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
摘要:《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同時,歷史高考試卷也呈現出歷史情境型的趨勢。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有效創設歷史情境,既關系到課改的實效,也符合高考趨勢,本文將以具體的教學案例來談談歷史情境的有效創設對師生發展所產生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情境有效創設師生發展
新課程下,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歷史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直接關系到歷史課堂教學的創新。那么,怎樣創設一個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來充分實現課堂教學的跨時空性,就成為歷史教師努力探索的問題。
一、歷史情境設計的方法
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活動最有效的時刻就是那些處在最和諧狀態的時刻,這個狀態中環境、實物、表演、語言、音樂、色彩等多種外在手段發生交互作用,建立無意識的內在傾向,就可以轉變學習者的內在態度。而歷史情境的創設正是無意暗示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圖片、考古實物、文字史料、語言情感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歷史情境化,再現歷史人物或事件,使學生“觸景生情”,充分感知和理解歷史,達到學習歷史過程中質的飛躍。歷史情境的創設是中學歷史“體驗―探究―感悟”實驗的主要內容,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歷史情境設計大致有以下18種方法:①歷史人物法,②虛擬人物法,③文學材料法,④時政材料法⑤走進歷史法,⑥走進生活法,⑦走進角色法,⑧走進現場法,⑨走進展廳法,⑩走進鄉土法,{11}設置懸念法,{12}多維視角法,{13}搜集資料法,{14}影視資料法,{15}形象比喻法,{16}漫畫展示法,{17}圖片展示法,{18}朗誦渲染法。這18種方法并非都能融入每一個歷史課堂,但是每一次創設的歷史情境,都應該以有效設計作為前提,選擇最適合的一種方法。這對歷史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效的教學情境表現為教師和學生伴隨教學過程而引發出來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達到高度的融洽和統一,呈現出濃烈的互相感染、互相激勵,最終達到師生高度默契的心理環境氣氛。所以,歷史教師要想靈活地使用這18種方法,創設出高效的教學情境,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更新教學理念,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最終達到師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二、歷史情境的有效創設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對其作出了通俗的界定:“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彼?,歷史課堂的情境創設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率。下面作者將根據具體的案例來談談歷史情境的有效設計對師生發展的作用。
例如,必修3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師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角色扮演——面對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歷史背景,當時社會的各階層做出了怎樣的回音?分別以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來進行角色扮演。這一設計,讓學生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上,回到那段歷史中去??紤]到學生知識儲備的不足,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材料。
運用上例方式,教師原以為效果會很不錯,能成為本課的一個亮點:既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又能對本課的重難點進行有效的突破。但是實際的效果大大打了折扣,學生在課堂上并沒有和教師形成互動,也不像預期一樣侃侃而談。所以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情境設計是失敗的。
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關鍵的一條是教師并沒有從學情出發,設計適合學生的歷史情境。在失敗中反思,在反思中求進步。學生對階級分析方法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并不知道作為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或是資產階級,他們究竟會做些什么。也就是說這樣的情境設計是脫離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的。所以,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歷史教學的內容雖然遠離現實生活,但它對現實生活卻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教學內容的呈現要以“問題情境—質疑分析—尋求解決途徑—現實拓展”的方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歷史”、“再現”與“展望”的過程。所以,教師后來對情境的設計作了調整。不再從階級角度出發,而是模擬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如農民張三、清朝官員李四、作坊主王二等角色,設計出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場景。這樣,學生在貼近自身生活的、真實自然的情境中,很快就進入了最佳學習狀態,也達到了有效教學的效果。
針對情境設計的有效性,教師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這個變化過程的原因。因此,本課還可以這樣設計:通過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等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來把握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進程。創設歷史人物思想大PK的“19世紀思想火炬手評選”的情境,貼近社會現實,接近學生語言、行為的習慣,“誘”導學生參與情境體驗。接著結合情境設問——如果你是19世紀中期的思想者林則徐、魏源,面對當時沉沉的歷史黑暗,請你作1分鐘觸動民眾、引領光明的思想闡述,要求以第一人稱闡述你的主要歷史活動、著作或著名代表言論、思想主張。學生覺得新奇有趣的同時,由于教師對“思想闡述”作了分層、分角度提示,給學生以多角度、多層次展開思維的借力點,學生往往覺得有話可說、有話好說,因此學生大都能娓娓道來、各抒己見,形成了真實、鮮活的課堂互動,有效避免了傳統教學中有問直答導致學生念書本流水賬的雷區。
課堂小結讓學生以“評選19世紀最佳思想火炬手”的方式,對這些思想家的觀點主張作綜合點評,再進行既融入情境又立足現實的深入反思。最后拋出貫穿主線的問題:“中國的路在何方?”學生自然能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師,自主思考得出“近代民主思想的演進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 的歷史認識。這樣在激烈思辨中自主生成的感悟和認知才能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和自覺行動。正如建構主義大師皮亞杰論述的,只有自我發現的東西,才能積極地被同化;在自我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對東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創造。
從這個案例中不難看出,歷史情境的有效創設,對教師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如對教材整合的能力,對情境設計的選擇能力等。如果歷史教師都能夠注重課堂的有效性來創設歷史教學情境,那么學生也能夠自主、快樂、有效地學習歷史。歷史情境的創設對學生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學生要主動地、積極地融入情境中去,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而且要敢于大膽地、運用自如地實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情境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發展的能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歷史情境的有效創設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完善,使師生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的提升,最終達到師生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