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華
課堂是學校教與學的主要陣地,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位教師不斷探討和追求的目標之一,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是有效途徑之一。在新課程理念下,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越過學習障礙,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
根據與學生的座談、了解及知識反饋情況來看,化學學習的困難主要在于:其一是概念多,難于記憶;其二是有的知識點難于理解;其三是有些內容“看似容易做起來難”易出差錯。針對這些情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將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一些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越過學習障礙的方法歸納如下。
1.巧妙運用比喻
形象恰當的比喻不僅可以創造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而且能啟迪思維,讓學生牢固的記住知識,比反復講解要有效得多。
如:在乙烯加聚反應的學習中,將自己的兩只手拉在一起與身體組成碳碳雙鍵,將發生反應比喻成要與其他人牽手,只有把自己拉在一起的兩只手打開才能做到。這樣不僅可以形象地將碳碳雙鍵的特點(其中只有一根鍵非常活潑)描述的很清楚了,而且對于高聚物的表達形式、單體、鏈節的尋找也很直觀形象,并且由于運用了肢體語言(手一伸一縮),大大增加了課堂氣氛的活躍,在這個活躍的氛圍中學生牢固地掌握了這個知識。另外,在寫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時,對于縮聚反應學生往往容易忘記小分子物質的書寫,在縮聚反應的講解中,以加聚反應為基礎形象地說:“現在我的手上有兩本書,要與其它同學拉手,我該怎么辦?”同學們很快回答:“要扔掉書本”,“這扔掉的書本就好像是縮聚反應中生成的小分子物質”,學生就會牢固的記住了。
2.找關系,充分利用學科間新舊知識的聯系
對于所學過的本學科的知識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認知規律看,有效的學習應使舊知識最大限度地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同時也只有將新知識同化到原有認知結構中,所學的新知識才比較鞏固。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各學科之間的縱橫聯系,培養綜合性素質的人才。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引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強化所學過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利用舊知識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識,加強本學科之間及各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在講多原子分子的極性和非極性時,書本給出的定義非常的抽象,學生都緊鎖眉頭,筆者將定義中相對顯電性用物理學中的簡單的力學分析原理來加以解釋,把其它原子對中心原子的吸引當成是在不同方向上其它原子對中心原子的力的吸引,如果合力為零,即為相對不顯電性的非極性分子,反之,若合力不為零,就為分子相對顯電性的極性分子,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再如:在講蓋斯定律時,對于熱化學方程式的加、減合并,學生不是那么熟悉,但遷移到數學中的合并方程式,學生就感覺熟悉而且簡單得多了。
3.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對于新教材選修1《化學與生活》中關于金屬的腐蝕條件及其電化學腐蝕的原理的科學探究,課本是研討在不同條件下鐵釘的銹蝕,筆者這樣處理的。
根據鐵釘的銹蝕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例是家用炒菜的鐵鍋,設問:
①剛買回來的新鍋不生銹,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上面摸了一層油,隔絕了空氣和水。
②炒菜完了,用水洗干凈并把鐵鍋烘干,也不生銹,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隔絕了水。
③比較炒青菜和炒咸酸菜時,哪一種情況鐵鍋會銹蝕得更快,為什么?
學生回答:炒咸酸菜時會銹蝕得更快,原因是咸酸菜含鹽多。
由此進一步設問:
① 金屬腐蝕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回答:水和空氣,缺一不可。
② 金屬在什么條件下,腐蝕的會更快,為什么?
