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2014-09-09 18:00:01李怡
中學課程資源 2014年5期
關鍵詞:高中歷史探究環境

李怡

摘要:如何將網絡環境的優勢與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樂學、善思、運用”,是現代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新課題。在教學實踐中實現網絡教育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整合對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探討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網絡環境教學模式高中歷史教學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正悄然興起,并深刻地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網絡技術引入教育領域,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了教學觀念、模式和方法的變革。但如何充分運用網絡環境教學的優勢,廣泛吸收傳統歷史教學的精華,探索符合高中學生認識規律和思維特征的教學模式,成為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網絡技術可以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有利于教師情境創設和學生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網絡技術還可以按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更有利于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網絡技術還可以利用論壇的會話功能,實現生生、師生之間及時有效的交流,這對促進學生關于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學手段或其他學習環境所無法比擬的。而“情境創設”、“交流會話”和“信息資源共享”正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要求的學習環境所必備的基本要素。可見,網絡環境是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最理想的條件。

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正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學說為核心,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將網絡信息手段與傳統高中歷史教學精華相結合,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二、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程序

在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的指導下,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程序可以概括為:

1.制作教學網站

制作教學網站,首先要確定學習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類別,以及每種信息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次要收集整理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知識信息,形成資源庫。資源庫主要包括各種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學軟件(聊天、留言工具,數據統計工具等)、主題資源庫、各種素材等。最后要利用計算機將歷史知識分類儲存,形成主題資源庫,幫助學生在浩瀚的網絡資源中,可以用有限的時間獲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2.創設情境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指出:“要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間、空間是歷史存在的主要形式,是構成歷史概念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時間與空間概念比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捕捉到它具體的表現形式,而應用網絡平臺可以再現歷史,創設歷史情境。不僅如此,網絡環境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教與學雙方輕松和諧,樂享課堂。

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課前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論壇進行問卷調查(你最喜歡過福州哪個傳統節日),并把調查結果繪成餅狀圖。在導入新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提出問題:“為什么喜歡過這些節日?這些節日在福州有什么特殊習俗?”這樣以網絡問卷調查為切入口,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既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提出問題

有效的問題提出,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著問題積極地思考,產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面對“中韓端午申遺之爭”這個話題時,教師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74.1%的學生對“端午申遺”之爭韓國勝出感到很憤怒。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①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與我們的端午節是不是一回事?② 韓國江陵端午祭究竟憑什么能夠勝出?③韓國端午祭成功申遺給我們什么啟示?)瀏覽資源庫(或外網)探究“中韓端午之爭”。由此可見,明確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的有效探究,并提高學習效率。

4.自主探究,網上協作

這一環節是“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實踐的核心部分,學生帶著教師設置的問題,通過網絡(訪問教師課前制作的資源庫,或者直接聯系外網),獨立進入網絡學習環境進行探究,并要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得出結論。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可利用網絡聊天工具進行網上協作學習,還可以將自己的疑惑、收集的資料或者研究結果發布在網絡討論區進行交流,使自己的探究過程更趨合理。這個過程中實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

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經過網絡自主探究后,大部分同學對于“端午申遺”之爭韓國勝出的思考更趨于理性化,不再簡單指責韓國的“剽竊”行為,開始思考韓國成功申遺對我們的啟發:我們應從哪些方面有效保護我們的非物質遺產。

5.課題小結

探究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小結可以是學生(或學習小組)在論壇上的文字留言,也可以是制作精美的文件演示稿。這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學生逐漸學會如何處理信息,如何運用相關的知識進行歷史研究,如何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由與空間。

6.練習鞏固

網絡具有很強的信息實時反饋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網站中依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適量的題目,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準確地對學生本節課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統一講解;對個別問題則進行個別輔導。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7.課題延伸

布置課后拓展研究任務,例如如何傳承福州傳統節日習俗?學生可以在課后搜集相關的資料,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比較,逐步得到準確的結論,再與現實社會相結合,得出自己的認知和感受。

三、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意義

實踐證明,恰當地、有目的地運用網絡技術手段,能給歷史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高速、高質獲得知識并能有效地運用知識。

