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威JIANG Wei
(鐵嶺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鐵嶺112000)
涂料生產企業所涉及的風險物質主要有甲苯、二甲苯、200#溶劑油、丁酯、乙酯、乙酯、丁醇等有機溶劑,根據生產特點、有機溶劑理化性質,可識別出風險設施為儲罐和車間內的釜、罐,風險區為罐區和生產車間。針對風險區,制定涂料生產企業的風險管理措施。
2.1 總圖布置及建筑安全防范措施 企業應當備有消防設施配置圖、工藝流程圖、現場平面布置圖、排水管網分布圖和周圍地區圖、氣象資料、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互救信息等。①總圖布置根據功能劃分為生活區、生產區、倉庫區等,各功能區之間設有環形通道,有利于安全疏散和消防。②廠區各類建筑物的建筑設計均應嚴格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的相關規定執行,原材料和產品的儲存應嚴格按照《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執行。
2.2 工藝技術設計安全防范措施 ①設置緊急切斷及緊急停車系統。②對于與工藝物料直接接觸的設備、管道、閥門選用合適的耐腐蝕材料制作,電機及儀表造型應考慮防腐。建構筑物設計采用耐腐蝕的建筑材料和涂料。③生產裝置設計靜電接地,高大設備和廠房設防雷裝置。④在工藝設計中對主要設備的溫度、壓力、流量等進行遙控和監測,使工業生產在最佳狀態下安全運行。
2.3 儲存及生產設施安全設計 ①儲存、生產場所地面按照相關要求設置防滲層。②儲罐區的設置應當與其他建筑、構筑物保持一定安全距離;設立圍堰、配備自動監測報警儀、消防水栓,配置放毒面具、服裝;儲罐區域選用防爆電器設備和儀表。③儲罐應當設置相應的通風、防火、滅火等安全設施;建立儲罐操作人員操作規程和有關安全管理制度,儲罐區內,嚴格用火管理。④儲罐、反應釜、管道、閥門應遵照有關規定,按時進行檢測,及時維修或更換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設備及部件。⑤一旦發生事故,應盡量收集轉移物料儲罐。被污染的水不能直接排入水體,應收集進入事故池進行處理。⑥涉及的危險化學品嚴格按《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常用化學危險品貯存通則》中有關要求進行儲存、運輸和使用等方面的管理。
2.4 消防、火災和爆炸防范設計 ①設備、管道、建構筑物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防火間距。有火災爆炸危險場所的建構筑物的結構形式以及選用材料應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具有可燃介質、易燃介質的生產裝置應設防靜電接地系統;具有火災爆炸危險的生產設備和管道應設計安全閥、爆破板、水封、阻火器等防爆阻設施。②各廠房均按照規定合理設置樓梯、走道、安全出口以利于發生火災時人員的緊急疏散。③在重要的建筑物、罐區應設置火災探測器、火災報警按鈕,并設置固定式泡沫消防系統。
2.5 事故風險應急預案
2.5.1 應急組織體系 成立兩級指揮機構,即廠級和車間級。人員組成包括:廠級主要領導干部,車間主要負責人,以及安全、消防、環保、設備、醫院(或衛生站)、保衛、技術、后勤等部門有關人員,并專設事故應急處理指揮中心,下設:①通訊組;②技術組;③急求組;④搶修組;⑤監測組;⑥后勤供應組。
各部門職責和任務如下:
①廠級指揮中心職責。接到事故報告后,立即趕赴現場,指揮和協調各職能部門,對事故現場實施搶修搶救工作,同時向上級部門報告,聽取指示。日常負責對各職能部門事故應急措施、方案及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監督指導。掌握突發性事故發展勢態,對險情應能作出正確判斷,臨場指揮果斷,并負責組織事故善后處理的決策及方案。
②車間領導小組職責。發生緊急事故后,立即上報廠部指揮中心,請示和援助。組織現場人員立即投入事故搶救工作,管制火種,切斷電源,終止毒物的泄漏和擴散,對已泄漏的毒物應及時進行科學化回收處理。積極搶救中毒人員,協同醫務、救護人員進行現場(或轉移)搶救。根據險情等級,必要時應立即組織和指揮未中毒人員撤離現場。
