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生
摘要:古代科學技術落后,人們為祛除干旱常常采用禮神祈雨的辦法。古代記述旱災祈雨的詩歌存世不多,且篇幅較短;像路璜以五言操觚的長篇旱災祈雨詩委屬少見。該詩詳細敘述地方與中央禮神祈雨的全過程,表達自己關注民生的情懷,留給后人無限遐思。雷公雨婆是不存在的,興修水利才是抗擊旱魃的最佳選擇。人類構建“野花燦崖腰,蒼苔沒屐齒”的和諧社會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路璜 旱災 祈雨 水利
中圖分類號:K8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4)03-57-61
旱災是由嚴酷氣候、不正常干旱而造成的氣象災害。1910年前,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有言:“旱,不雨也。”古代氣象學欠發達,人們對干旱的成因難以作出科學解釋,動輒將自然災害歸咎于神仙上帝的喜怒哀樂。以后又出現陰陽五行失調的理論。該論把世界物質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秉賦而又相生相克。每一行發生變革,就會帶來相應自然災害。“五行”見于《尚書》,歷代相沿,以釋時事。《清史稿·災異》載:
《洪范》曰:“金日從革。”金不從革,則為咎征。凡恒旸、詩妖、毛蟲之蘗,犬禍、金石之妖,白眚、白祥皆屬之金。
“金不從革”即“金”不受“革”約束。“革”為八卦之“革”卦,離上兌下,“天地革而四時成”。金不從革,即有壞的征兆,產生恒旸、詩妖種種怪異;其中“恒旸”即天天烈日當空。順治元年八月,蒼梧旱;三年,樂平、永安州大旱,二月至八月始雨。康熙元年九月,昌黎旱;三年,長山、平原、禹城、臨道、武定、阜陽、鄒縣、費縣、定陶、革縣、華陽、寧海旱。雍正元年春,元氏旱;夏,海寧、湖州、桐鄉、井陘、武進、祁州、莒州、蒙陰、東昌旱。乾隆元年,潮湖旱;六十年春,鄒平、壽光、昌樂、諸城旱。嘉慶元年春,浦江旱;二十五年,新城自正月不雨至于五月。咸豐二年,定海廳、常州旱。同治十三年,江陵、公安、枝江旱。光緒元年,青縣夏、秋旱;二十七年春,皋蘭、平涼、莊浪、固原、洮州大旱。宣統元年,甘肅全省亢旱。
隨著旱災的出現,各種怪異降臨,順治元年十一月十二日,鹽亭山頂崩一大石,如數問屋、橫截路,居民避張獻忠者得脫大半;先是有童謠曰:“八月數,鉆石怪,沿山走的若還在,”康熙二年十一月,平度民間獲兔,八足四耳兩尾。乾隆十八年,畢節熊入城,傷二人。嘉慶十四年冬,泰山雨箭。咸豐八年四月,魚臺兵器夜吐火光。同治三年九月,東岳廟鐘自鳴。順治元年二月,興國寺前出白氣一道;蕭縣見白氣如練數十條,寒光射人。光緒元年秋,海陽有白氣突起,移時始滅……
面對干旱帶來的危害和驚恐,人們采取敬神禮佛的辦法來消解旱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無奈產生綿延數千年的祭祀文化,且日臻完善和繁復。《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世祖通神明也。”班固《漢書》將“祭祀”列在“律歷、禮樂、刑法”之后,“天文”之前,成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只要發生特大災情,從朝廷到地方都要進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禮記·郊特牲》便記述“尊天而親地”的祭祀儀程。在古代筆記、文學、野史中,多含祭祀內容。惟詩歌較少見,尤其用律詩、絕句、長短句的形式,很難全方位地反映祭祀原貌。唐代詩歌反映現實最具體最詳盡者皆在古風和古詩中,如杜甫“三吏”、“三別”、《兵車行》,白居易《長恨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等,然亦未見詠旱內容。宋蘇轍《沂山祈雨》是不可多得的旱情詩:
宿雨多盈尺,不救春夏旱,吁嗟遍野天,不聞歌舞通霄龍一戰。
