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明
一、背景
作者在聽完一所學校的兩節化學課后,引發了關于“挖掘素材內涵,強化人文教育”的思考。作者聽課的課題:生活中的酸和堿(第1課時);教學內容:如何識別酸和堿;教材版本:魯教版上冊(2007年7月第2版);教學過程:組織學生實驗,匯報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實驗結論,最后教師留給學生10分鐘時間當堂鞏固。從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重難點把握準確、學生反應活躍,教學效果較好,美中不足的是,課本第118頁“多一點知識”中“酸堿指示劑的發現”這段化學史料未能引起教師的注意,沒有納入教師的教學設計之中,即使走馬觀花式的瀏覽也不曾有。
有的教師認為這段材料不在中考范圍之內,屬于可有可無的“補充內容”,在教學設計時也就無須考慮,在課堂教學中也就避而不談。其實,如果我們充分挖掘這段化學史實并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這段材料,理解教材安排這段化學史實的意圖。
酸堿指示劑的發現
實驗與觀察是自然科學發明的基礎。英國化學家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1692)一生中有眾多的科學發明。波義耳常說:“要想做好實驗,就要敏銳觀察。”酸堿指示劑的發現就是波義耳敏銳觀察的結果。
在一次實驗中,波義耳偶然將濃鹽酸(一種酸溶液)濺到了紫羅蘭花瓣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后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兒,波義耳驚奇地發現深紫色的紫羅蘭花瓣變成了紅色!
波義耳沒有放過這一令人驚奇的現象,提出了許多猜想和假設,并做了大量的實驗來驗證他的猜想,由此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性或堿性物質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從一種叫做石蕊的地衣植物中提取的紫色浸液的變色效果最明顯,它遇到酸溶液變成紅色,遇到堿溶液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后烘干,制成了實驗室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
二、案例
如果我們深入分析、用心挖掘就不難發現,這段化學史實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很好的素材,提示我們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作為:培養學生大膽實驗、敏銳觀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探詢求證,永不罷休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變換角度、善待錯誤的科學方法。
1.大膽實驗、敏銳觀察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化學的靈魂,脫離實驗的化學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猶如失去水分的青菜一樣干癟得沒有一點生氣。只有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教學的功能,而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是實驗教學中重要的第一步。正如波義耳所說:“要想做好實驗,就要敏銳觀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化學史實提醒、警示學生:雖然波義耳的失誤毀掉了心愛的紫羅蘭,但是由于他善于實驗、敏于觀察才沒有讓這個實驗細節從眼皮底下溜走,才發現了“酸能使紫羅蘭變紅色”這一實驗現象。
2.探詢求證、永不罷休
波義耳發現“酸能使紫羅蘭變紅色”,這僅僅是一個偶然現象,不具有代表性,離發現科學規律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但是,他沒有放棄這一偶然現象,提出了許多猜想和假設,做了大量的實驗來驗證他的猜想,終于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性或堿性物質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并且從地衣植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浸液變色效果最為明顯,它遇到酸溶液變成紅色,遇到堿溶液變成藍色。至此,對酸堿指示劑的發現而言,波義耳已經“功成名就”了,但是波義耳并沒有停止不前,他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后烘干,制成了實驗室中常用的試紙——石蕊試紙。
正是受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到長城非好漢”似的探詢求證的影響,波義耳才能從一個失誤的現象入手,不斷探索,深入研究,最終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3.變換角度、善待錯誤
無論學習還是科學研究,永遠也不會一帆風順,現實的情況往往是順逆相伴,對錯相隨。如何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學習、生活中的錯誤,波義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作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波義耳偶然將濃鹽酸濺到了紫羅蘭花瓣上,即使純屬偶然,也算是一個不小的錯誤,對此他沒有怨恨不已,相反,他從容面對失誤,善待錯誤,從失誤實驗中發現了奇異的現象,提出了猜想和假設,并做了大量的實驗來驗證,終于為化學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思考
科學教人求真,人文教人求善,科學和人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兩屆諾貝爾獎獲得者瑪麗·居里夫人的追悼會上,愛因斯坦沒有大談居里夫人在放射性元素(鐳)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而是高度頌揚她滿腔的工作熱情和頑強的探索精神。著名的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曾說過:“科學給人以知識,而科學史則給人以智慧。”每門學科的發展史,就是科學家不畏艱辛,追求真理,戰勝困難的奮斗史;科學史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努力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科學史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學思想的洗禮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也是化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化學教學中蘊涵著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例如許多諺語、成語、詩歌中隱含著的化學知識,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有效素材。在教學中適時運用,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揚學生的科學情感,而且能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