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玲
規范化術后疼痛護理改善急性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
李冬玲
目的 對規范化術后疼痛護理對急性術后疼痛的改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行急性手術患者7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不展開疼痛干預,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展開規范化術后疼痛護理, 對比兩組患者疼痛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 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護理滿意率為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急性手術患者在術后展開規范化疼痛護理,可促使患者術后疼痛癥狀顯著改善,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急性手術;疼痛護理;規范化;疼痛程度
術后疼痛是機體應對手術刺激出現的不適感, 可導致機體產生一系列病理性改變, 是造成術后并發癥、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1], 因此疼痛已成為人體第5個生命體征, 在臨床中已受到普遍關注。已有報道表明, 有效護理措施可對患者急診術后疼痛予以有效改善[2]。河南省濟源市腫瘤醫院在為急診手術患者展開護理時,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上給予規范化疼痛護理, 其中觀察組成效顯著,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行急性手術患者70例, 患者術后均出現疼痛, 其中男42例,女28例, 患者年齡為18~55歲, 平均年齡為(33.6±2.5)歲;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方式及術后疼痛程度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展開對比。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根據已有習慣和經驗展開常規護理,不采取疼痛干預措施,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上給予規范化術后疼痛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在患者入院后, 護士主動展開健康教育,主要內容為術后疼痛危害、疼痛評價方法、止痛藥物使用及效果等, 促使患者對疼痛有更深認識;鼓勵患者傾訴疼痛,耐心聽其關于止痛藥物副作用等方面的擔憂, 詳細解答患者疑問, 消除其疑慮。
1.2.2 心理護理 術前和患者展開有效溝通, 以極大耐心與親和力贏取患者信任, 同時給予其充分支持與鼓勵, 減輕其恐懼心理。在患者完成手術后, 應第一時間給予心理護理,通過語言溝通、面色觀察、情緒觀察等了解患者心理, 以輕觸、撫摸、按摩等方式給予患者非語言支持, 鼓勵其保持良好心理狀態。
1.2.3 超前鎮痛 在患者展開手術前8 h時給予適量止痛藥物, 促使其術后疼痛減輕。
1.2.4 術后鎮痛處理 術后對病房進行巡視時, 重點評估患者疼痛并加以記錄, 隔4 h對患者靜息時疼痛進行評分,若評分高于4分, 應向醫師及時報告, 按照醫囑展開鎮痛處理, 可采用多種模式聯合鎮痛方式進行處理。
1.2.5 松弛療法 指導患者展開規律性呼吸, 掌握肌肉節律性運動方法, 促使情緒、肌肉緊張得以消除;播放患者喜歡的輕音樂, 在病房內適當擺放患者喜歡的小擺設, 使其注意力得以分散, 從而緩解其術后疼痛。
1.3 判斷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疼痛劃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判斷:0度:無痛;Ⅰ度:有間歇性輕微疼痛, 不需應用藥物止痛;Ⅱ度:持續性中度疼痛, 可影響睡眠,必須使用止痛藥物;Ⅲ度:持續性重度疼痛, 必須用藥對疼痛加以緩解;Ⅳ度:持續性嚴重疼痛, 患者同時有脈搏、血壓上的相應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16.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 對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結果滿足P<0.05時, 二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分析 觀察組患者0度疼痛及Ⅰ度疼痛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Ⅲ度疼痛及Ⅳ度顯著低于對照(P<0.05),兩組患者Ⅱ度疼痛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 [n(%)]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護理滿意率對比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1%(6/35), 護理滿意率為82.9%(29/3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2/35), 護理滿意率為100.0% (35/35),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護理滿意率為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在護理觀念不斷更新及現代醫學不斷進步下, 對術后疼痛予以有效控制已成為促使外科護理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3]。雖然目前鎮痛技術及鎮痛藥物已得到進一步發展, 然而急性手術后的疼痛問題仍是重要的臨床問題。已有臨床實踐揭示,僅依靠鎮痛技術或藥物難以對急性術后疼痛予以徹底解決,在臨床中還需采取規范化術后疼痛措施, 促使患者術后疼痛得到有效緩解。
目前我國疼痛管理及護理工作仍缺少系統研究, 然而已有實踐證實, 以臨床護理及護士為基礎, 由臨床醫師與麻醉師協同督導規范化術后疼痛護理可對患者術后疼痛予以有效緩解, 同時對臨床護理滿意度的提高極為有利, 對提高我國護理質量有重要意義。本院在為急性術后疼痛患者展開護理時,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從心理護理、健康宣教、松弛療法等方面行規范化術后疼痛護理,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 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這說明觀察組護理方法可對患者注意力予以有效分散, 促使患者外周、中樞神經痛覺敏感度降低, 使其痛域值大幅提高, 確保患者可順利度過術后疼痛期, 對患者早日康復極為有利。
綜上所述, 對急性手術患者在術后展開規范化疼痛護理,可促使患者術后疼痛癥狀顯著改善,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 潘睿.普外科手術后疼痛的護理.基層醫學論壇, 2013, 17(24): 3225-3226.
[2] 黃曉麗, 吳蓓茸, 林海鳥, 等. 術前疼痛教育對手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27):108.
[3] 劉齊.外科術后疼痛護理干預效果觀察.中國民康醫學, 2013, 25(7):120.
459000 河南省濟源市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