近獲清代貴州著名詩人畢節籍路璜的長篇五言旱情詩,頗覺吉光片羽,彌足珍貴。路璜,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歷任洛陽、武陟、郾城、安陽等地知縣、知州、知府、河南鄉試同考官,著《黔靈山樵詩鈔》四卷。中有兩首記敘旱情祭神祈雨的五言古詩。
其一名《戊午三月,安昌大旱,步禱青龍洞得雨書柬同人》。“戊午三月”即咸豐八年三月。安昌是清代安昌鎮,浙江紹興縣管轄,今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路璜時任紹興知縣,祭神得雨后高興地將經過寫成詩句,告訴同仁。全詩34行,180字,分三章。第一章寫當地旱情:
十年不歸山,山靈笑我頑。今行陟古洞,郁郁塵土顏。念茲歲亢旱,赤地起長嘆。春麥恐不登,秋種望將斷。
“亢旱”謂極度的干旱;“赤地”謂旱災、蟲災嚴重時,地面寸草不生。春麥恐怕沒有期望了,秋種想來也無收成。一個“恐”字,一個“望”字,體現路璜在嚴重干旱面前,心緒十分沉重,扳起手指估算,惟有吁嗟而已;其與民同憂的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章寫步禱青龍洞得雨:
齋壇屢禱祈,神聽遠莫知。問俗致雨法,青龍實靈奇。洞口群山聳,乍到心魄動。虎狼當人蹲,鳥道出虛空。面前突兀峰,背倚絕壁重。上攀恃下援,后趾蹴其蹤。旁矚森毛發,十步駭九蹶。雙巖夾澗危,叢篁莽林樾。側足行蹣跚,高巖白日寒。幽宮口神物,深溪匯澄湍。虔誠為霖祝,焚香此齋宿。坐疑風雨來,山泉響琴筑。
青龍洞確實是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地方。這里位置荒僻,虎狼出沒;山谷險峻狹窄,只有飛鳥可度。每攀援一步都要后邊人援助,且后趾要依照前趾的腳印移動,不能偏離;遇莽莽竹林攔路,只能側足緩慢移幼。上爬不能旁視,一見萬丈深淵叫你毛骨悚然,行十步要仆倒九步。好不容易到達山頂,又覺寒風徹骨,山上山下溫差太大了。山洞像一座幽深的宮室,關著不可見到的神物。一行人焚香禱告,就在山洞歇宿。坐到半夜,忽然聽到風雨大作,積滿雨水的山泉發出琴筑一般的聲音:祈雨成功了!
第三章寫自己的心情:
幸賴天公慈,龍神雨及時。我生慣歷險,身勞復何辭!
多虧皇天上帝發善心,下詔讓龍神及時下雨,我一生慣歷險,身體受點勞累又有什么關系呢!說到龍神,聽一位70多歲的老人說,畢節普慧寺(雙井寺)有一大殿,名“龍神殿”,供奉木龍,長數丈;想當年一定有不少人在這里焚香求龍神下雨吧?
其二名《旱久雨足感賦長篇》,52行,260字。第一章也是描寫旱情:
中州苦旱炎,赤地數千里。炎風整日吹,枯井汲無水。縱目瞰郊原,草木黃而萎。真成不毛地,那有圃生杞。餓殍己載途,行人半渴死。大吏偕近臣,繪圖奏天子。
“中州”即河南,面積97萬平方公里,自古就是災害頻仍之地。《后漢書·周舉傳》記“河南、三輔大旱”足資證明。路璜洛陽任上,又發生特大旱災,數千里寸草不生,井水枯竭,路上遍是餓死、渴死的人群,“大吏”即封疆大吏巡撫和總督,乃封疆之內統治一方的軍政長官。依后文推算,河南旱災發生於光緒三年秋季,此時河南、山東、直隸(河北)三省均隸直隸總督。總督是李鴻章,并兼北洋大臣;河南巡撫徐宗瀛;總督府在保定,巡撫衙在開封。接賑災圣旨后,李鴻章、徐忠瀛會同朝廷近臣把受災詳情繪圖奏報天子;因災情嚴重,面積廣闊,只有繪圖才一目了然。
第二章寫賑災和祈雨過程:
發帑兼截漕,恩施沛無已。拯災如救焚,籌款并驅使。九重切口癮,下詔深罪己。嚴旨誡百官,警惰勵廉恥。深宮兩宣言,為民祈所請。齋袱撤宮懸,蔬食屏甘旨。仿古設三壇,徐趨九獻禮。圭璧不敢私,馨香良有以。誠至帝謂通,天人感一理。鞭起澄潭龍,泰岳膚寸起。大澤沛豫疆,秦晉亦□□。自夏徂深秋,一律深透矣。