根據生活中的觀察,學生很容易得出金屬腐蝕的條件,然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講解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原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樣不僅加強了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而且培養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4.充分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引發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從而得出新知識和新方法。
如在學習鹽類水解時,學生舊有的習慣觀念是酸溶液呈酸性、堿溶液呈堿性、鹽溶液呈中性。筆者采取先不指出學生觀點的正誤,而是讓學生自己從實驗中發覺的方法,進行分組實驗,先給每個組弱酸強堿鹽、強酸弱堿鹽。強酸強堿鹽各三種固體樣品,講清實驗注意事項,然后由學生自己實驗測定它們的酸堿性。學生就會非常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地觀點是錯誤的:并不是所有的鹽溶液都是呈中性的,而是有酸堿性之分。一系列問題馬上在腦海中隨之產生:哪些鹽呈酸性?哪些鹽呈堿性?哪些鹽呈中性?有規律可尋嗎?理論上該如何判斷?這種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討論:
(1)將九種鹽按實驗測得的溶液酸、堿、中性加以分類,并找出它的規律。
(2)看書或討論找出各種鹽溶液呈酸、堿、中性的原因。
5.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提出問題引發疑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不斷提出問題,造成懸念,引起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愿望,例如在苯酚的性質的教學中,其實驗程序為:OH少量水濁加熱清冷卻濁NaOH清CO2濁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下列問題: ① 為什么苯酚加少量水得濁液?加熱又轉澄清,冷卻又變渾濁?② 繼續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振蕩為什么溶液又轉澄清?③ 吹入CO2為什么又變渾濁?
然后引導學生推理:① 苯酚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② 苯酚的酸性與羥基和苯環的關系。③ 苯酚的酸性跟碳酸酸性強弱的比較。
在層層設疑、層層逼進、不斷探究的情況下,登上解決問題的高峰。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即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對于課堂教學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研究、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輕松越過學習障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收稿日期:2013-12-05)
課堂是學校教與學的主要陣地,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位教師不斷探討和追求的目標之一,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是有效途徑之一。在新課程理念下,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越過學習障礙,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
根據與學生的座談、了解及知識反饋情況來看,化學學習的困難主要在于:其一是概念多,難于記憶;其二是有的知識點難于理解;其三是有些內容“看似容易做起來難”易出差錯。針對這些情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將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一些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越過學習障礙的方法歸納如下。
1.巧妙運用比喻
形象恰當的比喻不僅可以創造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而且能啟迪思維,讓學生牢固的記住知識,比反復講解要有效得多。
如:在乙烯加聚反應的學習中,將自己的兩只手拉在一起與身體組成碳碳雙鍵,將發生反應比喻成要與其他人牽手,只有把自己拉在一起的兩只手打開才能做到。這樣不僅可以形象地將碳碳雙鍵的特點(其中只有一根鍵非常活潑)描述的很清楚了,而且對于高聚物的表達形式、單體、鏈節的尋找也很直觀形象,并且由于運用了肢體語言(手一伸一縮),大大增加了課堂氣氛的活躍,在這個活躍的氛圍中學生牢固地掌握了這個知識。另外,在寫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時,對于縮聚反應學生往往容易忘記小分子物質的書寫,在縮聚反應的講解中,以加聚反應為基礎形象地說:“現在我的手上有兩本書,要與其它同學拉手,我該怎么辦?”同學們很快回答:“要扔掉書本”,“這扔掉的書本就好像是縮聚反應中生成的小分子物質”,學生就會牢固的記住了。
2.找關系,充分利用學科間新舊知識的聯系
對于所學過的本學科的知識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認知規律看,有效的學習應使舊知識最大限度地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同時也只有將新知識同化到原有認知結構中,所學的新知識才比較鞏固。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各學科之間的縱橫聯系,培養綜合性素質的人才。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引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強化所學過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利用舊知識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識,加強本學科之間及各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在講多原子分子的極性和非極性時,書本給出的定義非常的抽象,學生都緊鎖眉頭,筆者將定義中相對顯電性用物理學中的簡單的力學分析原理來加以解釋,把其它原子對中心原子的吸引當成是在不同方向上其它原子對中心原子的力的吸引,如果合力為零,即為相對不顯電性的非極性分子,反之,若合力不為零,就為分子相對顯電性的極性分子,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再如:在講蓋斯定律時,對于熱化學方程式的加、減合并,學生不是那么熟悉,但遷移到數學中的合并方程式,學生就感覺熟悉而且簡單得多了。
3.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對于新教材選修1《化學與生活》中關于金屬的腐蝕條件及其電化學腐蝕的原理的科學探究,課本是研討在不同條件下鐵釘的銹蝕,筆者這樣處理的。
根據鐵釘的銹蝕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例是家用炒菜的鐵鍋,設問:
①剛買回來的新鍋不生銹,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上面摸了一層油,隔絕了空氣和水。
②炒菜完了,用水洗干凈并把鐵鍋烘干,也不生銹,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隔絕了水。
③比較炒青菜和炒咸酸菜時,哪一種情況鐵鍋會銹蝕得更快,為什么?