1.多重感官協同,優化學習方法

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多重感官同時感知時,學習效果要遠超于單一感官的學習效果,并且可以節約時間。網絡技術的運用能改變傳統歷史教學單純以聽力為主的學習方式,實現手腦并用、視聽結合的學習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2.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優化教學活動

在此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而且這能使學生的主體活動呈現出活潑、自主、有序、有效的發展態勢。

3.因材施教,優化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師生問答環節中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這也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探究學習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思路,與學生同步發展。

4.高效及時反饋,優化評改環節。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有通過學生的課后作業或階段測驗,才能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有所了解。而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準確、迅速地進行反饋,有效地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另外,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全批全改,并要統計、整理、分析學生錯誤數據的沉重負擔。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利用軟件設計選擇題,在學生完成題目的同時,計算機就能把學生的正確率、錯誤率統計出來;對于非選擇題,教師可以通過屏幕轉播功能,把學生的普遍問題展示出來,再對得分要點進行解讀。這樣可以使教師評改的時間縮短,并提高講評的有效性。

本杰明·富蘭克林說過:“Tell me and I forget ,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我會記住;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理解了。)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探究構建起知識體系,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萊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構主義——21世紀人類學習的革命譯叢[M].高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張愛卿.現代教育心理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鄭金洲.自主學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丁念金.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問題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駱志煌.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的探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10).

摘要:如何將網絡環境的優勢與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樂學、善思、運用”,是現代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新課題。在教學實踐中實現網絡教育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整合對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探討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網絡環境教學模式高中歷史教學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正悄然興起,并深刻地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網絡技術引入教育領域,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了教學觀念、模式和方法的變革。但如何充分運用網絡環境教學的優勢,廣泛吸收傳統歷史教學的精華,探索符合高中學生認識規律和思維特征的教學模式,成為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網絡技術可以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有利于教師情境創設和學生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網絡技術還可以按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更有利于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網絡技術還可以利用論壇的會話功能,實現生生、師生之間及時有效的交流,這對促進學生關于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學手段或其他學習環境所無法比擬的。而“情境創設”、“交流會話”和“信息資源共享”正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要求的學習環境所必備的基本要素。可見,網絡環境是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最理想的條件。

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正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學說為核心,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將網絡信息手段與傳統高中歷史教學精華相結合,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二、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程序

在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的指導下,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程序可以概括為:

1.制作教學網站

制作教學網站,首先要確定學習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類別,以及每種信息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次要收集整理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知識信息,形成資源庫。資源庫主要包括各種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學軟件(聊天、留言工具,數據統計工具等)、主題資源庫、各種素材等。最后要利用計算機將歷史知識分類儲存,形成主題資源庫,幫助學生在浩瀚的網絡資源中,可以用有限的時間獲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2.創設情境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指出:“要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間、空間是歷史存在的主要形式,是構成歷史概念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時間與空間概念比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捕捉到它具體的表現形式,而應用網絡平臺可以再現歷史,創設歷史情境。不僅如此,網絡環境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教與學雙方輕松和諧,樂享課堂。

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課前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論壇進行問卷調查(你最喜歡過福州哪個傳統節日),并把調查結果繪成餅狀圖。在導入新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提出問題:“為什么喜歡過這些節日?這些節日在福州有什么特殊習俗?”這樣以網絡問卷調查為切入口,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既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提出問題

有效的問題提出,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著問題積極地思考,產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面對“中韓端午申遺之爭”這個話題時,教師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74.1%的學生對“端午申遺”之爭韓國勝出感到很憤怒。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①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與我們的端午節是不是一回事?② 韓國江陵端午祭究竟憑什么能夠勝出?③韓國端午祭成功申遺給我們什么啟示?)瀏覽資源庫(或外網)探究“中韓端午之爭”。由此可見,明確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的有效探究,并提高學習效率。

4.自主探究,網上協作

這一環節是“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實踐的核心部分,學生帶著教師設置的問題,通過網絡(訪問教師課前制作的資源庫,或者直接聯系外網),獨立進入網絡學習環境進行探究,并要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得出結論。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可利用網絡聊天工具進行網上協作學習,還可以將自己的疑惑、收集的資料或者研究結果發布在網絡討論區進行交流,使自己的探究過程更趨合理。這個過程中實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