帑,指舊時國庫或國庫所藏的金帛,清代藏京師者日內務府。漕,指產糧地通過水道將糧食運往京師等處,由漕運總督綜理其事。旱情發生后李鴻章力籌賑濟,但靠一省力如杯水車薪,繪圖奏天子后引起朝廷關注。《清史稿·德宗紀》載,光緒三年八月戊申,“撥銀四十萬賑山西、河南災,并留江安漕糧輸山西、河南各四萬石備賑”,“九月丁卯,令李鶴年往河南查賑”。又據《清史稿·食貨志》載:“光緒初,山西、河南、陜西之災,撥帑截漕為數均巨,合官賑、義賑及捐輸等銀,不下千數百萬。”故稱“恩施沛無已”。“深宮兩宣言”即居住深宮的兩位太后發表宣言。“九重”代皇帝,時年八歲,即光緒帝。八歲的皇帝不懂治國之術,那檢討過失、心懷慘怛的“罪己詔”顯然非光緒所為。查光緒朝皇帝共下“罪己詔”兩次。一在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狼狽而逃,光緒發布“罪己詔”;一即詩句“中州苦旱炎”的光緒四年。《清史稿》稱,四年己亥“下詔罪己,賑山西、河南饑。丙午,瘞災地遺骸”,這都是深宮兩太后私下策劃的結果。《清史稿·后妃傳》載,咸豐皇帝的皇后稱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文宗(咸豐)崩,穆宗接位,尊為皇太后。光緒七年崩,累上謚曰“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簡稱“慈安”太后;因在東宮哺育太子,又稱“東太后”。咸豐的生子皇妃是懿貴妃,即葉赫那拉氏,初入宮僅為貴人,穆宗(同治)生,進懿妃。光緒接位追尊“孝貞欽皇后”,又尊皇太后,三十四年崩,累上謚日“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簡稱“慈禧”太后;因居住西宮,又稱“西太后”。文宗去世,穆宗年僅六歲,不知事故,“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穆宗去世,光緒接位,年僅四歲,“兩太后復垂簾聽政”。垂簾聽政的過程是這樣的:“日召議政大臣,軍機大臣同入對。內外奏章,兩太后覽訖,王大臣擬旨翌日進呈,閱定,兩太后以文宗‘同道堂小璽鈐識,仍以上旨頒示。”于此可知,“罪己詔”及警誡百官勤勉知廉恥的圣旨皆出王大臣之手。兩宮太后不僅指使小皇帝“罪己”,自己亦表示為民祈雨。古代祈雨內容繁多,包括神位、神器、祭品、玉帛、祀期、齋戒、祝版、祭服、祭告、習儀、陪祀等。求雨級別最高,稱“大祀”。祀前要齋戒三日,皇帝在大內住兩天,齋宮住一天。兩宮太后亦齋戒。齋戒之日不讞刑獄、不宴會、不聽樂、不宿內、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祭神(家神)、掃墓,清心潔身以示莊敬。為此將懸掛編鐘編磬的宮懸撤去,每天只享用蔬菜為主的素食。換上齋戒專用的頭巾。三天后偕小皇帝到天壇、地壇、先農壇祝禱;每壇三獻禮,共九獻禮,即奠九次酒。兩位太后不僅上香,還把珍藏的圭壁獻給天神。精誠感動天帝,天和人同類,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動天。這其實是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天被感動了,拿起鞭子抽打嗜睡的龍神。龍神大顯身手,頃刻使泰山云氣密布,瓢潑大雨灑滿河南全境,連山西、陜西都得到豐沛的雨水;從夏天至秋天雨水不斷,干旱的土地濕透了。
第三章寫雨后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來洛汭東,憑眺山川美。高原麥可耕,下澤黍亦口。園蔬飽秋霜,青蔥環河渙。野花燦崖腰,蒼苔沒屐齒。乃知造物心,同春頃刻耳。剝極復斯古,否去泰方始。差慰老農心,定博慈闈喜。愿為太平氓,長歌紀盛軌。
“洛汭”是洛陽的簡稱。路璜作為直隸總督的屬官,到京城參加祈雨大典返回后,上城東視察,雨后新貌令他歡欣鼓舞。登高遠望,山川與旱前迥然相異。山高處麥子發育旺盛,水澤處小米長勢良好。洛河兩岸郁郁蔥蔥,野花燦爛,布滿山崖半腰,山上蒼苔淹沒木屐的釘齒。這才知道造物之心變幻莫測,大旱回春也只在頃刻罷了。詩中“剝”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卦象是坤下艮上。剝,剝也,剝象過極會向相反轉化,否去泰來又是人世變化的圭臬。多好的及時雨呀,可以告慰老農之心了;一定博得母親的歡喜了,讓我作個太平世界的小民,用長歌記下這段盛軌吧!
