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
摘要:基本建設考古是當前考古工作的重要組成,在國家經濟建設大背景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本文對貴州基本建設考古歷程、成果、狀況進行梳理,提出問題與對策,力促此項工作順利開展。
關鍵詞:文化遺產 基本建設 考古 搶救 保護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4)03-113-117
我國基本建設考古(下稱基建考古)是當前考古工作的重要組成,在所有考古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貴州也不例外。據資料統計,近十年來全省80%以上的考古項目都是配合國家基本建設而進行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建設步伐將繼續加快,基建考古無疑將繼續成為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十多年來,我省基建考古取得一系列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有一些教訓。為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順利完成基建考古任務,有必要對基建考古作出理性的分析,提高我們的認識。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初步探討:
一、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的作用及法律依據
在基本建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地面、地下的文物遺存需要保護。文物是歷史文明的載體,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全人類文化的瑰寶,因而,必須對這些文物遺存進行考古調查、發掘和保護,使之避免遭受破壞和損失。
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計劃的主動性發掘,為解決重大科研課題開展。另一類稱為“搶救性發掘”,針對基本建設范圍內的地下文物實施。相對而言,搶救性發掘帶有一定被動性,是在沒有預先計劃情況下開展的文物保護工作。基建考古分為事前參與和事后干預兩種情況,事前參與是在基建工程項目開工前,考古工作先行介入,這種方法有利于對文物的整體保護。事后干預則是基建工程進行中偶然發現文物遺存而進行的補救性發掘。
基建考古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遺跡在基建工程施工中出現流失或遭到破壞。我國歷史悠久,古人活動區域廣泛。而且,今人活動區域與古人活動區域往往高度重疊,在基本建設范圍碰到地下文物古跡是常有的事,因而這種保護工作一點不能松懈。其二,基建考古是貫徹落實有關文物法律法規的有力手段,通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努力和積極宣傳,使社會團體和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基本建設單位守法經營意識得到加強,將大大減少基本建設過程中文物遭受意外破壞的幾率。其三,基建考古是豐富各地博物館文物收藏數量和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其四,基建考古不僅增添了貴州考古工作的活力,提高了考古專業隊伍的素質和工作水平,同時還為研究貴州歷史文化提供了更廣闊范圍。實踐表明,基建考古源源不斷為貴州史前考古、歷史考古、古代史、民族史、文化史、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豐富資料。
基建考古是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為基礎的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的。
國家對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一貫充分重視。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于基本建設工程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以及發現文物古跡后進行發掘保護作有明確規定。2002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文物保護法》,以及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文物保護法》,秉承一貫精神,對基本建設考古更有十分明確的規定。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考古調查、勘探中發現文物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根據文物保護的要求會同建設單位共同商定保護措施,遇有重要發現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及時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處理”。這是我們今天基本建設考古執行的最基本法規。
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文物保護法》公布后,國務院2003年7月1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明確指出:“建設單位對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應當予以協助,不得妨礙考古調查、勘探、發掘”。
貴州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2005年9月23日第十七次會議通過《貴州省文物保護條例》,其中第十七條規定:“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大型基本建設工程選址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建設單位在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前,應當報請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具有相應資質的文物保護單位在工程占地范圍內進行文物調查。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文物保護要求,對發現的文物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文物保護單位提出文物保護方案,并會同建設單位共同商定保護措施。建設單位應當將保護措施列入建設工程規劃。”對我省實施國家《文物保護法》,開展基建考古,作出明確的具體規定。
