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梅生
摘要:在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大局中,財會部門既是后勤保障部門,又是攻堅主力部隊,一方面肩負著為供銷合作社爭取事業發展資金的重任,另一方面承擔著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具體職能。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就供銷合作社財會部門如何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服務并推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供銷合作社 財務管理 創新
一、積極爭取各項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沒有國家政策和財政資金的支持,只靠供銷合作社一己之力是遠遠不夠的。200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0號),為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近幾年來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爭取資金支持、服務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是系統財會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筆者認為,財會部門要進一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研究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為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在爭取財政扶持資金的同時,管好用好資金至關重要。不可否認,我們一些項目單位在資金使用上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反映出當前各級供銷合作社對財政資金的使用監管從意識到手段都還不到位,與新形勢下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要求仍不相符,財會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并從思想和行動上做出相應調整。
(一)深入理解當前財稅體制改革的形勢
一是專項轉移支付清理整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和地方資金配套,嚴格控制引導類、救濟類、應急類專項,對保留專項進行甄別,屬地方事務的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針對2014年財稅政策,明確提出要“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嚴格控制新增項目和資金規模,建立健全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將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由2013年的220個減少到150個左右”。目前,中央財政已將“新網工程”在內的多個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整合為中央財政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一部分繼續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綜合改革工作,重點支持“新網工程”和為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二是專項資金分配方式變化。“合理劃分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促進權力和責任、辦事和花錢相統一,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要求“將適合地方管理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審批和資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政府”。按照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原則,財政專項資金將切塊到省,省級財政部門和省級社負責項目審批與資金分配,承擔專項資金監管責任。省級社財會部門要履職盡責,積極與同級財政部門溝通,協助做好資金分配工作,加強對專項資金使用的跟蹤監管。
三是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國務院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公共服務作出重大部署,明確要求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利用社會力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要更多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凡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社會力量承擔。”供銷合作社是經濟組織,不是行政部門,是服務的提供者,不是服務的購買者;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分錢”,而是利用財政資金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財會部門要主動適應財稅體制改革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明確定位、轉變觀念、改進方式,管好用好財政專項資金。
(二)立足監管,用好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
一是專項資金必須用于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筆者認為,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不單單是試點省的事情,沒有列為試點的省份,也可以積極行動,選擇基礎條件較好、代表性較強或在某一方面具有優勢的市、縣開展試點。各級財會部門要積極推動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發揮作用,有所作為。省級社參與資金分配,要改變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加大對試點地區和試點領域的支持力度,特別要突出支持改革試點工作6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切實發揮專項資金的導向作用,做到“誰改革、誰獲益”。
二是充分利用專項資金支持范圍擴展的有利條件。除原有的四大網絡建設外,專項資金還可以用于為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這對供銷合作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省級社可以因地制宜,根據本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方案,適時適度調整專項資金的支持重點。
三是加強制度建設。供銷合作總社正在起草本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明確項目主體及其責任,劃清各部門管理權限,規范項目申報、評審和資金撥付流程。省級社財會部門也可以結合本省實際,統籌考慮省內配套資金管理模式,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管理辦法。
四是配合財政部門,組織好項目的申報與評審工作。從歷年項目申報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項目儲備不足、規模小、數量多、質量低、布局散的問題。以往的集中評審方式雖然效率很高,但時間短、內容過于簡單、量化標準單一,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在組織項目申報時,可以采用分類申報的方式,加強對數量、規模等條件的限制,盡可能把條件成熟、質量高、公益性強的項目篩選出來;評審可以嘗試委托有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具體實施,摒棄以往固化、單一的打分體系,采用更加全面、深入、靈活的評審方式。
五是做好跟蹤監管工作。審計部門一直在加大對財政資金使用的審計力度。對此,財會部門要高度重視,積極配合,通過完善管理制度、開展內部審計等措施,進一步完善專項資金監管流程,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資金安全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財會部門日常工作任務重,筆者建議可以借助社會力量,委托有資質的事務所進行定期審計檢查。要明確項目主體的責任,項目主體應該對項目的真實性、合規性以及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負直接責任。
六是做好績效評價工作。目前,財政部正在試點對專項轉移支付開展績效評價,總社擬在下半年啟動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制定的有關工作。筆者建議這方面應上下互動,廣泛交流,互相學習好的經驗和做法。
七是做好項目儲備工作。總社和部分省級社已建立了項目庫,但項目庫不能只建不用,必須更新信息,培育跟蹤,滾動管理。對于一些公益性強的、聯合合作的重點項目,更應該重點予以關注。
(三)發揮信息“中樞”的作用
除了財政專項資金爭取和監管外,省級社財會部門還要更好地發揮信息“中樞”的作用,積極參與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工作,重視收集各類信息,并讓這些信息流動起來,為財會工作服務。具體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全面掌握本省綜合改革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反饋給省級財政部門和總社;二是積極下基層調研,全面、深入地了解基層社、社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情況,從為農服務的角度挖掘典型案例,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上報省級財政部門和總社;三是密切與省級財政部門的聯系,及時掌握中央專項轉移支付和地方專項資金的情況,及時上報有關領導和總社。
二、完善社有資產監管,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核心是體制機制改革,汪洋副總理在總社呈報的五屆九次理事會工作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供銷合作社應“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能夠發揮自身優勢、更富活力和效率的體制機制”。社有資產監管體制機制改革是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推進社有資產監管體制機制創新也是財會部門職能所在。這兩年一些地方在社有資產管理和維權方面陸續出現了一些問題,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問題都逐一得以解決。目前來看,我們現在確實需要一個有效力的法規來維護供銷合作社的資產權益,現在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給我們的資產監管體制提供了進一步理順的契機,國務院也原則同意適時啟動《供銷合作社條例》的制定,筆者建議在這個條例中就資產問題進行重點規范,為保護社有資產安全、推進社有資產保值增值提供一個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積極探索推進農村合作金融工作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4]17號)對此做出了進一步明確,這為供銷合作社發展農村金融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農村合作金融是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省份的改革方案中也都對農村合作金融進行了系統的謀劃和設計。為扎實推進系統農村合作金融工作,2014年以來,總社財會部借全國人大財經委和農委、銀監會等部門牽頭召開的相關專題會議,積極主動地向各有關部委介紹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情況,交流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的基本思路。各地近年也探索并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但總的來看,對如何選擇供銷合作社農村合作金融工作的方向與路徑并形成特色,以及如何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等還缺少科學、規范的頂層設計,我們要發展自下而上的合作金融組織體系仍然面臨較大的法律和體制障礙。筆者認為,要推進農村合作金融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轉發文件、照本宣科的低層次上,要切實轉變思想、大膽嘗試,爭取實現更大突破。各級供銷合作社財會部門應主動發揮職能作用,整合系統優勢和資源,共同努力、上下聯動,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形成有供銷合作社特色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營運模式,力爭早日實現供銷合作社農村金融工作的重大突破。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