讀路璜旱情詩讓人浮想連翩,古代祭神祈雨真有那么靈驗嗎?兩次祈雨都如愿以償,真的有龍神幫助嗎?按唯物主義哲學原理,神仙上帝是不存在的,祭神后下雨純屬偶然現象。氣象學認為,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后,就變成水蒸汽飛到空中,水汽在空中遇到冷空氣凝結成水滴,小水滴又小又輕被上升氣流托在空中,聚而成云。云滴越長越大,當空氣托不住時,便從云中直落地面,成為雨水。古語說“久旱必有久雨”,旱雨交替符合自然規律;遇見交替期祈雨就“靈驗”了,清史所載干旱期有三月四月的,五月六月的,還有更長的,早期過后,便是雨期。康熙五年秋,宜平、松陽大旱,至次年四月始雨;旱期達七八個月!還有早期更長的,如乾隆十九年,荊門州大旱,至二十一年始雨。旱后下雨的記載有若干條,沒有一條注明是祭神所得。同治三年,“上躬詣大高殿祈雨三”,說明第一二次沒有成功,第三次成功說明雨期屆臨;否則任你點多少香,擺多少圭璧,獻多少次酒,皇天上帝也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呆若木雞的。還是詩人說得好:“剝極復斯古,否去泰方始。”其次,兩宮太后之一的慈禧太后是盡情享受的獨裁者,連建造北洋海軍的軍費都要挪用,怎么舍得拿自己的珍寶來祭神呢?前面說到,咸豐皇帝臨死,將政事托付給慈安與慈禧。因慈安為后,慈禧為妃,慈安位在慈禧之上,慈禧對慈安是有所敬畏的。溥儀《我的前半生》敘述,咸豐帝怕身后慈禧誤國,給慈安一道密旨,如慈禧有不利社稷之事,可立馬誅之。慈禧聞而懼怕,偽裝親近慈安。一次,慈安生病,慈禧割肉煎藥送去,慈安病可,就將處置慈禧的密旨當著慈禧面燒掉了,此說將慈安定位太忠厚,在咸豐朝當了十年皇后的人能輕易將皇上密旨燒掉嗎?《清史稿·后妃傳》載:“同治六年,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立命誅之。”誅安德海顯示慈安的識見和膽魄;雖無意殺雞給猴子看,但也使慈禧認識到慈安非等閑女流,萬事必須與慈安保持一致,這就是所謂韜光養晦吧。德齡《御香縹緲錄》認為慈禧崇尚浮華,“太后是早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這種崇尚浮華的習慣的,雖然宮中古制以及一切老祖宗所訂下來的內典,都不曾教伊怎樣選用伊的寶飾,怎樣講究伊的衣服,但伊天性喜歡這樣做,縱然因伊個人的習于浮華,而使國庫頓告竭蹶,也是只得聽諸天命的。”但在兩宮垂簾的情況下,慈禧不得不同意在懿旨中寫上“敦節儉、祛浮華,宜始自宮中,耳目玩好,浮麗粉華,一切不得上進”等與自己追求相悖的語句。連自己的四十大壽也“停筵宴”,祈雨獻上玉璧便不覺為奇了。
路璜詩有“差慰老農心”句,誦之頗覺親切。在古代,稱農民為“老農”的不多見。揆諸歷史典籍,農民是備受歧視的。樊遲請學稼,孔子曰:“樊遲哉,小人也。”又說婦女和小人是最難打交道的。劉備韜光養晦在園中種菜,關羽見之曰:“哥哥何行此小人之事?”陶淵明《勸農》詩有“桑婦宵征,農夫野宿”句;王維《渭川田家》有“野老念收童,相見語依依”句,稱謂比“小人”好聽;連綴成句,無如“差慰老農心”動情。路璜看似脫口而出,實則是關懷民問疾苦內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定博慈闈喜”又讓人看到他的憂民情懷與母親的諄諄教誨分不開。
今年春季,我國西南地區遭受百年不遇旱災,連續高溫少雨導致云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五省市旱情不斷加重,2000萬人飲水困難,一億畝土地受災,經濟損失達350億元。由于新中國六十年來國力極大提高,國家采取各種措施抗旱救災,沒有出現“餓殍已載途,行人半渴死”的慘象。清代畢節受災,官府在大小橫街、珠市街一帶熬粥烹藥,嗷嗷待哺的災民好不容易喝到一碗稀粥。今年畢節大旱,未見一戶人家斷炊。更有可圈可點之處,一是各界人民踴躍捐款救災。據《畢節地區慈善總會抗旱救災捐贈接收及使用情況公示》,2010年3月29日至4月17日止,畢節地區慈善總會共接愛抗旱救災捐贈款2505.16萬元,涉及5100人,250個單位。二是成都空軍800健兒不辭勞苦幫助抗旱。我中華民族有一鮮明特點,越是困難之時,凝聚力越強。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古今同然,抗旱救災的態勢就天淵之別了。
