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改委綜合處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
二季度工業運行指數為56.9,環比回升4.9個點,持續7個季度處于景氣區間。但主要預期指數環比普遍下降,凸顯工業經濟持續向好動力不足
2014年6月18-26日,省發改委、省經濟信息中心對浙江省11個設區市和20個擴權縣(市、區)的1000家重點工業企業開展網上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二季度工業運行指數為56.9,環比回升4.9個點,持續7個季度處于景氣區間。其中,發展環境指數為61.3,與上季度基本持平;企業生產經營指數為54.0,環比回升8.1個點,分項指數“六升二降”,企業生產短期有所改善,但主要預期指數環比普遍下降,凸顯工業經濟持續向好動力不足。下階段,應高度警惕部分地區、部分行業資金鏈、擔保鏈斷裂風險,關注投資增長后勁,跟蹤出口回升的持續性,在加快轉型升級、化解金融風險、提升投資意愿和穩定出口增速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進一步夯實工業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
工業運行指數為56.9,工業經濟出現了回升的積極勢頭。分規模看,中小企業運行指數為56.0,環比提高3.7個點,回升幅度稍低于全省面上情況。分類型看,出口企業運行指數為57.6,高于全省面上0.7個點。
生產經營指數重回榮枯線以上。企業生產經營指數為54.0,環比大幅回升8.1個點。分項指數“六升二降”,產品訂貨、產品生產量、產品銷售、盈利狀況、從業人數、新增工業投資指數環比分別回升10.9、17.8、16.8、15.7、5.1和2.4個點,生產成本和產成品庫存指數同比略有下降。

2011年以來浙江工業運行指數及各類指數值
發展環境判斷保持穩定。企業對發展環境判斷保持穩定,企業發展環境指數為61.3,與上季度基本持平。其中國內宏觀經濟環境指數較環比回落1.6個點,國外宏觀經濟環境、本行業發展指數小幅回升。
受經濟下行壓力、資金面偏緊等因素影響,企業資金鏈、擔保鏈風險仍在持續累積,有38.7%的企業存在互保行為,其中22.7%的企業與多家企業存在互保關系。
中小企業資金鏈風險壓力較高。從規模看,75.3%的中小企業反映融資存在壓力,28.0%的企業反映融資缺口大于10%,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和2.4個百分點。大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的資金壓力和融資缺口相對較小,資金鏈風險分別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結構特征。
部分區域擔保鏈風險較為突出。受各地區經濟形態、產業結構差異以及市場敏感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全省擔保鏈風險地區分化較為突出。互保最為普遍的是紹興、溫州和金華,三地分別有64.2%、61.5%和59.0%的企業反映該地區普遍存在企業擔保,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1、13.4和10.9個百分點。風險預期最為謹慎的是杭州、紹興和金華,三地分別有93.9%、93.6%和88%的企業預期下季度該區域擔保風險不會減小,其中杭州蕭山地區有97.4%的企業預期該地區擔保風險不會減小。
部分行業擔保鏈風險不容忽視。從前期調研看,化纖、紡織、服裝制造等行業普遍存在擔保行為比例為50.3%,金屬制品業、金屬冶煉加工業普遍存在擔保行為的比例為44.4%,分別高于全省行業平均水平11.7和5.8個百分點。上述行業中超過九成的企業認為下季度本行業擔保風險不會減小。
部分銀行抽貸、延貸、壓貸加劇了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由于前期媒體的熱炒,部分銀行率先進行抽貸或者訴訟保全行為。46.8%的企業反映遭遇銀行抽貸、變相抽貸或變相提高利率,使得本已脆弱的資金鏈“雪上加霜”。
當前發達經濟體均出現了復蘇向好的變化,帶動了浙江外需的增長,但出口回升的持續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市場需求有所回升。38.0%的企業反映出口訂單有所增長,其中19.0%的企業出口訂單增長10%以上,環比分別提高了5.1和1.4個百分點。
