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福++解凈宇
摘要:緬甸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但長久以來,我國和緬甸的會計協調與合作并沒有像經貿往來那樣緊密而富有成效,制約了兩國經貿合作的深化?!皹蝾^堡”戰略下,加強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對于深化兩國經貿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制約會計協調的內外部因素,提出國家機制為導向的會計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效率,深化兩國的經貿交流。
關鍵詞:中國—緬甸 “橋頭堡”戰略 會計協調與合作
一、研究背景
2009年至2011年間,中央政府逐步確立并實施了“橋頭堡”戰略,以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戰略目標,大力發展中國同東盟、南亞國家的經貿交流,積極簽署并實施多項經貿合作戰略規劃。在全球經貿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利局面下,我國與東盟、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并由經貿合作加深了中國同這些國家的政治互訪與社會交流。加強和東盟、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與合作,對我國實現資源互補、拓寬國際市場、確立能源戰略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由于偏重于和東盟、南亞國家的整體交流和對點經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我國與緬甸的地緣優勢。2010年,中緬貿易額不到中國—東盟貿易總額的5%,極低的經貿水平和中緬兩國的地緣毗鄰優勢極不相容。鞏固我國和緬甸的重要鄰邦關系,深化兩國的經貿合作程度,有利于促進我國和東盟、南亞國家的戰略合作目標的實現。而要深化中緬經貿關系,必須先解決經貿往來中的會計協調與合作問題。但長遠以來,中緬兩國的會計交流遠遠落后于經貿交流,缺少緊密而富有成效的會計協調與合作。這會制約我國深化中緬經貿往來和“橋頭堡”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在促進中緬經貿合作的同時,我國必須著力解決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問題,建立完善的會計協調與合作機制,推動雙邊經貿往來的發展。
二、緬甸政治經濟現狀與中緬經貿交流
(一)動蕩的政局制約經濟的發展
全面了解緬甸政治經濟狀況,對深化中緬會計交流和經貿合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緬甸地處中南半島西部,是典型的半島國家,貫穿東盟和南亞大陸,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交通樞紐,地理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緬甸國內有豐富的石油、木材、藥材和玉石等資源,但資源開發程度不高,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要外貿經濟,在對外貿易中往往處于弱勢。
緬甸國內政治局面不穩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武裝之間連年對峙,頻繁的戰事不僅導致人身財產嚴重損失,更阻礙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緬甸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在東盟國家中處于不發達行列,人民生活比較貧困,年人均GDP不足1 000美元;城市化水平也較低,城鎮人口只占國內總人口的30%,城鎮居民失業率水平居高不下,制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動蕩難以實施穩定、持久的戰略合作計劃,沖擊了國外政府和企業的經貿信任感和投資積極性,成功的投資項目并不多,我國和緬甸的陸上石油通道項目雖已簽署,但進展緩慢。
(二)中緬經貿合作緊密且穩步提升
雖然中緬經貿面臨著緬甸政局動蕩的不利影響,但經過多年貿易往來的積累,我國已成為緬甸第一大貿易伙伴。2011年,中緬貿易額突破50億美元,中國對緬甸的出口額為27.86億美元,進口22.14億美元,分別占同期緬甸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59.2%和25.7%。在正常的經貿合作之外,政府層面的經濟援助也是比較常見的,緬甸經濟發展對我國有一定的依賴性,國內初級產品的出口,大部分銷售到中國或經過中國轉銷他國。
與此同時,經貿合作也推動了中國在緬甸的投資熱情,2010年,中國對緬甸的投資總額高達123.2億美元。總投資為25.4億美元的中緬天然氣管道,不僅避開了馬六甲海峽航行困惑,更能為西南的石油戰略提供有力保障。由此可見,中國和緬甸的經貿合作是緊密而逐步增長的,雖然現在中緬貿易總額還很小,但加強和緬甸的經貿往來必將成為我國經貿的長遠戰略,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極為有利和必要的。
三、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徘徊不前