國家文物局2007年1月16日印發《關于加強基本建設工程中考古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提出基本建設考古,強調:“進一步增強基本建設工程中考古工作的主動性、計劃性、科學性,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工作應按工作程序和規范要求進行,確保基本建設考古工作順利開展”。
這些法律法規既體現了考古工作在基本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規定了完整的基建考古工作程序,是我們開展基建考古工作遵循的法律依據,也是我們完成基建考古任務的堅實保障。
二、貴州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歷程與概況
貴州基建考古工作與全國一樣,建國以后即在農田水利和交通建設等領域作過許多貢獻。但由于那一階段基本建設項目較少,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和完善,很多具體工作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協調,仍然有一些失誤,造成損失。改革開放以后,文物保護工作得到極大重視和加強,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法規相繼出臺。但是基建考古對于社會公眾,尤其是基本建設部門和單位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現象。基本建設項目未經申報、調查,文物部門未提出保護方案就開工建設事件屢屢發生,許多珍貴文物遭到破壞。基建考古一直處于比較被動和困難局面。endprint
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貴州經濟社會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2010年,國家提出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貴州興起了經濟建設更大熱潮。我省各類基本建設項目數量和涉及范圍,遠超過歷史任何一個階段,這也對貴州基建考古提出了新的挑戰。
十余年來,為達到考古工作與基本建設有機結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出了主動配合基本建設進行考古工作的思路。考古工作者走出所門,主動咨詢政府有關部門、社會有關企業以及相關建設項目主體,積極宣傳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宣傳基建考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獲得大家的理解和配合。在深入了解我省公路、鐵路、水利、電力及城市(鎮)建設等項目情況,努力掌握第一手資料后,積極制定方案,主動與有關部門和企業溝通,雖然也遇到不少困難和矛盾,但總體效果明顯,初步形成了文物部門管理,考古單位主動事前介入,工程投資方委托具備有考古資質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對地下、地上文物實施搶救性調查、勘探、發掘及保護的工作機制。由此,我省配合基本建設考古進入常態,得以全面鋪開,取得可喜成果。
貴州基建考古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從地域范圍上看,涉及全省所有市(州)、縣,從項目類別看,涉及交通、水利、電力、工礦、城市(鎮)化、產業園區等建設項目。截止2013年12月,全省共完成基建考古調查項目約450個,發掘保護項目50余個。共發現文物點1200余處。主要包括:
(一)交通建設項目文物考古
貴州省截止1949年有公路3943公里,其中能維持通車的僅1950公里。建國60余年來,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50000公里。我省配合公路建設考古工作2000年以后進入高潮,從當時的玉凱高速、貴開二級公路到現在的六盤水至威寧高速等,共完成了126條公路的調查、勘探工作,累計6000余公里。調查發現文物點400余處,進行保護的文物點近100處。按規劃,2018年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將達到4000公里,2030年前將達到6851公里。未來配合公路建設的考古任務將十分繁重。
貴州鐵路建設是從上世紀50年代湘黔線開始的,那時鐵路建設文物考古還沒有提到重要位置。西部大開發使得貴州鐵路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2000年至今我所共完成了18條鐵路的調查、勘探工作,累計里程1500余公里,發現文物點150余處,進行保護的文物點近10處。
當前,貴州省正按照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加快推進成都至貴陽鐵路、銅仁至玉屏鐵路、小碧經清鎮至白云鐵路、渝懷鐵路二線,以及貴陽至北海、黃桶至百色、畢節到敘永等線路項目的前期工作。為此,配合鐵路建設考古也將是今后重要工作內容。
(二)水利電力建設項目文物考古
隨著西電東送工程的啟動,貴州水電迎來了開發熱潮。文物考古工作介入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范圍,不僅包括工程所在區域即壩區、庫區、移民遷建區,同時還包括周邊地區。烏江、清水江、北盤江上的水電站工程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截止2013年,配合水利建設項目共完成30余個調查、勘探工作,發現文物點300余處,目前進行保護的文物點近120處。
配合火電廠的考古工作開始于2004年的黔西電廠。至今,配合火電廠建設的考古項目共30個。
不過,仍有個別水利電力項目在執行基本建設考古法規方面存在這樣那樣一些問題。有的雖進行了前期考古調查,但在還沒有進一步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之前,就急于開始施工修建。如近期興仁電廠提前平場、施工,對考古保護工作的介入,一再借口推諉。再如遵義市的中橋水庫,不按法規經有資質的文物考古部門進行考古調查,卻設法讓當地文物部門擅自給投資方出具無文物的批復意見,據以動工,造成文物破壞,也給地方社會和諧持續發展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城市(鎮)化、工業園區建設等項目文物考古
近十年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動配合工業園區、變電站和變電線路、城市建設,城市環線建設等項目,做調查、勘探及保護工作。共完成工業園區調查項目15項、城市軌道交通項目2項、房開項目5項,以及變電站項目近百項。共發現文物點350余處。但城市改造及房開項目仍是基建考古的薄弱環節,今后迫切需要加強。
三、貴州基本建設考古成果舉要
近年來,基建考古項目眾多,其中彭水水電站、黔中水利樞紐工程、中緬油氣管道以及從興高速公路工程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可舉要如下:
(一)彭水水電站工程