企業預期較為謹慎。從企業預期看,25.9%的企業預計今年出口市場需求好與去年,環比回落3.0個百分點;17.4%的企業認為今年出口市場更為嚴峻。“生產成本上漲較快”(56.8%)、“出口訂單不足”(47.2%)等是影響企業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訂單轉移趨勢化。自去年以來訂單轉移呈常態化,23.3%的企業遭遇訂單轉移。其中30.7%的企業遭遇轉移訂單占比超過10%。轉移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51.6%)、中西部省份(15.7%)以及歐美地區(13.7%)等。
浙江企業轉型升級意愿強烈,41.3%的企業表示近期有轉型升級意愿。
企業創新意愿較強。有83.9%、65.2%、55.4%的企業選擇通過加強“新產品開發”、“產學研合作”、“品牌、管理創新”等手段進行轉型。
“電商換市”扎實推進。有28.3%的企業依托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銷售,30.3%的企業網上訂單比重超過10%,同比提高13.4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缺乏網絡營銷、店鋪包裝、網站維護技術人才”(55.4%)、“缺乏健全的物流網絡支持”(36.7%)是當前企業從事網上營銷面臨的主要困難。
“機器換人”成效初顯。有41.0%的企業已經推行或計劃推行“機器換人”,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58.6%的企業通過“機器換人”減員10%以上;16.5%的企業減員超過20%。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更新的先進設備30.6%購置于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35.2%購置于省外,購置省內設備、委托省內機構開發或企業自主研發的比例僅為32.7%,浙江機器人產業還未形成優勢。
(四)政策評價:政策滿意度較高,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轉型升級“組合拳”成效顯著
上半年,國家出臺了簡政放權、定向降準等一系列措施,有55.3%的企業認為這些對企業發展有所幫助。從各項政策的實施效果看,“稅費減免”(55.5%)、“簡政放權”(46.4%)和“金融政策”(37.7%)效果最佳。
行政審批改革滿意度較高。從受益面看,有68.9%的企業表示行政審批制度有效改善了企業發展環境,57.9%的企業對政府審批服務效能表示“滿意”。從政策效果看,有24.8%的企業表示在申報項目時平均審批時間大約縮短了20%以上。
轉型升級一攬子政策助推企業發展。去年以來,實施“五水共治”、“四換三名”等轉型升級政策,64.4%的企業表示對企業發展有所幫助。政策效果主要體現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78.2%)、“提升企業轉型升級意愿”(56.9%)、“幫助企業提升品牌影響”(28.9%)等方面。
當前浙江經濟出現了企穩回升的積極態勢,但宏觀經濟減速將成為新常態。
一是企業預期較為謹慎。從發展環境判斷看,分別有22.1%、26.0%、29.5%的企業預期下季度國際環境、國內環境、本行業發展狀況變好,環比分別下降了4.5、3.8和5.3個百分點。從主要生產經營指標看,預期下季度訂貨、盈利、生產指標增長的占比環比分別下降19.7、23.3和23.5個百分點,企業預期呈現回落跡象。
二是企業投資意愿持續減弱。從投資預期看,有63.8%的企業表示未來3個月內無投資計劃,較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別上升了4.5和5.5個百分點。從已開工項目建設情況看,有28.6%的企業延遲或停止了年初計劃投資項目。“宏觀經濟形勢不好”和“企業資金緊張”是影響項目進度的主要原因。
成本上漲過快(55.9%)、稅費負擔重(42.6%)、訂單不足(34.6%)、融資難(22%)等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困難,需要政府進一步扶持。主要表現為:
投資方面:希望政府減輕稅費負擔(79.5%),加強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43.8%),建立重大項目“綠色通道”(30.1%),出臺項目管理負面清單(22.6%)。
融資方面:希望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52.2%),加強信用建設,夯實審查基礎(47.8%),加強金融產品創新(33.6%),擴大貸款貼息規模(33.0%)。
出口方面:期望保持匯率穩定,加強規避匯率風險的輔導(71.5%),組織企業開拓新市場(48.6%),深化品牌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