③各專業組職責。1)通訊組。負責應急事故的聯絡、保證通訊系統的暢通,及時將事故險情通報上級,并將上級指示下傳,保證準確無誤。2)技術組。負責調查事故原因,確定事故等級,針對各風險源裝置,制定具體的應急防護措施,并保證應急措施在技術上的可行性。3)急救組。熟悉和掌握本廠生產原料、產品有關的各類有毒有害化學危險品的毒理性質、引起人體中毒的劑量濃度及相應的急救措施和方法,污染傷害事故發生后,積極搶救中毒人員。4)監測組。根據事故類型、規模及時判斷和確定出污染危害項目,及時向當地環保監測部門提出申請、積極配合,進行跟蹤監測,提出監測報告及事故后果評價報告。5)后勤供應組。負責日常對各部門儲備搶救器材、設備、物資、藥品等的審批、采購和發放。在事故發生后,應深入現場,全力以赴為搶修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2.5.2 應急處置行為規范 當事故發生后,首先應確定應急狀態及報警響應程序。車間領導小組在積極組織人員進行事故應急處理外,應立即上報廠級指揮中心,由指揮中心根據事故等級確定報警范圍,應急處置行為規范參見圖1。

圖1
2.5.3 預案分級響應條件 根據事故險情等級采用三級報警,報警級別視事故傷害影響波及范圍而定。
①一級報警。由于生產裝置或貯存系統局部范圍(閥門、管道、儲罐等)發生少量的泄漏,且影響播及范圍只限于廠區內,通過搶修或系統臨時停車等措施能很快控制住事故的發展及漫延。②二級報警。當生產裝置或貯運系統局部出現泄漏,且搶修無效,短時間內不能制止時,并根據泄漏量預測,僅對廠內及廠界外下風向距離500m內范圍產生危害影響,此時可發出二級報警。③三級報警。事故性質與二級報警類同,但泄漏量較大,對周圍區域環境影響縱深較廣(大于500m半徑范圍)。
2.5.4 報警、聯絡方式 當事故發生時,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報告方式進行急報,隨后報告可通過電話、傳真方式進行速報和確報,事故詳細情況說明可通過電子郵箱傳遞。事故終止后的工作報告,通過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郵箱上報。
2.5.5 對接與聯動 ①與周邊企業的對接及聯動。在風險事故發生時,鄰近的企業必須實施對接及聯動,充分利用各自企業的資源優勢,聯合應對。②與應急預案的對接及聯動。項目發生三級報警時應與應急預案對接及聯動。
2.5.6 風險應急措施 ①火災風險應急措施。1)對周圍設施及時采取冷卻保護措施;2)迅速疏散受火勢威脅的物資;3)有的火災要能造成易燃液體外流,可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攔截漂散流淌的液體或挖溝導流將物料導向安全地點,限制燃燒范圍;4)遇到爆炸性火災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力制止再次爆炸的發生。切忌用沙土蓋壓,以免增強爆炸性廢物爆炸時的威力;5)滅火人員應盡量利用現場現成的掩蔽體或盡量采用臥姿等低姿射水,盡可能的采取自我保護措施。消防車輛不要停靠離爆炸性廢物太近的水源;6)滅火人員發現有發生再次爆炸的危險時,應立即向現場指揮報告,立即下達撤退命令;7)設置事故池,滅火水應及時用圍堰封堵、收集入池。火災撲滅后,滅火水請環保部門進行無害化處理達標后排放。
②事故現場搶險搶救措施。工程搶險、搶救是預防事故擴大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發現事故隱患時一定要控制好事態的發展;如無法搶救時,應立即報警,聯系工程搶救。搶救時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保證搶險人員安全和正確搶險,同時對外及時聯系,依托和借助社會力量進行事故搶險搶救。
③人員緊急疏散措施。首先對事故進行正確判斷和危險判斷。儲罐一旦發生有物料泄漏,首先根據泄漏情況的大小,能否造成大的事態變化和發展,對潛在危險進行正確的判斷,為確定人員疏散半徑距離提供依據。1)如果發生事故(泄漏量)較小時,車間要根據泄漏位置,風向風速,準確判斷下風向危險距離,并及時用打擴音器通知相關的單位和人員疏散或禁止進入危險區,封閉危險區內的周邊,并出示警示牌,防止各種車輛和人員進入危險區域,防止發生人員中毒事故。2)如果項目危險目標發生嚴重泄漏或火災爆炸,大量的有毒氣體向外泄漏時,應及時報警。聽從搶險小組總指揮的統一指揮,根據對危險目標潛在危險的評估,按處置方案有條不紊地處理和控制事故。搶險時首先配戴好防毒面具,相互配合監護。盡量把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組織爆炸可能擴散周邊位置的單位及人員疏散,撤離危險區域,并且通知公安交通部門,封閉危險區域內的交通道路,防止各種車輛人員進入危險區域,保證人員的安全。
2.5.7 應急監測系統與實施計劃 環境應急事件應急監測工作包括:①對事故現場污染源的周圍環境質量進行布點采樣監測,鑒定現場污染物種類,確定污染范圍、污染程度、發展趨勢及可能造成的影響等,向指揮部提出安全防范建議;②向指揮部提交有關事件污染區域污染狀況的監測分析報告及預測報告,為指揮部決策提供技術依據;③對事件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并對受污染事件持續影響的區域進行環境狀況跟蹤監測,直至污染事件發生地環境狀況恢復原狀或長久穩定。