專家分析,今年大旱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形成;而農田基本水利的忽視,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祭神祈福的同時,也不放棄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可說是揚棄有神論,擺脫神羈絆的歷史。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春秋秦國興建都江堰、鄭國渠、靈渠三大水利工程,特別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設計督修的都江堰,是世界上至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司馬遷贊之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1300年前,云南云陽哀牢山哈尼族同胞創造出農耕文明典范,森林——村寨——梯田——江河為一體的農田水利典范,也是“水旱從人”“時無荒年”,哈尼梯田成為世界遺產的備選項目。歷朝歷代對都江堰均給予維護。三國時,諸葛亮曾派3000士兵守護都江堰。光緒四年,下令修成都都江堰,諭興北方水利。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對國家困擾最大的是黃河的改道和決堤,故清代專設河道總督,治理黃河等水道。畢節人韓榮于乾隆四十六年任河東河道總督,是著名水利專家。光緒二十四年,省河道總督,“河務無專官矣”。
中華民國建立后,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對內鎮壓革命力量,對外放任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抗戰勝利后又拼命發動內戰,致使水利無以舉辦,更荒謬的是,蔣介石為阻止日軍進攻,競在河南境內炸決黃河花園口,結果未擋住日軍進攻,倒使800萬人受災,淹死者不計其數。河南人民生活在“水、旱、黃、湯”的地獄中,比清代“中州苦旱炎”時還要凄慘百倍。
新中國成立后,黃河、淮河、長江等大河水患得到根治,農田水利提到正式日程。1960年至1969年,林縣人民響應黨中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埋頭苦干的方針,在高高的太行山上,從山西引漳河水入豫,建成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紅旗渠”。該渠有總干渠70.6公里,分干渠304.1公里,支渠524.1公里,斗渠697.3公里,農渠2488公里,一二類水庫48座,隧洞211個,總長73.7公里,渡槽151個,總長125公里,各種建筑12408個;成為“引、蓄、提、灌、排、電、景”成龍配套的大型水利工程體系。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畢節地區農田水利史是清晰的,早在道光時期大定知府黃宅中“諭民二十條”中就有相關內容:“大定山高地瘠,缺少流泉,農人種植,仰賴天雨,宜于田旁修理塘坎,蓄水備旱,灌溉有資;水車、水輪取水之法,亦宜仿而行之。”還在更早更早的時候,大定各族人民就在城中打出29口可飲可澆的古井。畢節縣農民則修筑引倒天河水沿沙帽山、韓家大院、燕家凹山麓流淌的“王納伍溝”,使溝下數千畝田土旱澇保收。解放后的1952年,支前干部薛巨明在“長石是個屯,渴死無人問,要想吃顆米,除非痛大病”的大方縣黑洞、鍋圈洞、娃娃洞考察,帶領群眾,投資5800元,五個月完成長石引水工程。1958年,又修建石坪到長石的“八一”大溝,實現土變田5521畝;另建官田,新源水庫,蓄水395.7萬立方。無獨有偶,畢節縣生機公社社員在“旁矚森毛發,十步駭九蹶”的峭壁懸崖上修出九條大溝及四座小水庫,使數千畝土地常年得以澆灌,其中高流大溝特別險峻,省委參觀團到該地參觀時不敢在溝沿走,只好脫掉鞋襪在溝水里跋涉。畢節因此獲得“全國學大寨,全省學生機”殊榮。著名農田水利勞動模范許天珍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孔子的業師老子說:“上善莫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紅旗渠、八一渠、高流大溝的建成與使用證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千真萬確。
也許是迷戀于人工降雨或受落后觀念的制約,多年來農田水利被忽視了。廣西東蘭縣建造的水渠已廢棄,抽水設備銹跡斑斑。畢節生機躍進大溝已垮塌不能使用。在保護和興建水利設施的同時,還應注意森林植被的保護。畢節倒天河的流量反不如支流威鎮河、南加河多,這說明倒天河上游生態環境已遭嚴重破壞;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任重道遠決不能半途而廢。《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周禮·夏官司馬》說:“凡國之境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設國之五溝五涂而樹之林,以為阻固。”《禮記.郊特牲》也要求“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無作,草本歸其澤”。
路璜“野花燦崖腰,蒼苔沒屐齒”仍然是我們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