學生回答:炒咸酸菜時會銹蝕得更快,原因是咸酸菜含鹽多。
由此進一步設問:
① 金屬腐蝕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回答:水和空氣,缺一不可。
② 金屬在什么條件下,腐蝕的會更快,為什么?
根據生活中的觀察,學生很容易得出金屬腐蝕的條件,然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講解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原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樣不僅加強了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而且培養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4.充分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引發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從而得出新知識和新方法。
如在學習鹽類水解時,學生舊有的習慣觀念是酸溶液呈酸性、堿溶液呈堿性、鹽溶液呈中性。筆者采取先不指出學生觀點的正誤,而是讓學生自己從實驗中發覺的方法,進行分組實驗,先給每個組弱酸強堿鹽、強酸弱堿鹽。強酸強堿鹽各三種固體樣品,講清實驗注意事項,然后由學生自己實驗測定它們的酸堿性。學生就會非常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地觀點是錯誤的:并不是所有的鹽溶液都是呈中性的,而是有酸堿性之分。一系列問題馬上在腦海中隨之產生:哪些鹽呈酸性?哪些鹽呈堿性?哪些鹽呈中性?有規律可尋嗎?理論上該如何判斷?這種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討論:
(1)將九種鹽按實驗測得的溶液酸、堿、中性加以分類,并找出它的規律。
(2)看書或討論找出各種鹽溶液呈酸、堿、中性的原因。
5.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提出問題引發疑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不斷提出問題,造成懸念,引起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愿望,例如在苯酚的性質的教學中,其實驗程序為:OH少量水濁加熱清冷卻濁NaOH清CO2濁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下列問題: ① 為什么苯酚加少量水得濁液?加熱又轉澄清,冷卻又變渾濁?② 繼續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振蕩為什么溶液又轉澄清?③ 吹入CO2為什么又變渾濁?
然后引導學生推理:① 苯酚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② 苯酚的酸性與羥基和苯環的關系。③ 苯酚的酸性跟碳酸酸性強弱的比較。
在層層設疑、層層逼進、不斷探究的情況下,登上解決問題的高峰。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即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對于課堂教學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研究、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輕松越過學習障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收稿日期:2013-12-05)
課堂是學校教與學的主要陣地,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位教師不斷探討和追求的目標之一,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是有效途徑之一。在新課程理念下,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越過學習障礙,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
根據與學生的座談、了解及知識反饋情況來看,化學學習的困難主要在于:其一是概念多,難于記憶;其二是有的知識點難于理解;其三是有些內容“看似容易做起來難”易出差錯。針對這些情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將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一些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越過學習障礙的方法歸納如下。
1.巧妙運用比喻
形象恰當的比喻不僅可以創造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而且能啟迪思維,讓學生牢固的記住知識,比反復講解要有效得多。
如:在乙烯加聚反應的學習中,將自己的兩只手拉在一起與身體組成碳碳雙鍵,將發生反應比喻成要與其他人牽手,只有把自己拉在一起的兩只手打開才能做到。這樣不僅可以形象地將碳碳雙鍵的特點(其中只有一根鍵非常活潑)描述的很清楚了,而且對于高聚物的表達形式、單體、鏈節的尋找也很直觀形象,并且由于運用了肢體語言(手一伸一縮),大大增加了課堂氣氛的活躍,在這個活躍的氛圍中學生牢固地掌握了這個知識。另外,在寫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時,對于縮聚反應學生往往容易忘記小分子物質的書寫,在縮聚反應的講解中,以加聚反應為基礎形象地說:“現在我的手上有兩本書,要與其它同學拉手,我該怎么辦?”同學們很快回答:“要扔掉書本”,“這扔掉的書本就好像是縮聚反應中生成的小分子物質”,學生就會牢固的記住了。
2.找關系,充分利用學科間新舊知識的聯系
