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心凈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探討
許心凈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目的:研究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止凝血功能的變化情況,為其預后治療提供依據。方法本組抽取我院于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43例作為觀察組,取同期入院體檢的正常人50例作為對照組,取血液標準行凝血功能檢查。結果分析兩組患者止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緩解期患者PLT、Fbg與對照組指標差異較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對照組不同疾病周期的指標的變化,緩解期的患者PLT、Fbg明顯高于進展期的患者,TT、aPTT、PT低于進展期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止凝血功能隨著其病情的發展情況而不斷變化,臨床診斷期間,可將PLT、Fbg作為檢查的特異性指標,并及時進行干預治療。
惡性腫瘤;血液系統;止凝血功能
為提高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生存質量,筆者對醫院近兩年收治的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43例患者臨床診治的資料進行分析,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一般資料:本組抽取我院與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43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為23~62歲,平均年齡為(43.02±2.84)歲,其中28例處于發展期,15例處于緩解期。納入標準:①臨床病理證實患者存在血液系統疾病;②由原發疾病引發貧血癥狀;③預計生存期≥3個月;④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組研究。排除標準:①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失血過多癥狀;②Cr超出正常水平;③放棄治療。取同期入院體檢的正常人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為21~60歲,平均年齡為(42.30±2.96)歲。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入組前未服用藥物治療;③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
一般方法:兩組患者入院于肘靜脈處取血液標準,置入抗凝劑。將血液標本置入離心機中行分離處理,儀器運轉速度為每分鐘3000r,15分鐘后,取出分離后的血漿行止凝血功能檢查,記錄PT、TT等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

止凝血功能,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止凝血功能變化情況
分析表1中相關數據,緩解期患者PLT、Fbg與對照組指標差異較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對照組不同疾病周期的指標的變化,緩解期的患者PLT、Fbg明顯高于進展期的患者,TT、aPTT、PT低于進展期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受到原發疾病的影響,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隨著其病情發展,其止凝血功能往往呈惡化趨勢發展[1]。臨床研究表明,因惡性腫瘤的影響,EPO的活性會有所降低,且隨著貧血癥狀的嚴重化發展,可能誘發其出現呼吸異常癥狀,增加臨床治療的難度[2]。
本組研究中,筆者對分析了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不同發展時期,止凝血功能指標的與對照組差異,經分析筆者發現,緩解期患者PLT、Fbg與對照組指標差異較為明顯,而其他指標無顯著差異。分析不同時期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發現緩解期和進展期患者止凝血功能指標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此筆者認為,PLT、Fbg可以作為檢測患者是否存在止凝血功能障礙的重要指標之一。相關研究表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病情處于發展階段時,血液內的腫瘤細胞活性較高,抑制了造血紅細胞的生長[3]。同時,隨著疾病的發展,患者的體內的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生長處于一種高度不平衡的狀態,該因素會導致患者的血栓癥狀呈嚴重化發展,從而發展期的Fbg也會隨著下降[4-5],筆者研究結果與其相符。
綜上所述,血液系統疾病往往會伴隨出現止凝血功能障礙,進行臨床診治期間,可行止凝血功能檢查,并將PLT、Fbg作為檢測的特異性指標,為臨床診治提供一定的依據。
[1]鄒麗芳,姚一蕓,竇紅菊,等.頭頸部惡性腫瘤復發轉移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J].血栓與止血學,2011(1):16-19,22.
[2]張燕,曾小菁,沈如剛,等.16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并發急性腫瘤溶解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3(20):2403-2405.
[3]王玉娟.麥粒灸治療惡性腫瘤高凝狀態的療效評價[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3.
[4]Min-Jung Kwon,Hee-Jin Kim,Ki-O Lee,et al.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Korean patients with coagulation factor XII deficiency[J].Blood Coagulation & Fibrinolysis,2010,21(4):308-312.
[5]富琦,張晨曦,楊國旺,等.惡性腫瘤患者凝血指標臨床分析及與血瘀證關系的研究[A].第三屆國際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交流大會暨第十二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0:5.
R55
B
1009-6019(2014)08-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