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張富國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如果沒有創新那么就不會有進步。在當代教學中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目前教師要思考并且要面對的問題。創新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創新教育的思維和做法應落實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之中,絕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個別課堂教學之中。
關鍵詞:創新生物教學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未來人才的評價標準之一,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力量源泉,所以,創新能力要從小培養,要從教育入手。那么,怎樣才能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呢?作者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以下幾種途徑。
一、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利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舉例經常滲透各種與生物學有關的發明。例如,釀酒是中國的一項發明,在幾百年前這項技術就傳到了日本,然后傳向世界;又如,早在1700多年前,我國已經知道利用害蟲們的“天敵”來防治農業蟲災等。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我國生物學的科技成果。例如1975年,我國育種專家袁隆平經過十多年的辛苦研究終于培育出新型高產的雜交水稻,并在1976年全面推廣使水稻大幅度增產,并很快傳播到美國、日本等地,為全世界解決糧食問題的“綠色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向學生介紹這些偉大創舉來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意識。
二、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夯實學生的創新基礎
教師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一定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因為,只有真正了解了探究的基本過程,理解了探究的基本思路,才能更好地設計實驗探究步驟,才能尋求出實驗探究的思路與方法,才能提出改進的方法,在學習中創新。例如,只有充分掌握光合作用的有關知識,才能想到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條件,才能有創造性地提出提高大棚蔬菜產量的措施。
三、注重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思維的一般規律
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聯系前后知識,引導學生開展積極有效的發散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講授“魚”這一節內容時,為了介紹魚鰭的功能,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三個魚缸中的鯽魚(缸內分別裝有正常的鯽魚,剪去胸鰭、腹鰭的鯽魚,剪去背鰭、臀鰭的鯽魚),然后提問: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仔細觀察缸內三條游動的鯽魚,它們的游泳姿勢和速度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到底魚的腹鰭、尾鰭、胸鰭、臀鰭、背鰭各自都起到了什么作用?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誘發他們的思維火花。
又如,學生在學習“葉片的結構和光合作用”的知識后,提出問題:樹葉落下時,為什么背面朝上?冬天樹木沒有葉,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為什么秋天樹葉會變黃?教師應先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暢所欲言,暢談自己的觀點,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引導學生對某一個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并進行相關的討論,積極刺激學生的思維活動。
再如,學習了“根對水分的吸收”后,圍繞鹽堿地上的植物長不好的原因展開討論:怎樣改良鹽堿地,植物就可長好?有的學生說加酸性物質,有的學生說想法把地里的鹽提取出來,有的學生說多放水等。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設想,熱烈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在“導學式”教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是“導學式”教學法,即教師提出問題后指導學生開動腦筋,運用多種感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觀察芍藥葉的橫切面結構時,學生發現葉肉的結構不一樣,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為什么葉肉會出現上下不一樣的兩部分?這與它的功能有關嗎?我們能不能從葉的外部來區分葉肉的哪一部分在上,哪一部分在下?針對這些問題,先讓學生進行討論或獨立思考,創造性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由教師適時加以引導,最后尋求理想的結果。這樣,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有效地促進了創新思維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在生活、生產實踐中指導學生獲得創新的源泉
生物學科是一門與生活實際聯系非常密切的學科。尤其對于生活在農村的學生,雙休日要在果園、菜園幫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所以在學習扦插和嫁接時,部分學生已經進行過這些實際操作或在他們的父母操作時參與過,學習起來就很輕松,還會根據實際操作提出一些疑問。這種生活、生產實踐中的經驗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生物學教學只有從實際出發,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發現問題并主動自主地解決問題,才會激發學生在學習中永不枯竭的創新源泉。
參考文獻
[1]沈瓊榮.讓創新能力培養走進生物學課堂[J].中學生物教學,2005(3).
[2]程莉君,趙曉燕.部分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改進與創新[J].中學生物教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