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鈜
[摘要]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鄧小平沒有提出過生態文明理念,但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長、重視水利建設、防止環境污染,以及植樹造林等方面有過許多重要言論,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軌道,使之制度化,為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詞]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鄧小平
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深刻、全面地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政策,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并且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不僅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與發展。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理論,也源于中國共產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長期實踐和艱苦探索。鄧小平沒有提出過生態文明的理念,但在提倡節育使人口有計劃增長、珍惜國土資源、保護森林、節約自然資源,以及防止環境污染等方面,有許多重要論述,為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控制人口 倡導計劃生育
我們知道,人類不改造自然就不能生存;而改造了自然,又破壞了人類存在的環境,這就是“生存悖論”,特別體現在自然資源的有限和人口自然增長的無限上;這個矛盾不解決,勢必影響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鄧小平十分了解人口同資源、環境的密切關系,主張積極控制人口增長。他是較早意識到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經濟建設造成嚴重困難的中央領導人。他認為控制人口增長的根本問題是節育,所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或其他場合,多次要求做好節育、避孕工作。
1954年5月28日,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副主席鄧穎超寫信建議衛生部主動制訂辦法,幫助干部解決避孕問題。鄧小平看到這封信后,批示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的習仲勛:“我認為避孕是完全必要的和有益的。衛生部對此似乎是不很積極的,請文委同衛生部討論一下,問問他們對此問題的意見,如他們同意,就應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1]1957年2月5日,鄧小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在討論婦女節育問題時指出:節育要大搞,請衛生部多做工作。2月11日,聽取衛生部副部長傅連暲等關于節育問題的匯報,鄧小平又說:節育問題不是小問題,它涉及改善我國人民長遠生活問題,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實行節育。在節育宣傳上要同愛國衛生運動那樣,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要采用中西醫的一切有效辦法,進行節育技術指導,深入居民小組。2月12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北京市控制人口問題時又指出:城市控制人口的根本問題是節育。先寫社論,再家喻戶曉做宣傳,在全國設節育指導站,想盡一切辦法搞節育。
鄧小平是為保證我國人口有計劃增長,積極制訂一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政策的主要中央領導人。1980年9月,在會見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執行主任時說:現在我們提倡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我們的人口問題現在已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我們制定控制人口計劃,爭取本世紀末不超過12億。[2]
二、建設水利 注意水土保持
鄧小平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多次告誡要注意水土保持。早在1953年談到建立全國范圍的獨立工業體系時就提出:“在這個過程中,第一要抓吃、穿、用的問題。農業除開化肥、農藥以外,要著重解決水利問題,包括排澇在內。”[3]
1961年5月10日,和彭真在北京郊區密云縣進行調查研究時就對當地干部說:密云水庫這么大,要發展養魚業。要注意水土保持。開荒得有個政策,不要燒山。
1962年一次出席毛澤東召開的會議談到自留地時說:山地、平原開荒都要注意保護山林和防止水土流失。1964年4月16日,同有關人員談三門峽水庫上游治理問題。指出:三門峽的治理方針是,上邊攔泥,下邊防洪排沙。黃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東搞好治理了,可以多出商品糧。搞不好,就要出大問題。4月19日 視察山東時,在濟南聽譚啟龍匯報,在談話中指出:臺田搞好了也能高產。能打機井的地區要多打機井。要多疏通河道,多做田間工作,不但要解決澇的問題,還要解決旱的問題。引黃河水的問題還未解決,山區、膠東、魯南要搞好水土保持。強調:要以生產為綱,把生產搞上去。4月21日,又和彭真等約水利部負責人談黃河、淮河等的治理問題,提出要加快三門峽工程改建的速度。
1966年3月10日,聽取劉瀾濤、王林等匯報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在劉、王匯報到水土流失治理情況時說:我看過陜西米脂縣高西溝治理水土流失的電影,就是筑壩田、梯田,那里搞得很好,真是水平梯田,有水平。搞水土保持,就是要一條溝、一條溝地治。高西溝很好,是艱苦奮斗,大寨精神。水土保持,主要就是走高西溝的道路。水土保持,黃土高原種樹,要搞一百年才行。又說:要按毛主席說的那樣,搞糧食基地。所謂基地,就是全國的基地,要為全國調出商品糧。三門峽水庫把水頂上來了,可以把不利變為有利,地下水多了,可以搞臺田。
1978年9月15日,聽取黑龍江省委領導匯報開荒問題時說:開荒要非常慎重。黑龍江本來降雨量就少,由于開荒帶來風沙等自然環境惡化,搞大面積開荒得不償失,很危險。
三、防止污染 保護生態環境
