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娟LONG Juan
(昆明理工大學,昆明650000)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產業可以依托旅游發展實現其產品的市場化,旅游可以通過文化提升產業素質,豐富內容,最終形成旅游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過程就是旅游者對旅游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
隨著旅游的發展,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越來越追求精神的享受和休閑體驗,普通的古鎮旅游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模仿式旅游資源隨之而產生。在這種模式下,游客們既可以體驗當地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由此,筆者就以彝人古鎮為例,從原真性、體驗及其文化來探討文化旅游產業的可創造性。
彝人古鎮位于云南省楚雄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安大道以北、太陽歷公園以西、龍川江以東、楚大高速公路以南,是滇西旅游黃金線上的門戶。占地約1740畝,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古鎮內有7大分區、70多個小分區,以楚雄州內風景名勝為素材,各種大橋、石橋10余座,是一個集商業、居住、地產、商貿、餐飲和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現代仿古小鎮。
彝人古鎮是在一片沒有彝族人居住的地方建立起來的“文化景觀”。這種將文化旅游與商業住宅結合起來的仿古鎮開發模式,以模擬的手段,創造性地為旅游者提供真實性的彝族文化體驗場所,在一定的程度上隔離了“前臺”和“后臺”,既保護了文化資源,又使得游客體驗到了彝族風情。古鎮按照彝族的文化習俗,設計了鐘樓,土司府,六祖分支的雕塑和圖騰墻,創造出了一個民族韻味濃郁、彝族個性鮮明,居住環境舒適,庭院布局優雅,小橋流水縱橫的綜合旅游文化古鎮。

圖1

圖2
3.1 真實性“真實性”一詞源于希臘語,意思是“自己做的”、“最初的”。真實性概念最初用于描述博物館的藝術展品,之后被借用到哲學領域的人類存在主義的研究中。19世紀70年代,旅游者開始重視“真實性”的旅游體驗,期望獲得更真實更深入的旅游體驗,“真實性”的概念便延伸到旅游領域。旅游體驗真實性內涵最早對于真實性的理解是指旅游對象本身是真實的,人們所認為體驗真實是建立在旅游對象客觀真實的基礎之上,這就是19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客觀真實性”的理解,其含義指真實性是旅游對象固有屬性,可以通過一定的標準來衡量。真實性沒有絕對的和靜態的參照標準;我們對原始物的觀念被重新組合以適應當前的需求;真實性的體驗是多方面的;當旅游對象給人于古老的體驗時,往往貼上真實性的標簽;真實性是游客自己期望的結果;事物當被認定不真實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會變得具有真實性。還有另外一種真實性概念,與上面提到的兩種不同,即存在真實性,即真實性與旅游對象無關,只要游客處于一種陶醉的活躍狀態,體驗就是真實的,而并不關心旅游對象是否真實。

圖3
人們對于真實性持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原生文化空間中的文化體系才是真實的,也就是強調文化的主體、客體、中介體的傳統性與全面性,真實性是不可以創造的。第二種觀點認為,文化可以移植或改變生存空間和存在形式,只要內涵不變的文化就是真實的,此種觀點具有某種靈活性,并將真實性置于一定的條件之下。第三種觀點認為不論文化有多少改變,只要旅游者信以為真的文化就是真實的文化,由此可見,真實性成了旅游者感官的產物。

