論在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患者臨床治愈率明顯提高, 殘疾率明顯下降, 作者對河南平頂山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收治的88例骨盆骨折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骨外科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8例骨盆骨折患者, 男49例, 女39例, 年齡38~78歲, 平均年齡(56.67±5.22)歲, 導致創傷原因:高處墜落32例, 交通損傷29例, 砸壓傷16例, 其他11例。患者均在受傷后15 min~2 h內送診, 平均時間為(50.62±3.22) min, 其中閉合性骨折64例, 開放性骨折24例, 合并直腸尿道損傷6例、失血性休克3例、顱腦損傷15例、腹腔臟器損傷4例、
四肢長骨骨折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44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參考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檢查、護理及治療。觀察組患者自入院即以損傷控制理論作為指導, 入院后立即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評估, 同時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險因素進行明確。立即給予止血包扎、暢通呼吸等治療, 對患部進行完整固定, 常規建立靜脈通路及補液擴容。在搬運患者至手術室時加強對患者病情變化的觀察, 急診科患者提前與相關手術科室進行聯系, 保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即可立即接受治療, 縮短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時間。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x-±s),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送診及手術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治療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 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送診及手術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x-±s)
2.2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2例切口感染、1例大出血, 經積極治療后痊愈, 并發癥發生率為6.8%, 參考組患者術后出現6例切口感染、3例大出血, 其中8例經積極治療后痊愈, 1例大出血患者治愈無效死亡, 并發癥發生率為20.5%,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觀察組患者44例患者均在術后2周內痊愈出院, 治愈率為100%, 參考組患者32例患者在術后2周內痊愈出院, 11例患者在術后2周后痊愈出院, 1例患者由于腹腔內臟器嚴重受損出現大出血, 衰竭死亡, 治愈率為97.7%,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損傷控制理論是指對急需手術治療且基本生命體征不穩定患者, 采用損傷較小、操作方便的應急手術處理致命傷害,同時進一步復蘇及計劃分期手術處理非致命性創傷[2]。在臨床護理方面, 損傷控制理論主要包括本源損傷、時間及醫源損傷控制三個方面[3], 具體如下。
3.1 ①要保證出診人員可隨時出發進行搶救, 接到急救指令后迅速到達急救現場, 并采取有效辦法控制病情, 全面評估患者基本生命體征及病情等。②接收到患者后立即與醫院取得聯系, 將患者病情及所需藥品、器械等告知急診部門及專科醫生, 實現院前、急診、專科治療及護理人員之間的聯系, 保證患者可接受連續性護理及治療。③在對進行急救時,醫護人員要以最快速度建立靜脈通道, 加強對患者尿液顏色、量、形狀等的觀察;同時提前備好骨盆固定帶、吸引器等。
3.2 ①評定休克, 加強對患者血壓、尿液、四肢皮膚溫度顏色及意識等方面的觀察, 若出現意外情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休克患者多出現低氧血癥, 導致臟器損傷, 因此醫護人員要立即對患者進行給氧;立即建立多條通路, 保證補液能夠順利進行。②骨盆骨折患者多伴隨嚴重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 因此醫護人員要保持足夠的鎮定神態, 充分穩定患者情緒, 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時, 醫護人員要同時給予患者心理護理;醫護人員在操作時要動作熟練, 獲得患者的信任感。③對于患者出現的骨折, 醫護人員要進行簡單包扎固定,同時對骨盆出血進行控制, 嚴重控制并發癥損傷的發生。
3.3 醫護人員要保證技術嫻熟, 減少醫源性損傷的發生, 在體位變動及檢查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損傷的發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送診及手術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治療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 患者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患者均痊愈, 未出現死亡患者, 由此可見, 在盆骨骨折患者急診護理中采用損傷控制理論有助于縮短患者接受治療時間, 提高臨床治愈率, 同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因此在盆骨骨折患者急診護理時, 醫護人員要積極貫徹損傷控制理論, 提高臨床治愈率, 促進患者康復。
[1] 許雪姣.損傷控制理論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分析.健康必讀, 2013, 12(01):475.
[2] 簡明.損傷控制理論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09):17-19.
[3] 王敬博, 金鴻賓.損傷控制理論在創傷骨科救治領域的應用.中國骨傷, 2009, 22(07):563-566.
467000 平頂山, 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