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華
葉國平博士所著《輿情制度建設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版)一書,立足于我國輿情基礎研究和輿情工作實踐的新情況和新形勢,從輿情制度建設與民主政治發展相結合的視角,在國內學界首次對輿情制度建設問題作了專題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前沿性和創新性,該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在研究框架的設計上,突出整體性和系統性。對于輿情制度建設這一課題,學界現有成果多是從輿情工作的某個角度、某個層面進行研究,而本書的特色在于緊密結合輿情的內在規律和我國輿情工作的實踐發展,堅持邏輯性與歷史性、整體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從總體上提出和系統闡述了輿情制度這一概念,認為輿情制度主要包括輿情表達、輿情匯集分析、輿情回應、輿論監督和輿情引導等機制或制度,共同構成輿情工作的制度體系,并從輿情制度建設的思想淵源、內涵特征、結構要素、實踐基礎、發展現狀、與政治民主化的內在關系,以及現代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對輿情制度建設的新要求、新挑戰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系統的探討。在研究中既注重探討歷史發展脈絡走向,又注重現實發展的內在要求;既有宏觀上的總體把握,又有微觀上的深度剖析;既對輿情制度研究相關概念范疇作出必要闡釋,又對輿情制度建設相關問題進行規律性的探討。
第二,在研究思路的確立上,體現科學性和實踐性。該書不是簡單、孤立地探討輿情制度建設問題,而是抓住了輿情制度建設與政治民主化之間所具有的緊密的內在聯系,并以此作為全書的一條主線展開研究。該書認為,輿情制度建設是伴隨我國民主制度建設而逐步建立發展起來的,并且深深融入在我國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各個方面,已成為我國民主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輿情表達機制是我國民主制度建設的重要前提,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是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基礎,輿情回應機制是增強民眾政治參與的強大動力,輿論監督機制是促進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支撐,輿情引導機制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要保障。該書正是立足于輿情制度建設與我國民主發展的內在關系進行研究,既揭示出輿情制度中各項具體機制之間的相互關聯,又反映出這些機制建設在我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既體現理論分析的嚴密性,又體現與客觀現實發展的一致性,從而使全書展開研究的邏輯性更加清晰,科學性和實踐性更強。
第三,在研究內容的把握上,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該書緊密聯系輿情理論研究和我國輿情工作發展的實際,著眼輿情制度建設相關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注重反映當前輿情發展的新趨勢,增強研究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其主要內容由以下八個部分構成:一是闡述了輿情內涵發展演變的過程與特點;二是對輿情制度各項具體機制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釋;三是探討了輿情制度建設的思想溯源;四是論述了輿情制度建設的實踐基礎;五是闡述了當代中國輿情制度建設的基本狀況;六是分析了網絡問政的興起對輿情制度建設的新推動;七是闡明了網絡民主的發展對輿情制度建設的新要求;八是探討了網絡時代中國輿隋制度建設的發展路徑。研究中既注重理論挖掘,又緊密聯系現實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體現理論為現實服務的目的。
第四,在一些具體問題的探討上,提出很多富有創見性的觀點。例如,在探討輿情內涵發展演變問題上,指出“民意”、“輿論”和“輿情”這三個概念的產生具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分別與不同的民主思想相適應,包含著不同的民主蘊涵;在闡述輿情制度各項具體機制的關系上,指出輿情表達機制是前提,輿情匯集分析機制是基礎,輿情回應機制是動力,輿論監督機制是重心,輿情引導機制是保障,這幾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構成輿情制度的統一整體;在論述網絡民主發展對輿情制度建設的影響上,認為過度化的網絡表達給政府有效輿情應對帶來考驗,飛速發展的網絡社交平臺大大增加了網絡輿情掌控的難度,海量的網絡虛假信息給網絡輿情引導帶來嚴峻挑戰;在探討當前輿情制度建設的發展路徑上,指出在網絡參與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健全輿情表達制度渠道,暢通網絡互動通道,創新網絡監督機制,強化輿情引導制度保障。
當然,該書在概念的界定、理論的梳理、觀點的凝練、結構的完善等方面也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在一些問題的把握上如輿情制度體系結構的科學分類、輿情制度建設與政治民主化不同層面、不同環節的關系研究、輿情制度建設如何有效應對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挑戰、新媒體條件下輿情制度建設的發展方向等方面,尚需進一步拓展與深化。
(本文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