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歷史上,凡是成就了一番大業者,多是心地坦蕩、襟懷坦白之人。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是不是胸懷寬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是否欣賞他人,又是如何欣賞別人。一個人如果視同道是冤家,看他人一無是處,“他是傷疤我是花”,最終自己也將難有大的作為。只有學會欣賞別人,才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雨細魚兒出,風輕燕子斜”般和諧的人際環境。
欣賞他人,實是一種真本相、一種高境界。在這方面,名人的作為就是一面明鏡,一根標尺。一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獵時,無意間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他四處打聽,幾經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達了他對作者的肯定與欣賞:“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苦悶而信筆涂鴉寫小說的,由于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了創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目標,于是一發而不可收拾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國際聲譽和世界意義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
欣賞他人,需要具有一種寬廣的胸襟和一種無私的勇氣,也可能是一種超然的智慧和一種普渡的藝術。欣賞他人,可以是出自愛才之心、容才之量,也可以是助人之難、解人之惑。有的時候,這種欣賞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他人的命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時代做記者時,曾報道過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犯案上千起。文章最后情不自禁感嘆:“像心理如此細密、手法那么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率真率性寫下的這幾句話,竟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
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臺灣幾家羊肉爐的小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這位老板誠摯地對林清玄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的事呢?”從此,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這是文字和思想的力量,又何嘗不是一種勸人悟道的的魅力!
欣賞是一種理解的延伸,是一種知性的壯美,是一種激勵的本領,是一種無窮的力量。一切力量本身都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它們產生著遲早將和它同等或超過它的力量。欣賞他人則簡單地始終在起作用,它不產生阻礙它的對立關系。它制造一種平和、平等的關系,它排除誤解和不信任,通過呼喚真誠與寬容,從而以人性的暖色、人文的關懷,強化了他人,升華了自我。因此,欣賞他人始終是一種動力和活力。這種力量的源泉在于一個人“心中有光”,有一顆仁慈、寬容、博愛之心,有一份熱誠、坦蕩、無私之情。在這一點上,先哲培根的話最是經典:“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欣賞。這對于不少人獲取人格的力量,確立價值的標準,樹立向上的自信,鼓起前進的勇氣,有時候真有“功夫在詩外”的作用。林肯有一次在信里說:“每一個人都喜歡人家的贊美。”威廉·詹姆斯則說:“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不少人在欣賞中建立自信,茁壯成長。
如果一個人能由衷地欣賞別人,主動關心幫助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欣賞,就會得到他人的關懷,自然也就會感到幸福,這便如同一個人經過不斷努力,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一樣。在此過程中,因欣賞他人而換取的紀念,遠比那些在牌樓碑塔上徒受日曬雨淋的啞口無聲的頌文可贊。多一點欣賞、少一點挑剔,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于人于己重要著呢!
欣賞是一種理解的延伸,是一種知性的壯美,是一種激勵的本領,是一種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