對于所學過的本學科的知識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認知規律看,有效的學習應使舊知識最大限度地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同時也只有將新知識同化到原有認知結構中,所學的新知識才比較鞏固。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各學科之間的縱橫聯系,培養綜合性素質的人才。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引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強化所學過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利用舊知識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識,加強本學科之間及各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在講多原子分子的極性和非極性時,書本給出的定義非常的抽象,學生都緊鎖眉頭,筆者將定義中相對顯電性用物理學中的簡單的力學分析原理來加以解釋,把其它原子對中心原子的吸引當成是在不同方向上其它原子對中心原子的力的吸引,如果合力為零,即為相對不顯電性的非極性分子,反之,若合力不為零,就為分子相對顯電性的極性分子,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再如:在講蓋斯定律時,對于熱化學方程式的加、減合并,學生不是那么熟悉,但遷移到數學中的合并方程式,學生就感覺熟悉而且簡單得多了。
3.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對于新教材選修1《化學與生活》中關于金屬的腐蝕條件及其電化學腐蝕的原理的科學探究,課本是研討在不同條件下鐵釘的銹蝕,筆者這樣處理的。
根據鐵釘的銹蝕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例是家用炒菜的鐵鍋,設問:
①剛買回來的新鍋不生銹,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上面摸了一層油,隔絕了空氣和水。
②炒菜完了,用水洗干凈并把鐵鍋烘干,也不生銹,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隔絕了水。
③比較炒青菜和炒咸酸菜時,哪一種情況鐵鍋會銹蝕得更快,為什么?
學生回答:炒咸酸菜時會銹蝕得更快,原因是咸酸菜含鹽多。
由此進一步設問:
① 金屬腐蝕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回答:水和空氣,缺一不可。
② 金屬在什么條件下,腐蝕的會更快,為什么?
根據生活中的觀察,學生很容易得出金屬腐蝕的條件,然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講解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原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樣不僅加強了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而且培養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4.充分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引發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從而得出新知識和新方法。
如在學習鹽類水解時,學生舊有的習慣觀念是酸溶液呈酸性、堿溶液呈堿性、鹽溶液呈中性。筆者采取先不指出學生觀點的正誤,而是讓學生自己從實驗中發覺的方法,進行分組實驗,先給每個組弱酸強堿鹽、強酸弱堿鹽。強酸強堿鹽各三種固體樣品,講清實驗注意事項,然后由學生自己實驗測定它們的酸堿性。學生就會非常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地觀點是錯誤的:并不是所有的鹽溶液都是呈中性的,而是有酸堿性之分。一系列問題馬上在腦海中隨之產生:哪些鹽呈酸性?哪些鹽呈堿性?哪些鹽呈中性?有規律可尋嗎?理論上該如何判斷?這種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討論:
(1)將九種鹽按實驗測得的溶液酸、堿、中性加以分類,并找出它的規律。
(2)看書或討論找出各種鹽溶液呈酸、堿、中性的原因。
5.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提出問題引發疑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不斷提出問題,造成懸念,引起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愿望,例如在苯酚的性質的教學中,其實驗程序為:OH少量水濁加熱清冷卻濁NaOH清CO2濁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下列問題: ① 為什么苯酚加少量水得濁液?加熱又轉澄清,冷卻又變渾濁?② 繼續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振蕩為什么溶液又轉澄清?③ 吹入CO2為什么又變渾濁?
然后引導學生推理:① 苯酚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② 苯酚的酸性與羥基和苯環的關系。③ 苯酚的酸性跟碳酸酸性強弱的比較。
在層層設疑、層層逼進、不斷探究的情況下,登上解決問題的高峰。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即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對于課堂教學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研究、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輕松越過學習障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收稿日期:20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