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經過網絡自主探究后,大部分同學對于“端午申遺”之爭韓國勝出的思考更趨于理性化,不再簡單指責韓國的“剽竊”行為,開始思考韓國成功申遺對我們的啟發:我們應從哪些方面有效保護我們的非物質遺產。

5.課題小結

探究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小結可以是學生(或學習小組)在論壇上的文字留言,也可以是制作精美的文件演示稿。這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學生逐漸學會如何處理信息,如何運用相關的知識進行歷史研究,如何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由與空間。

6.練習鞏固

網絡具有很強的信息實時反饋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網站中依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適量的題目,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準確地對學生本節課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統一講解;對個別問題則進行個別輔導。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7.課題延伸

布置課后拓展研究任務,例如如何傳承福州傳統節日習俗?學生可以在課后搜集相關的資料,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比較,逐步得到準確的結論,再與現實社會相結合,得出自己的認知和感受。

三、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意義

實踐證明,恰當地、有目的地運用網絡技術手段,能給歷史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高速、高質獲得知識并能有效地運用知識。

1.多重感官協同,優化學習方法

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多重感官同時感知時,學習效果要遠超于單一感官的學習效果,并且可以節約時間。網絡技術的運用能改變傳統歷史教學單純以聽力為主的學習方式,實現手腦并用、視聽結合的學習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2.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優化教學活動

在此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而且這能使學生的主體活動呈現出活潑、自主、有序、有效的發展態勢。

3.因材施教,優化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師生問答環節中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這也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探究學習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思路,與學生同步發展。

4.高效及時反饋,優化評改環節。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有通過學生的課后作業或階段測驗,才能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有所了解。而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準確、迅速地進行反饋,有效地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另外,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全批全改,并要統計、整理、分析學生錯誤數據的沉重負擔。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利用軟件設計選擇題,在學生完成題目的同時,計算機就能把學生的正確率、錯誤率統計出來;對于非選擇題,教師可以通過屏幕轉播功能,把學生的普遍問題展示出來,再對得分要點進行解讀。這樣可以使教師評改的時間縮短,并提高講評的有效性。

本杰明·富蘭克林說過:“Tell me and I forget ,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我會記住;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理解了。)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探究構建起知識體系,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萊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構主義——21世紀人類學習的革命譯叢[M].高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張愛卿.現代教育心理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鄭金洲.自主學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丁念金.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問題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駱志煌.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的探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10).

摘要:如何將網絡環境的優勢與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樂學、善思、運用”,是現代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新課題。在教學實踐中實現網絡教育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整合對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探討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網絡環境教學模式高中歷史教學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正悄然興起,并深刻地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網絡技術引入教育領域,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了教學觀念、模式和方法的變革。但如何充分運用網絡環境教學的優勢,廣泛吸收傳統歷史教學的精華,探索符合高中學生認識規律和思維特征的教學模式,成為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網絡技術可以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有利于教師情境創設和學生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網絡技術還可以按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更有利于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網絡技術還可以利用論壇的會話功能,實現生生、師生之間及時有效的交流,這對促進學生關于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學手段或其他學習環境所無法比擬的。而“情境創設”、“交流會話”和“信息資源共享”正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要求的學習環境所必備的基本要素。可見,網絡環境是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最理想的條件。

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正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學說為核心,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將網絡信息手段與傳統高中歷史教學精華相結合,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二、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程序

在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的指導下,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程序可以概括為:

1.制作教學網站

制作教學網站,首先要確定學習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類別,以及每種信息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次要收集整理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知識信息,形成資源庫。資源庫主要包括各種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學軟件(聊天、留言工具,數據統計工具等)、主題資源庫、各種素材等。最后要利用計算機將歷史知識分類儲存,形成主題資源庫,幫助學生在浩瀚的網絡資源中,可以用有限的時間獲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2.創設情境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指出:“要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間、空間是歷史存在的主要形式,是構成歷史概念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時間與空間概念比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捕捉到它具體的表現形式,而應用網絡平臺可以再現歷史,創設歷史情境。不僅如此,網絡環境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教與學雙方輕松和諧,樂享課堂。