實現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是深化兩國經貿關系的重點。由于緬甸整體經濟發展緩慢,阻礙了中緬兩國經貿合作的深化,更難以推動系統性的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與中緬經貿合作密切相反的是,兩國會計協調與合作徘徊不前,長久以來并沒有取得顯著的實質的進展。
首先,我國會計準則正在逐步實現國際趨同,但緬甸國內還沒有成型的會計法規體系,由于中緬缺少對等的會計準則體系,必然會形成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的障礙。其次,中緬兩國的會計交流難以穩定化和長期化,較多的只是我國地方政府、民間組織的一些單邊會計會議和論壇,雖有利于探討中國—緬甸會計問題,但沒有形成定期的會計交流機制,遠遠沒有達到深化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的目標。再次,中緬兩國在長期的經貿交流中,并沒有建立起一個雙方所共同認可的組織機構,以協調經貿交流中會計沖突,對于會計沖突,要么回避,要么由政府機構強制調停,無論哪國企業受益,都不利于中緬間長遠的經貿合作與會計協調。此外,我國會計發展水平比緬甸要高很多,會計體系相對完善、成熟,緬甸沒有很好地借鑒、學習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雙邊會計交流次數少、規模小、層面窄和層次低。眾多困境都驗證了中緬會計協調還不像經貿往來那樣緊密而富有成效,在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的同時,更要妥善處理好會計協調與合作問題。
四、制約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的原因分析
中緬會計協調存在很多問題,長此以往,必將影響中國—緬甸、中國—東盟的經貿發展。因此,要從根源上解決此問題,就必須深刻剖析制約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政治動亂是影響會計協調的首要因素
影響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的首要不利因素,就是緬甸國內動蕩的政治局勢。經貿往來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會計協調與合作更是如此,穩定的、良好的政治環境能為會計協調與合作提供政策、資金、組織和人員的支撐。但緬甸從1948年獨立之后,并未真正統一,中央政府與地方武裝軍事沖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緬甸國內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也不利于會計的國際協調。政治動蕩下難以有效保護我國企業和投資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對緬甸的政治信任越來越低。政治動蕩導致企業載體的銳減,嚴重影響了緬甸國內的會計發展,更制約了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
(二)經濟發展水平降低了會計協調的必要性
中國和東盟國家深化交流與合作,經濟互惠是基礎,但是由于中緬兩國經濟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對等,還影響兩國經貿交流和會計交流的積極性。中國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使得國內很多企業忽視了和緬甸企業的經貿往來,更不會積極地去探尋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問題。同時,由于緬甸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國民經濟體系、特別是工業體系尚不完善,企業會計核算較為簡單。因此,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必要來建立相對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自然而然也會降低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的必要性。
(三)中緬缺少對等的會計準則體系
中緬兩國會計協調與合作徘徊不前,重要原因在于兩國還缺少對等的會計準則體系。我國制定的會計準則體系,逐步實現實質性地國際趨同。但緬甸還沒有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只有一些會計制度用于規范會計行為。就會計規范功能、法律效力和發展趨勢而言,準則和制度的不對等,很難在準則的規范下實現中緬會計協調。中緬兩國間政府層面的會計交流還很少,我國許多會計金融政策是相對于整個東盟國家而制定的,針對緬甸的具體協調措施還不完善。而緬甸政府現在的重心是解決政治動蕩問題,不大可能頒布實施健全的會計準則體系,基于對等的會計準則體系基礎上的交流,就更難以提上日程。
(四)缺少充足的社會機構和人員的參與
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離不開諸如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會計人員、留學生等相關社會機構和人員的參與,但目前,我國和云南省都比較缺少相關的社會機構和人員。云南省的會計師事務所有135家,執業注冊會計師2 026名,從業人員5 000多名,人員偏少,規模偏小,且主要面向新加坡、泰國等國家,能促進中緬會計合作的就更少了。中緬留學生雖能帶動會計協調與合作,但留學生的會計交流紐帶作用并不突出。云南省雖有1萬多東盟留學生,但緬甸留學生的比重很小,且受制于語言、學科安排、學習時間等條件限制,很多留學生并未真正地學習、掌握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也就難以在緬甸國內傳播。