2.5.8 應急保障 ①資金保障:設立專項基金。②裝備保障:在積極發揮現有檢驗、鑒定、監測力量的基礎上,根據工作需要和職責要求,加強危險化學品檢驗、鑒定和監測設備建設。③通信保障: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確保本預案啟動時環境應急指揮部長有關部門及現場各專業應急分隊間的聯絡暢通。④人力資源保障:培訓一支常備不懈,熟悉環境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措施的預備應急力量;對應急救援和搶修隊員就消防、防化等進行組織和培訓,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并完成搶救、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⑤技術保障:建立環境安全預警系統,組建專家組,確保在啟動預警前,事件發生后相關環境專家能迅速到位,為指揮提供服務。⑥按規范設置建構筑物的安全通道,以便緊急狀態時保證人員疏散。
2.5.9 應急能力建設 ①提高企業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能力,建立與園區及鄰近企業的互動機制,與應急機構、應急指揮中心建立聯動和對接,以保證事故時最大限度的動用企業外應急資源。②保持暢通有效的聯系渠道,便于事故狀態時的信息傳遞。③加強安全、環保預防事故演練,組織相關人員的日常培訓,提高各環節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
2.5.10 培訓、演習制度及公眾教育 積極開展環境應急事件的防范教育;編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開展環境風險源排查及風險防范檢查,建立風險源檔案、環境應急處置預警系統;開展環境應急處置演習演練活動。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本單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演練。采取宣傳畫報等多種方式,加強周邊企業及居民的風險意識,學會在緊急情況下,如何有組織的疏散。
2.6 運輸過程的風險管理 ①國家對危險化學品的運輸實行資質認定制度,未經資質認定,不得運輸危險化學品。②車輛駕駛及押運人員必須進行必要的培訓,使他們能夠了解物料的性質和注意事項、應急措施。③危險品的裝運應做到定車、定人。定車就是要把裝運危險品的車輛,相對固定,專車專用。定人就是把管理、駕駛、押運及裝卸等工作的人員加以固定,保證危險品的運輸任務始終是由專業人員來擔負。④運輸危險品汽車的駕駛員和押運人員,在出車前必須檢查防護用品和檢查是否攜帶齊全有效,在運輸途中發現泄漏時應主動采取處理措施,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⑤一旦出現運輸過程事故排放,一面做好現場保護工作,一邊與當地公安消防和環保部門聯系,以最快的速度消除或減緩事故造成的影響。⑥在運輸過程中要做到:不超載、有接地線、有合理的放空設施、配備消防器具、避免交通事故。⑦在運輸途中發生被盜、丟失、疏散、泄漏及爆炸等情況時,承運及押運人員必須立即向當地公安部門報告,并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措施和必要的安全措施。⑧合理規劃運輸路線及運輸時間。⑨被裝運的危險物品必須在其外包裝的明顯部位按《危險貨物包裝標志》(GB190-90)規定的危險物品標志。
環境風險管理對于涂料生產企業至關重要,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市場以及生存空間,而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則是環境風險的管理措施,因此,對于環境風險較大的涂料生產企業更應制定切實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防范于未然。
[1]吳宗之,高進東.重大危險源識別與控制[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41-54.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2-13.
[3]辛曉牧.液氯運輸過程中的環境風險評價[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6,22(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