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課前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論壇進行問卷調查(你最喜歡過福州哪個傳統節日),并把調查結果繪成餅狀圖。在導入新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提出問題:“為什么喜歡過這些節日?這些節日在福州有什么特殊習俗?”這樣以網絡問卷調查為切入口,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既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提出問題

有效的問題提出,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著問題積極地思考,產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面對“中韓端午申遺之爭”這個話題時,教師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74.1%的學生對“端午申遺”之爭韓國勝出感到很憤怒。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①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與我們的端午節是不是一回事?② 韓國江陵端午祭究竟憑什么能夠勝出?③韓國端午祭成功申遺給我們什么啟示?)瀏覽資源庫(或外網)探究“中韓端午之爭”。由此可見,明確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的有效探究,并提高學習效率。

4.自主探究,網上協作

這一環節是“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實踐的核心部分,學生帶著教師設置的問題,通過網絡(訪問教師課前制作的資源庫,或者直接聯系外網),獨立進入網絡學習環境進行探究,并要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得出結論。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可利用網絡聊天工具進行網上協作學習,還可以將自己的疑惑、收集的資料或者研究結果發布在網絡討論區進行交流,使自己的探究過程更趨合理。這個過程中實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

例如,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的教學中,經過網絡自主探究后,大部分同學對于“端午申遺”之爭韓國勝出的思考更趨于理性化,不再簡單指責韓國的“剽竊”行為,開始思考韓國成功申遺對我們的啟發:我們應從哪些方面有效保護我們的非物質遺產。

5.課題小結

探究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小結可以是學生(或學習小組)在論壇上的文字留言,也可以是制作精美的文件演示稿。這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學生逐漸學會如何處理信息,如何運用相關的知識進行歷史研究,如何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由與空間。

6.練習鞏固

網絡具有很強的信息實時反饋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網站中依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適量的題目,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準確地對學生本節課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統一講解;對個別問題則進行個別輔導。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7.課題延伸

布置課后拓展研究任務,例如如何傳承福州傳統節日習俗?學生可以在課后搜集相關的資料,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比較,逐步得到準確的結論,再與現實社會相結合,得出自己的認知和感受。

三、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的實踐意義

實踐證明,恰當地、有目的地運用網絡技術手段,能給歷史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高速、高質獲得知識并能有效地運用知識。

1.多重感官協同,優化學習方法

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多重感官同時感知時,學習效果要遠超于單一感官的學習效果,并且可以節約時間。網絡技術的運用能改變傳統歷史教學單純以聽力為主的學習方式,實現手腦并用、視聽結合的學習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2.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優化教學活動

在此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而且這能使學生的主體活動呈現出活潑、自主、有序、有效的發展態勢。

3.因材施教,優化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師生問答環節中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這也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探究學習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思路,與學生同步發展。

4.高效及時反饋,優化評改環節。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有通過學生的課后作業或階段測驗,才能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有所了解。而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準確、迅速地進行反饋,有效地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另外,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全批全改,并要統計、整理、分析學生錯誤數據的沉重負擔。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利用軟件設計選擇題,在學生完成題目的同時,計算機就能把學生的正確率、錯誤率統計出來;對于非選擇題,教師可以通過屏幕轉播功能,把學生的普遍問題展示出來,再對得分要點進行解讀。這樣可以使教師評改的時間縮短,并提高講評的有效性。

本杰明·富蘭克林說過:“Tell me and I forget ,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我會記住;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理解了。)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歷史“樂學、善思、運用”教學模式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探究構建起知識體系,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萊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構主義——21世紀人類學習的革命譯叢[M].高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張愛卿.現代教育心理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鄭金洲.自主學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丁念金.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問題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駱志煌.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的探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10).

猜你喜歡
高中歷史探究環境
一道探究題的解法及應用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
中等數學(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探究式學習在國外
快樂語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數學(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天天色综网| 亚洲男女天堂| 亚洲青涩在线|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亚洲黄色成人| 黄色国产在线| 天堂成人av|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999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1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 91视频|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99视频国产精品|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福利视频一区|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久久综合色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91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青青|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女人一级毛片|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第一色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五月婷婷伊人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国产精品成|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观看|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91在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