彭水水電站位于烏江下游,壩址位于重慶市彭水縣城上游11km處,為烏江流域梯級開發方案的第10級,是烏江流域梯級開發的大型骨干工程。水庫淹沒涉及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11個鄉鎮,69個村,305個組。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考古調查,發現文物遺跡33處。2005年至2008年,相繼進行多次考古發掘,完成發掘面積19426m2,鉆探面積24000m2。共發掘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漢代至明清遺址9處,古生物化石點1處。遺址數量多,分布密集。清理出土的遺跡和遺物非常豐富。遺址中清理出的遺跡有房址、墓葬、灰坑、窯址、溝和燒土堆積等,出土遺物不僅有大量石器和陶器,還有青銅器、鐵器、瓷器和大量石刻。遺址中商周時期遺址較多,所出文物如尖底陶杯、尖底陶盞、高柄豆等與重慶涪陵、忠縣同期遺址基本相同,屬同一文化系統,受巴蜀傳統文化影響明顯。墓葬出土物對研究烏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墓葬特征、源流和葬俗等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二)黔中水利樞紐工程
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是以灌溉、供水為主,兼有發電功能的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解決貴陽市區、安順市區、六枝特區北部和東部等靠近兩大流域分水嶺地區的農灌用水、人畜飲水、縣鄉鎮供水、城市供水和環境用水等。
省考古所組織專業隊伍,于2008年開展考古調查,歷經六枝、織金、普定、鎮寧、關嶺、西秀、長順、貴陽等縣區市42鄉鎮,共發現地下文物23處,其中古遺址2處,古墓葬21處。發現地面文物9處,其中古營盤遺址2處、古橋梁4處、古井1處、近現代遺存2處。endprint
所發現的織金蔡家洞青銅器采集點對于研究貴州早期青銅時代文物有重要意義。普定縣馬場鎮沙家大屯元明營盤遺址,為西堡長官司軍事遺址,是土司文化研究的重點。納雍河墓群中的石棺葬,規模大,分布面積達千余平方米,是當地土著民族的墓葬,年代可早至宋代,對于民族史、喪葬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安順寧谷發現和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東漢文物,據研究可能是當時牂牁郡郡治所在地。
這些發現為黔中地區歷史研究提供了很有意義的重要資料。
(三)中緬油氣管道工程
中緬油氣管道工程是我國實施能源戰略的重點項目之一。管道起自緬甸西海岸馬德島,從云南瑞麗市入境,終點到達重慶市。工程貴州段文物調查勘探工作2011年初進行,是近年來進行的調查線路最長的考古項目。所涉貴州境內全長924公里,途經六盤水、黔西南、安順、貴陽、遵義和黔南6個市(州)25個縣(市、區)。
調查勘探共發現地下、地面文物遺存50處,其中地下文物遺存31處,地面文物遺存19處。既有史前洞穴遺址群、古墓葬群、巖畫等,又有古水利設施、古橋、古建筑、摩崖石刻、古道路等。史前洞穴遺址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區,包括舊石器時代遺址8處,新石器時代遺址2處,是探討貴州早期人類歷史和獨特地域文化的重要遺存。漢晉及明清墓葬群20處,反映了歷史上漢中央王朝對貴州的大規模開發,在貴州境留下異常豐富的漢代文物遺存,其中清鎮、平壩至安順西秀區一帶,成為黔中腹地漢代文物遺存集中分布區,對探討漢中央王朝在貴州的開發部署,以及郡縣設置等,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魏晉至明清墓葬群,可進一步步探索黔中地區文化演變的軌跡。黔北地區因地理位置原因,文化受巴蜀地區影響大,宋明時期,普遍流行用巨大條石砌筑墓室的埋葬習俗。石室墓的修建工藝,石室墓內大量的雕刻,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石刻藝術風格和民俗特征。工程沿線其它密集的明清墓群,是當時喪葬文化的直觀反映。黔滇古道、川黔古道、龍場九驛等古代驛道,眾多古橋、摩崖石刻等,從不同角度反映著交通與文化發展密不可分的關系。
(四)從江至興義高速公路(惠水至興仁段)工程
從興高速路惠水至興仁段工程,涉及惠水、長順、紫云、鎮寧、貞豐、興仁等縣,道路全長208公里。2009年6月開展調查、勘探工作,共發現文物點21處。其中地下文物遺存11處,包括新舊石器遺址、古墓葬群。地面文物遺存10處,包括巖畫、營盤、碑刻、紅軍標語等。其中,貞豐縣坡們渡口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從采集到的標本和地層堆積判斷,可能為石器加工場類遺存,將有助于盤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研究的重大突破。惠水洞口新石器時代遺址、巖洞邊遺址,反映出一種新型的文化面貌。調查發現的各地葬式較特殊的民族墓葬,對研究貴州豐富的民族民俗有重要意義。惠水縣等四處巖畫,內容豐富,所繪騎馬、牽馬、執器等形象,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剪影,可提供研究當時民間宗教、生活、生產狀況。
四、存在問題及相關對策
貴州基建考古取得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不少項目建設方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認識不夠,對基建考古心存戒備或疑慮。有的地方政府部門為追求快速經濟利益,也缺乏配合基建考古的主動性。因而,大力宣傳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是今后需大力、長期開展的重要工作。
2,專業文物考古隊伍力量不足,遇基本建設項目多時,甚至會出現窮于應付的狀況,客觀上造成一些考古調查工作粗糙、馬虎,達不到預期效果。一方面,應逐步增加考古專業人員和設備的配備,另方面還要加強現有人員的培訓,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
3,對于少量惡意違反國家法規,不履行相關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保護程序,造成文物破壞的行為,文物部門懲處執法力度明顯不夠,負面影響較大。這需要從國家層面作出調整和改進。
4,有的文物考古部門受浮躁學風影響,一味看重建設方劃撥經費,不如實呈報調查勘探結果,夸大文物遺存面積,或提早文物遺存時代。這不僅造成工作損失,而且敗壞了專業隊伍。因此,需要在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同時,制定必要的專業工作檢查監督措施。
5,基建考古成果不能及時向社會公布,工作結束后考古部門往往忙于向項目建設方提供工作報告,但很長時間不能向社會公布考古科學報告。這需要考古部門從思想觀念和工作流程上加以改進,將公眾的認知權還給社會。
總之,基本建設考古是對歷史負責、有利于社會的重要工作。我們熱情期待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進一步加強,同心協力,促進貴州考古取得更大成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