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機
馬士英是南明弘光皇朝的宰輔,重用其同年友阮大鋮,為時論所不容。作為魏閹余孽的阮大鋮,一朝大權(quán)在握,便對諷刺他的復社成員大張撻伐,或拘捕下獄,或肆意殺害。阮氏迫害清流的罪責,后世大都推到馬士英頭上。據(jù)當時的一些歷史資料記載,馬士英對阮大鋮的行為是有所限制的,沒有放任阮氏恣意妄為。
馬士英對江南文士,并非抱敵視態(tài)度,對其中一些正直有為之士,有意加以起用。他的得力幕僚顧在觀,就是江南名士。顧在觀是楊龍友的家庭塾師,當馬士英任鳳陽總督時,龍友推薦他為馬氏幕賓。
據(jù)王昶《春融堂集·顧在觀傳》載:“在觀字觀生,華亭人,博覽群史,于古今治亂之原,人才臧否之數(shù),能識其所以然。華亭教諭楊文驄,命子師事焉。馬士英總督鳳陽,以文驄故,辟置幕府。”
顧在觀向馬士英進言,期望當上輔政大臣的馬士英起用“老成”之士,要分別“邪正”。一時間,江南名士紛紛被起用。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嘉興徐石麒,會稽劉宗周,長洲徐汧,華亭許譽卿、夏允彝、陳子龍等。
徐石麒,字寶摩,天啟進士,因忤魏忠賢,被誣陷削職。崇禎時,累官刑部尚書。因違帝意落職閑居。弘光王朝召拜吏部尚書。不滿朝政,乞歸。嘉興陷落時自縊而死。
劉宗周,浙江山陰人,字起東(一作啟東),號念臺。萬歷進士,天啟年間官右通政。因彈劾魏忠賢和客氏,削籍返鄉(xiāng)。崇禎初起用為順天府尹,向皇帝提出“請除詔獄,免新餉”等建議,皇帝不省,謝病返里。再召為工部侍郎,升左都御史,因上疏營救姜埰、熊開元,被革職歸里。弘光王朝起復原官,因爭阮大鋮不可用,帝不采納,乞骨骸歸。杭州失守,絕食二十三日而死。他是位理學大師,傳陽明之學。講學蕺山,人稱蕺山先生。
徐汧,字九一,性至孝,名節(jié)著鄉(xiāng)里。崇禎進士,官春坊。弘光朝,中蜚語被逮,其友楊補急奔金陵,請楊龍友出手相救。楊龍友慨然應允,終將徐汧救出。清兵攻下南京,徐汧投虎丘后湖橋下死,以身殉國。
許譽卿,字公實,萬歷進士。天啟時為吏科給事中。楊漣劾魏忠賢,譽卿也抗疏劾論。魏忠賢大怒,被罷職。崇禎時起復原官,但受人構(gòu)陷,正言不用,終被削職。明亡后遁入空門。
夏允彝,字彝仲,崇禎進士,好古博學,工屬文。張溥等結(jié)復社,允彝與陳子龍等也結(jié)幾社以相呼應。南京破,欲結(jié)兵抗清,聞友人徐汧、黃淳耀等殉國,便賦絕命詞赴深淵而死。其子夏完淳矢志抗清,被逮下獄,被殺時年十八歲。郭沫若話劇《南冠草》,即以完淳為主角。
陳子龍,字臥子,工詩文,崇禎進士,擢兵科給事中。與楊龍友極友善,互有詩贈,并為龍友詩集作序。一度在弘光王朝任職,以時事不可為而辭官歸里。魯王監(jiān)國,委部院職銜,聯(lián)結(jié)太湖義兵抗清,被擒跳水而死。
這批江南名士雖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才能,但很重民族氣節(jié),大都為國盡忠。
馬士英得楊龍友、顧在觀及馬鑾(士英之子)的諫阻,未讓阮大鋮陷害忠良的陰謀得逞。《顧在觀傳》中有一段記載此事,如云:
“大鋮憾東林諸人,思誣以謀立他藩,一網(wǎng)盡之。最后嗾安遠侯柳某上疏。大鋮先詣士英,屬以嚴旨票擬,士英笑而不應,大鋮怒曰:‘東林間諜坐在汝家,我固知無能為也。在觀嘗語士英:‘大鋮才智雄杰,一朝得志,為所欲為,必不顧其后。是事關(guān)公門戶,且系于萬世清議,不應強為遷就。士英子鑾以此事極言之。其時不致啟白馬清流之禍者,在觀力也。”
所謂“白馬清流之禍”,是指唐末權(quán)臣朱全忠,聽信奸人李振之言,把裴樞、獨孤?lián)p等三十多官員迫令在白馬驛自殺,然后投入黃河。李振對朱全忠說:
“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
馬士英未聽阮大鋮之言殺害正直人士,避免“白馬清流”之禍的重演。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中,也記述了阮大鋮謀誅東林復社諸人事件,云:“方大鋮得志,思盡殺東林復社諸人。及僧大悲獄起,與孫御史、張振謀倡十八羅漢、五十三參、七十二菩薩之目,希陷諸異己者。因馬士英不欲而止。士英有詩云‘蘇蕙才名千古絕,陽臺歌舞世無多。若使當時不相妒,也應快殺竇連波。蓋以蕙擬劉副相宗周,而以陽臺喻大鋮也。”
詩中蘇蕙,是織“回文璇璣圖”的蘇若蘭,其夫竇滔(連波)赴襄陽為守將,攜小妾趙陽臺同行,與若蘭斷絕音信。若蘭織圖贈給丈夫,竇滔受感動,和好如初。
從上述資料,可見馬士英沒有完全聽信阮大鋮,對復社人士更沒有趕盡殺絕。其實,馬士英本人也是復社社員。其是非功過,今天應探尋史實,還歷史以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