(五)傳統經貿習慣制約著會計協調的積極性
憑借著云南省和緬甸的毗鄰優勢,中緬兩國自古就有了邊民互市傳統。邊民貿易在兩國經貿中占據著一定的比重,但往往是小規模的、不穩定的、間斷性的個體活動。同時,邊民貿易往往追求簡單交易,不會受過多會計準則體系的限制,物物交換、易物估價、現貨交易等小規模的交易方式就能促成交易的實現,即使是不公平的價值交換,只要不觸及兩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底線,都被認為是允許的。現階段依然存在邊境走私行為,特別是緬甸向我國走私木材、藥材和牲口等非法行為,根本不需要會計準則的約束,因此,傳統的經貿習慣會制約會計協調與合作的積極性。
五、完善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機制
就現階段緬甸政治經濟發展狀況而言,頒布實施較為完善的會計準則,實現中緬會計準則趨同是不現實的。但長此以往,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問題,必然會影響“橋頭堡”戰略目標的實現,制約兩國的經貿發展。因此,必須在不斷深化的經貿合作中探尋有效的會計協調與合作機制,改善會計交流困境,以此推動中緬經貿的發展。
(一)建立以國家機制為主導的會計協調模式
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是我國“橋頭堡”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建立以國家機制為導向的的會計合作模式。以國家為主導,以政策互惠為手段,大力開展政府層面的會計法規、準則體系的交流;以科學、定期的人才選拔方式,共同確定來華留學、訪問人員和中國到緬甸的支教人員,幫助緬甸培養能熟練掌握和運用中國會計準則體系的會計人才。同時,增加我國企業與緬甸企業的經貿往來和投資力度,建立投資出口信用保險機制,合理利用風險轉嫁機制,有效應對緬甸國內的動蕩局面。
(二)深化中緬兩國政府層面的會計交流
目前,中緬還沒有簽署有關會計協調與合作的相關協議,也沒有成立相關的組織機構,會計交流多為民間自發組織的。由于民間機構的作用難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僅通過民間交流的方式來實現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的成果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須深化中緬政府間的會計協調機制,建立官方性質的專業型組織機構,負責兩國會計協調工作,定期舉辦官方的會計會議或論壇,充分發揮政府在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中的宏觀調控職能。
(三)完善緬甸留學生課程體系設置
由于我國會計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體系較為完善,在中緬會計協調與合作中,緬甸相對被動,更多的是一種會計學習的角色,而要全面學習和借鑒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留學生是比較重要的一支力量。因此,應完善留學生課程體系設置,明確課程教學內容與目標,設置靈活的教學時間和豐富的教學實踐內容,充分發揮留學生素質高、基礎好、語言障礙小、吸收借鑒能力較強等優勢,使其能真正服務于中緬會計交流。
(四)深化民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現階段的民間交流,還遠遠達不到實現中緬會計協調的的目標,應深化民間機構在會計交流與合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我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高校和培訓機構等積極走出去??鐕洜I有利于拓寬和緬甸的貿易、投資渠道;會計師事務所開展跨國審計,為跨國經營提供專業的會計服務;高校著重于會計人才的培養;培訓機構則能靈活地向緬甸提供會計、語言、法律等培訓服務,通過深化民間機構的交流,進而推動中緬會計協調。
(五)完善邊民貿易機制
中緬兩國的邊民互市有著悠久歷史,對兩國的對外經貿也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兩國應該鼓勵邊民貿易快速、靈活等特點的發揮,增加政府資金投入,修建固定的貿易場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邊民貿易的規模,深化邊民貿易機制,逐步完善交易機制。同時,加強對邊境走私行為的稽查力度,穩定市場秩序。完善邊民貿易機制,有利于提升會計協調與合作的有效性。X
參考文獻:
1.熊彬,嚴海霞.云南省與緬甸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分析[J].東南亞縱橫,2011,(7).
2.馬婷婷,陳紅,張穎.中國—東盟會計區域協調機制研究——基于會計協調組織的視角[J].東南亞縱橫,2010,(8).
3.陳霞楓.緬甸改革對中緬關系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J].東南亞研究,2013,(1).
4.陳紅,謝華,唐滔智.中國—東盟會計準則質量評價及其協調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