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天
摘 要:縱觀中國近現代本土藝術的發展,歷經艱辛坎坷,中國傳統藝術及精神一度被中國人所唾棄。新時期,對傳統的回歸,對古典的追求是對當代生活和對人本身的關注,更是對藝術本體的探究。關注人,關注藝術本身的風潮正在席卷神州大地,必將慢慢發酵、醞釀成為一股傳承本土藝術精神,開創時代之美的大思潮。這股洪流,才應是推動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前進的源動力。
關鍵詞:回歸;傳統;新風潮
縱觀中國近現代本土藝術的發展,歷經艱辛坎坷,中國傳統藝術及精神一度被中國人所唾棄,甚至中國藝術的支柱——中國畫一度險遭“滅頂之災”。這一切,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分不開的,但中國本土傳統藝術憑借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隨著時代的步伐,憑借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一批又一批具有強烈民族精神與遠見卓識,始終堅守“傳統”陣地的學者和藝術家的不斷開拓創新,中國本土藝術不斷沖破自身桎梏,綻放時代之美。
特別是在當代。新中國建立,隨著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的不斷深入,新中國日益強盛,民族自豪感不斷攀升,中國在經濟上處于強勢的同時,國民亦期望本土文化在世界能有自己真正的地位。在文藝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下,潛藏著一股對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及精神的廣泛而全面的重新認識與研究探索,關注人,關注藝術本身的風潮。
人們對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及精神的重視、研究、探索、創新和弘揚是形成新局面的必要條件。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現實條件下,經歷了許久的民族虛無主義,經歷了以西方當代藝術為代表的、以金錢為導向的“文化入侵”后,中國的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警醒并疾呼“在西方‘保護人的‘保護下,靠著‘國際主義與‘社會進化論的流行理論支撐,以‘先進、‘革命美術的假象”為誘餌的西方當代藝術是不能決定我們的民族藝術的走向的,是不能幫助我們的民族藝術得到發展的,更不能“枕著外國的文化做中國的大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民族文化的復興。對傳統藝術和藝術傳統的重新認識與研究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學者們與藝術家們肯真正靜下心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挖掘其背后的中國藝術精神,并以此為出發點開展藝術活動,藝術各界、大江南北齊齊發力。在中國畫界,獨立的民族精神,民族形式與民族風格煥發生機,倡導繼承、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化學會的成立;以重視傳統接續的《從傳統走來》系列展覽,每兩年舉辦一次,迄今已舉辦七屆,成為中國畫界特別是山水畫界的重要標桿;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辦的《黃源獎學金中國畫展》也將對傳統的繼承和創新放在了首要位置……在油畫界,“油畫民族化”的命題得以接續,“意向”直接作用于這一外來藝術形式,逐步形成中國本土油畫的新面貌,王以石、張大林、李江峰、洪凌等等老中青油畫家不斷由此開拓出新的藝術面貌并引領油畫界的新潮流……以“革命美術”身份進入中國的版畫也積極地吸收中華大地的養分,不斷出現適應中國本土文化、反映時代之美的好作品,徐仲偶的《土地》,蔡麗輝《包谷鎮的秘密》,李永剛《高原春秋》,徐冰《天書》……這些藝術活動,無不以新的視角,新的形式繼承、展現、發展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其后是大量藝術工作者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及精神的重視、研究、探索和創新。
對世界各民族藝術的認真學習與批判接受,充實中國傳統藝術也是成就這股新風的重要條件。新的美感是藝術作品的一貫追求,改革開放后國門大開,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紛至沓來,各種新的藝術形式給國人帶來了新的美感和感官刺激。本土藝術家們充分發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精神,批判地接受各種新的藝術語言,在形式、材料等方面與個體藝術語言有機結合,創造出一大批“古而不古”的好作品。且看那鄉野之景,現在的中國油畫家更追求表現其中含蓄、悠遠的況味,甚至是淡淡的禪味,既不是純粹寫實一流,也不是流于幾何的分割,更不是“西方當代藝術”對自然和藝術的消解,更具中國傳統的詩化的表達;且看中國畫中以何家英作品為代表的既有西方寫實效果,更具東方審美情趣的工筆畫;再看李文信的山水畫,幾千年來的中國畫哪有以樹木成通篇的,極具表現精神,卻又深深地表現出平淡天真的東方意味。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的包容性,深深根植于每一位藝術家的基因里,表達在其作品中。
撥開這股新風潮的表象,對傳統的回歸,對古典的追求是對當代生活和對人本身的關注,更是對藝術本體的探究。舊中國“自視階段落后的社會進化論和文化界的民族虛無主義大行其道”,人們一切看西方,甚至一切看美國,徹底忽視對自身,對民族藝術的實踐與探索,認為這些是發展與進步的羈絆,而忽略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拿別人的文化與現實套用在自己身上,還力圖以此對自身進行剖析與研究,這是喪失自我的行為。而藝術卻是自我意識的極端表達,是最具個人主義的活動。在文化藝術領域蓬勃發展的背后,是國家日益強大,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是國民自我意識依附于此的覺醒和思辨,實踐。藝術家們開始真正重視個體生活經歷所帶來的感受,重視自己的視覺聽覺,不需為創作背負擔,不需為負擔而創作。他們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人,關注藝理等多方面需求,還通過紋飾圖案等展現文化特色,這對于現今古代文化研究和產品設計具有很強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瑋.明清古鎖的文化意蘊及其象征符號表達[J].揚州大學,2009.
[2] 徐瑛姑.中國古代鎖具文化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所,2011.
[3] 姜洪.民用鎖具造型藝術研究[J].吉林大學,2009.
[4] 孫愛娟.論中華古鎖的設計思想及其教育意義[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1.
[5] 陳邦仁.中華古鎖[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6] 高漁.鎖俠[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徐文靜(1989—),女,江蘇南京人,江蘇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