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躍
(章丘市繡水中學,山東 章丘 250200)
公開課不但是一種重要的教研形式,還是教師展示自己教學能力的絕佳方式。因此,教師無不希望自己講的公開課取得成功。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公開課的開設既產生了許多積極作用,又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講課者廣邀同行參與其中,“試講——修改——再試講——再修改”……如此反復,直至磨出“精品課”。有的教師在講公開課前把自己搜集整理后的所謂“學案”及相關學習資料發給學生,讓他們預先熟悉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擴展性材料,并點撥學生。有的教師明確告訴學生課堂提問的問題與答案,以防冷場。課前的教師是導演,課中的教師與學生一同當演員,這種“演戲”式的“公開課”讓人相當反感,故對“公開課”的批評之音此起彼伏。公開課的利弊眾說紛紜,讓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用辯證思想細細品味“公開課”。
公開課在正式開課前一次又一次的“試講”,其實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可以肯定地說,充分準備公開課,精益求精,好處著實不少。
1.有利于講課教師繼續學習,符合終身學習理念。現在我們已進入終身學習時代,都知道繼續學習的重要性,但在缺乏足夠動力的情況下,這種認識往往只停留在思想階段,而難以進入有效的行動階段。可是,在準備公開課的時候,由于責任及利益的驅使,情況就不一樣了。在全面落實新課改的形勢下,要講出一堂好課并非易事。于是,當執教者一旦接受了要上一節公開課的“任務”后,會如饑似渴地學習新課程理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因此,一次又一次的教學設計與實踐,保證了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公開課所起的作用便凸顯出來:它促進教師自覺、自愿地學習業務。
2.有利于教師間的真誠交流,促進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新課改下,聽課教師特別希望見到“創新”式講課,但任何執教教師都難以憑一己之力設計出一堂好課。這時,執教者會虛心向人請教,哪怕是資深教師也會“不恥下問”,請教立足講臺未穩的青年教師。同時,公開課的成敗還關系學校的聲譽,其他教師也會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之間會毫無保留地探討、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出獨特的見解,共同出謀劃策解決課堂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濃厚的教研氣氛油然而生。這種交流是發自內心的,不會敷衍了事,處處體現著真誠與無私、合作與學習。而且研究的問題具有針對性,解決問題時不會輕易偏離主題,教研效率大大提高,成為一次“主題教研”活動。此外,在反復試講中,會不斷發現新問題,教師也會不斷用集體智慧解決,這對以后的教學不能不說是一種有效的積累。
3.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產生教學效益。“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通過反復打磨的公開課,即使不能稱為“精品課”,但必定濃縮了集體的智慧,對于參與其中的教師,尤其是執教教師,在有限的準備時間內,可以充分認識教材、了解學生、把握教學規律、推行新課程理念,效果遠勝于一次或幾次任務式的“專項”學習。對于聽課教師而言,通過一次公開課,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有所領悟,體現出一種“課堂效益”。如果能借此引發聽課、評課者的討論,效果遠比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專題學習要有用得多。這對于教育主管部門來說,無形之中會收到明顯的社會效益。
然而,由于虛榮、功利心的作祟,目前有些公開課的確變了味,出現了一些作秀或者作假現象,使公開課的課堂缺少了“真、善、美”。這種課不是從學生角度設計教學的,教師不是主導,學生不是主體,大家都是演員,都在演戲。這樣的公開課成了公“演”課甚至是“假課”: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1.有損講課教師的自身形象。廣大聽課教師本來是懷著崇敬之情聆聽講課的,他們對于講課教師的舉手投足,甚至講課過程中的每一微小細節,都會處處留心、細細體會,不肯輕易放過任何一個亮點。當遇到一堂“完美”的公開課時,聽課教師還會處處與自己的課堂對照,努力尋找自身的缺點,積極探索新的教學之路。但是,如果得知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是“演”給大家看的,他們會對講課教師嗤之以鼻,對“完美”的公開課會不以為然,甚至還會影響對該校的評價,打擊聽課者探索新課程教學的信心。
2.貽誤學生的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的時期,可塑性強,極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如若引導不當,后果可想而知。用作秀、作假方式“錘煉”學生,會導致青少年不能正確分辨“真”與“假”、“美”與“丑”。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于“教書育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如果對“弄虛作假”的教師置之不理,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探求真理的動力,失去誠信。試想,一方面我們要求學生“誠實守信”,另一方面又迫使學生跟隨老師一起作假,這讓學生如何明辨是非。
3.阻礙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把智育與德育有機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在各學科的教育過程中重視挖掘課程本身蘊含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但這種作假的公開課如何能做到這一切?不但無法對新課程產生推進作用,還會成為阻礙新課程全面推進的巨大障礙。新課程突出“科學探究”,強調這一點是立足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手動腦的親身體驗的。“假課”中的一切都是教師課前直接預設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絲毫沒有涉及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公開課為何要如此“打磨”,甚至“弄虛作假”?細細想來,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
1.功利之心。一堂成功的公開課,不但能換來同行的贊譽,還會換來領導的賞識,得到不小的經濟回報,誰還能讓自己失敗呢?
2.盲目跟風。在新課改全面推行的今天,涌現了許多生動活潑、注重探究、形式多樣的成功課例。但是部分教師不從學生、教學出發,盲目跟風,套用別人的“模式”。一旦問題解決不了,便動歪腦子,弄虛作假。何況“花俏課”喜歡者居多,“平實課”追捧者少。新課改似乎已被某些人錯誤地理解為:徹底拋棄舊課程、舊教法,必須改頭換面,否則就有“應試”的嫌疑。
3.缺乏公正、科學的評價。公開課應重在“研討”,通過師生的教學行為,探討其中的是非曲直,探討其中的成敗得失。公開課對教學過程的設計核心在于探討學生是如何學習與發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但是,對于公開課的評價卻很少從這幾方面入手,幾乎所有評課都有一份評分標準與打分表,似乎只有符合表中的要求才是“完美”的,殊不知那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正是扼殺教師創新的魔咒。
如何讓公開課成為一片凈土?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拿出勇氣,徹底改進公開課的評價模式及方式,徹底解除功利觀念對公開課的束縛。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執教者、觀課者,都不要懼怕在公開課上出現所謂的“課堂意外”,應努力呈現真實的課堂,生動體現師生互動過程,還公開課“研討”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