圖4
似乎每一個到彝人古鎮游玩的游客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這里的建筑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彝族人的土掌房,所有建筑都是新的,沒有歷史建筑的年代感,在這里甚至感受不到民族的東西。相反,這里到處都是北京四合院,徽派建筑,還頗有江南水鄉的感覺。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真實性沒有絕對的和靜態的參照標準,而是我們對原始物的觀念被重新組合以適應當前的需求。在彝人古鎮出現之前,或許大部分人對于彝族建筑沒有多少了解,但是,當彝人古鎮建起來之后,很多游客來了之后都會覺得這就是彝族的日常生活的房子。從這一點來看,當一個新的古鎮概念被重組之后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會逐漸接受,真實的古鎮其實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新建成的彝人古鎮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古”鎮。在這個古鎮中,彝族文化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可以在古鎮中看到彝族的農耕文化,彝族服飾,彝族畢摩,體驗火把節的氣氛,每一個游客來到這里都切身感受到彝族文化帶來的沖擊。
3.2 體驗 傳統游客在旅游時體驗的是自然資源,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再滿足一般的旅游資源,而趨向于休閑人文旅游資源的體驗,希望得到的是休閑娛樂和精神旅游的雙重享受。以麗江為例,最早一批拓荒者到麗江是去看玉龍雪山、麗江古城、拉市海等眾多景區,他們向世界宣傳的是麗江的自然美,隨著時間的變遷,越來越多的游客去麗江并不完全為了看麗江的美景,更多的人則是體驗麗江獨有的歷史人文氣息。同理,對于彝人古鎮來說,體驗式的文化旅游是一大亮點,彝人古鎮的建設將“前臺”與“后臺”分離開,人們來到彝人古鎮目的是為了體驗和感受彝族文化,它并不是對原有古鎮進行開發,而是為弘揚彝族文化在一個空地上進行開發宣傳,這種開發使得游客離開了彝人生活的現實空間,人們在彝人古鎮更多接觸的是舞臺化的東西,旅游者往往是置身于“前臺”,這樣的旅游活動更好地保護了彝族的原生環境,避免了過多的商業開發,使得彝族文化能更深層次的保留,而游客在古鎮中,通過旅游公司組織的活動,也感受到了彝族人的文化。

圖5
3.3 文化 文化是古鎮旅游的核心,在古鎮開發中不能只是通過特色古建筑和街巷等物象化的外在地域文化符號營造的歷史文化空間來傳達古鎮的文化語言,更要深度發掘古鎮的文化精神,通過文化運營,利用鮮活的文化形式(如平樂吉鎮以茶文化為核心的休閑文化)使其與游客產生互動,形成共識,引起共鳴,這樣才能最大化地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讓游客在古鎮中慢下來,留下來,并成為古鎮的熟客和常客。彝人古鎮作為一種新的古鎮旅游模式,最大限度的將民族文化和旅游經濟協調起來,使得民族文化轉化為旅游資源。文化資源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優勢,彝人古鎮依托民族資源為平臺,將彝族歌曲、舞蹈、節日等展示給每一個來到此地的游客,來到彝人古鎮的游客,通過一邊用餐一邊看表演的方式,都能在這里感受到彝家人開街節、二月八、火把節等。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彝族的民間文化得以保存,彝人古鎮作為一種傳承模式,讓有生命的彝族民間文化成為人們的一部分,讓旅游來帶動彝族的發展,讓大量被漢化的彝族文化形式,民間藝術成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部分。同時,楚雄彝族文化產業還借助了彝人古鎮作為市場,打造有特色的旅游產品,旅游商品向游客提供了各種物質和精神商品。
彝人古鎮是模仿式的、沒有原生文化系統的以彝族文化為依托的創造性景觀,盡管不是真實的傳統古鎮,卻因為給游客真實的旅游體驗而受到旅游者的青睞,可見,真實性是可以創造的,不一定需要原生文化的存在,文化是可以移植的,旅游者信以為真的文化就是真實的文化。但真實性在創造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傳統文化內涵的創造,才能更好地發揮旅游活動中的文化傳播作用。
[1]陸依依,李潔.國內歷史城鎮保護和旅游發展問題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7,18(6):461-465.
[2]劉德云.參與型旅游小鎮規劃模式研究——以金門金湖鎮為例[J].旅游學刊,2008,23(9):73-79.
[3]吳文智,莊志民.體驗經濟時代下旅游產品的設計與創新——以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開發為例[J].旅游學刊,2003,18(6):66-70.
[4]劉晶會.江南古鎮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5]薛麗華.感知覺在旅游景區開發中的應用[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7.
[6]劉莉.同里古鎮旅游感知調查及旅游保護與開發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05.
[7]盧松,陸林,王莉,等.古村落旅游客流時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為例[J].地理科學,2004,24(2):250-255.
[8]張建.論古鎮旅游流引導規劃的路徑——以成都市平樂古鎮為例[J].旅游論壇,2008,1(1):49-53.
[9]曹燦明.基于旅游景區拓展創新的江南古鎮研究——以江蘇周莊為例[J].特區經濟,2008(11):162-164.
[10]王林.“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鎮旅游的價值——以廣西大圩古鎮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