工業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進步,正如馬克思指出 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4]但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一系列災難,其中就包括污染。鄧小平十分重視防止污染。1973年10月22日返京途中在河北邯鄲作短暫停留,在峰峰礦區彭城站看到水泥廠的煙塵很大,影響到附近陶瓷生產和居民生活時,當即指示:這個問題你們要很好地研究解決一下。1974年7月中旬,又和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批閱同意國家計委《關于研究解決天津市薊運河污染等問題的情況報告》。7月20日,國務院轉發這個報告。8月26日上午,會見剛果與各國人民友好協會主席維塔爾.巴拉為團長的剛果友好代表團。在對方說漓江已變清時說:這表明污染問題是必須解決的。桂林風景一個是山,一個是水,只有山沒有水就不好了。我們國家的污染問題沒有歐洲、日本和美國那么嚴重,但也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污染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們現在進行建設就要考慮處理廢水、廢氣、廢渣這三廢。
1978年9月訪問朝鮮回國途中經過東北時,鄧小平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出許多重要指示,也多次談到生態環境問題。14日視察大慶油田時針對油、氣、化工污染嚴重的狀況,強調一定要把“三廢”處理好,還指出大慶要多種樹。19日聽取關于唐山城市建設規劃問題匯報時說:現代化的城市建設要合理布局,一環扣一環,同時要解決好污染問題。廢水、廢氣污染環境,也反映管理水平。從資料中看到,1978年10月到1979年4月半年間,鄧小平連續三次談到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問題,強調要下決心把它治好,造成漓江水污染的工廠要關掉。8年后1986年1月再度游漓江時,在游船上對陪同人說:前次我來時,有個工廠污染漓江,現在漓江山水好多了,到桂林又可看到水中倒影了,石頭都可看見了。他希望北京市搞好環境,種草、種樹,綠化街道,管好園林,經過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塊黃土。
四、植樹造林 一代代永遠干下去
鄧小平對造林植樹情有獨鐘。早在1951年8月1日,他在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起草轉發中共中央關于經營的指示中就提出:山區及林區的各級黨委應把領導林業生產列為重要任務之一。要大力發動群眾進行護林、育林、造林工作,特別要防止森林火災。要反對某些地方政府層層增加采伐任務,以大量砍伐林木來解決地方財政的行為。1962年5月26日-28日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國營農場工作條例談到農場造林,說:國家應像瑞士一樣,規定一條法律,列入民法,不管集體、個人、國家的,砍一棵樹,賠種三棵。先從國營農場造林搞起,每場規定造林任務,年年搞造林計劃,搞苗圃,幫助社隊造林。
1982年11月,鄧小平為全國植樹造林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大會題詞:“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12月26日,又在林業部《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報告》上批語: “這件事,要堅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實。為了保證實效,應有切實可行的檢查和獎懲制度。”[5]1983年2月9日,他游覽蘇州名勝虎丘、留園等處時又說:蘇州作為風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視綠化工作,要制定綠化規劃,擴大綠地面積,發動干部、群眾義務植樹,每年每個市民要植樹20株。3月12日上午,79歲的鄧小平到十三陵參加中直機關造林基地義務植樹勞動,并且說: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1992年,鄧小平已經88歲高齡,這一年的1月22日,游覽深圳市仙湖公園時又種了一棵長青樹高山榕。在有人介紹一棵樹叫“發財樹”時,鄧小平說: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
五、把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
環境保護方面,在鄧小平的推動下,這一時期重要制度性的舉措有: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頒布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1974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暫行規定》、《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食品衛生標準》等。使環境管理有了定量指標。特別是1979年9月13日由第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環境法,標志著中國環境法體系開始建立。1983年12月31至1984年1月,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制定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方針;確立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三大政策和八項環境制度。初步規劃出到本世紀末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指標、步驟和措施。推進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參考資料]
[1]《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4頁。
[2]《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672頁。
[3]《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336頁。
[4]轉引自《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干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頁。
[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