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思想是基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城鄉對立日益尖銳的現狀而提出來的,本文從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思想進行了簡單梳理。現階段認真學習、深入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思想,對于我們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思想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確立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戰略,黨的十八大又提出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格局。可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城鄉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對基本關系,是一定社會條件下政治、經濟、文化、階級等諸多因素在城市和鄉村兩者關系上的集中反映。馬克思恩格斯一直高度重視城鄉關系問題的研究,此時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別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產生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工業革命和城市化是其時代特征。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差距隨之拉大,以至城鄉的分割對立達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但也由此孕育了城鄉融合的萌芽。
第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以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為開端,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以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制代替手工工場,英國法國德國等幾個主要國家的生產力得到了驚人的發展,創造出了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生產力。同時,城市化的發展水平也快速提高,主要表現為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數量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中提到“在工業日益集中的趨勢下,人口像資本一樣集中起來,于是村鎮變成小城市,而小城市變成大城市。”工業革命使得當時的資本和人口都迅速地集中起來,就英國來說,工業革命使得原本經濟落后、人煙稀少的西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棉紡織業和煤鐵工業中心,新的城市如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迅速發展起來。與此同時,人口也迅速增長。1750年全國人口約700萬人,到1870年猛增到275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占二分之一。
第二,資本主義社會城鄉對立日益尖銳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城鄉融合的萌芽。工業革命使城市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而鄉村的經濟則發展緩慢,由于鄉村的傳統保守思想、交通信息閉塞等原因使得鄉村不能像城市那樣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的經營方式已經不再具有優勢。鄉村原有的農業經濟也在大工業的重創下失去了原來的發展潛力,由于生產工具落后加之自然災害比較頻繁,農民又受到地主階級的剝削生活日益貧困。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鄉村被納入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城市在政治上經濟上對鄉村的統治與剝削也越來越重,鄉村的發展也日益依附于城市,城鄉差距隨之拉大,加劇了城市和鄉村的對立。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雖然城鄉對立依然存在,但是西方幾個主要國家的城鄉關系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鄉村中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大大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為了滿足城市的勞動力的需求,大批的農民紛紛走進城市,城鄉之間的聯系開始加強,城鄉差別在一定程度上也開始呈現出逐漸縮小的趨勢,出現了城鄉融合的萌芽。
二、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他們認為城鄉關系是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最復雜、最難把握的一對關系,這一對關系的發展會影響到整個社會面貌的改變。馬克思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面認識城鄉關系,他們總結了城鄉關系發展的一般規律,并提出未來社會消除城鄉對立,實現城鄉融合的途徑等。其主要觀點有:
第一,生產力的發展,促使城鄉關系由分離漸變為對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產生、城鄉的分離和對立都可以歸結為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生產關系為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做出的調整性變化。社會分工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關系上的一種體現。“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同時,由于這些不同部門內部的分工,共同從事某種勞動的個人之間又形成不同的分工”。[2]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人類歷史上三次社會大分工,通過這三次社會大分工,私有制產生,商品經濟也進一步發展起來,出現了商人階級,結果便是導致了城鄉之間的分工和分離。農村專門從事農業生產,而城市則專門從事手工業及商品生產。到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生產力迅速發展,鄉村逐漸被納入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城市的剝削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開始利用特殊的經濟政治地位對鄉村的無產階級進行經濟上的剝削與政治上的統治。這種剝削和掠奪使得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并使鄉村陷于貧窮和愚昧狀態之中。這一時期的城鄉關系進一步惡化,逐漸形成了“農業服從于工業,鄉村服從于城市”的局面。
第二,城鄉對立可以消滅,最終實現城鄉融合。城鄉之間的分離乃至城鄉關系的對立,都是生產力“有所發展但又發展不足”的必然產物。馬克思恩格斯認為 “消滅城鄉對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資本家與雇傭工人間的對立不是空想一樣,消滅這種對立日益成為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要求”。[3]馬克思恩格斯在長期的理論探索和實踐中,認為城鄉之間的分離和對立在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會逐漸消除,并且他們對未來社會的城鄉關系作出了合理預測,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終會實現城鄉融合。城鄉融合,即“將結合城市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優點而避免兩者的偏頗和缺點”。[4]城鄉融合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即生產力水平的普遍提高。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生產力在實現城鄉融合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城鄉分離與對立就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有所提高發展不充分的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普遍提高,特別是重視大工業的發展,進而推動農業工業化,農村和城市都會得到較大地發展,城鄉差別就會得到明顯地改善,城鄉之間的對立才能被消除。endprint
第三,實現城鄉融合的途徑。
首先,消滅私有制,變革生產關系,是消滅城鄉差別的前提。私有制是城鄉對立產生的根源,“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一切都將是廢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結果。”[5]因此,只有廢除私有制,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消除舊的社會分工才能逐步改變“農業服從于工業,鄉村服從于城市”城鄉對立的局面,從而實現城鄉融合。
其次,合理布局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最先進的國家里采取的方法是: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進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漸消滅。”[6]因此處理城鄉關系的過程中合理布局工業和農業,妥善處理好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城市一般工業較為集中,長期這樣發展下去會對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用地等各方面造成影響,可以將一部分工業遷至農村,不僅能為農村地區帶來經濟利益的收獲,而且還可以減輕城市的負擔。農村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依然要保持農業的基礎性地位,要努力將工業文明的成果運用于農業生產之中,尤其要重視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改善城鄉關系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重視城市的帶動作用。城市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城市具有非常大的吸附力,資本源源不斷地匯集在城市,吸引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城市的范圍逐漸向農村擴展。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原來的農村人口變為了城市人口,受到工業化、城市化的洗禮,使部分農民擺脫了過去的生活的愚昧狀態。因此,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城市的不斷形成對于農村具有帶動作用,在大城市的帶動下,城鄉之間的生活日益趨同,城鄉差距不斷縮小。
三、結語
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思想是基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城鄉對立日益尖銳的現狀而提出來的,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思想為我們揭示了城鄉關系由分離到對立最后達到城鄉融合的歷史發展過程,并闡釋了實現城鄉融合的條件和途徑。因此,認真學習、深入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思想,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的城鄉關系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95 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301 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95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68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1995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313 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95 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240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 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289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95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294頁■
[作者簡介]李然,石家莊鐵道大學思政部在讀研究生。專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