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中文化對接與融合是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高層次追求,歸根結底就是解決“文化育人”問題。本文以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長商職院”)校企合作中文化對接的情況作為個案分析,通過滲透漸進式校企文化對接、雙向嵌入式校企文化對接和互惠促進式校企文化對接等方式,探討湖南職業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中進行文化育人,為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和人才培養的提升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職業院校;校企文化;對接
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校企合作,文化必須先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指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魯昕副部長提出了文化三進:“把工業文化融入職業學校,做到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1]教育部職教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長余祖光認為:“校企合作的關鍵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2]校企合作中文化對接與融合才是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高層次追求,歸根結底就是解決“文化育人”問題。本文以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長商職院”)校企合作中文化對接的情況作為個案分析,探討湖南職業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中進行文化育人,為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和人才培養的提升提供一點借鑒。
一、長商職院文化育人的理念
長商職院的前身是創辦于1960年的長沙市商業學校和創辦于1956年的長沙市商業職業中專。5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將長商職院前身打造成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和享譽三湘的“商界黃埔”,同時也鑄就了長商職院人“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品質。長商職院文化育人的理念是:“一訓”(即校訓 :修德礪能,自強篤行)、“三風”(即“德業雙修 ,知行合一”的校風;“為人師表,立德樹人”的教風;“志存高遠,學至精深”的學風)、“四要五識”(即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素質和經濟意識、勞動意識、時間意識、誠信意識、服務意識的總和)。職業知識、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是我院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的四個要點。
二、長商職院校企文化對接的方式
(一)滲透漸進式校企文化對接方式,滲透漸進式校企文化對接的內涵是指職業院校將合作企業文化中的核心內容漸進式的滲透到校園文化中,通過一定的途徑實現優秀企業文化的價值觀與校園文化價值體系對接和融合,以達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使學生實現由“學校人”向“企業人”轉變,進而適應企業的需要并最終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1.通過開展論壇、大講堂的方式滲透,2014年3月,長商職院舉辦了“天下湘菜大講壇”非盈利公益文化交流活動,邀請了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天錦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亮作專題講座,他用“夢想”、“堅持”、“誠信”、“創新”、“突破”、“感恩”等價值觀概括了自己創業以來的經歷與體會,介紹了一些行業內的創業案例和自己的企業發展情況。通過和企業領導人面對面交流,學生切身感受到了優秀湖湘企業的文化。2012年3月起,長商職院開展了“道德講堂”活動,此活動結合湖湘文化、商貿旅游文化特色和學院文化育人理念,包括“禮儀”為核心的社會公德建設、以“誠信”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建設、以“和睦”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設以及以“友善”為核心的個人品德建設。以團隊活動、專題宣講、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多種渠道為載體,通過對在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師生的道德素養。通過開展論壇和大講壇,邀請湖南企業優秀人才、湖南道德模范來學院和學生交流,通過漸進式柔性滲透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提高學生融入社會,融入企業的各種能力。
2.通過企業大師制的方式滲透,從優秀的商貿旅游類企業聘請大師、高級管理人員來學院擔任客座教授,全程指導學生的思想道德、職業素養和實習實訓等,通過企業大師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把商貿旅游類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校園、課堂。如:長商職院湘菜學院聘請了湘菜大師許菊云(長沙玉樓東酒家的副總經理兼總廚師長)、王墨泉(長沙市又一村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君(湖南省委接待辦九所賓館總經理)等擔任學院客座教授,成立了許菊云傳統湘菜大師工作室、王墨泉創新湘菜大師工作室、張志君名牌湘菜大師工作室。這些大師也是湖南湘菜知名企業的高級管理人,他們全程參與湘菜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并承擔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餐飲管理與服務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通過“師徒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技藝,同時將自己所在優秀湘菜企業的文化滲透給師生。再如,學院經濟貿易系聘請了湖南家潤多商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陳細和擔任客座教授,指導經濟貿易系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教學、實習與就業,讓學生更直接了解企業信息與文化。
(二)雙向嵌入式校企文化對接方式,“雙向嵌入”校企文化對接的內涵:企業與學校雙方全面、深入合作,聯合辦學,建設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的共同育人模式。實現企業文化與高職文化共通共融,達到文化對接共同育人目的。
1.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實現校企文化對接,為了全面對接長沙商貿流通業和現代服務業,體現“三湘”(湘商、湘旅、湘菜)特色,學院與知名商貿旅游類企業合作實施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指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師資、技術、設備等辦學條件方面進行合作,在學校、企業兩個地點進行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校學習的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以及就業崗前培訓的問題,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必然選擇,是學生提升職業能力、實現零距離就業的有效途徑。
2.在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中實現校企文化對接,校企共建實習培訓基地是指校企雙互為對方員工培訓、學生實習就業提供方便,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雙方一般相互授牌,即校方為企方的員工培訓或人才儲備基地,企方為校企的學生實習就業基地。近三年,長沙家潤多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天業民用航空培訓服務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學院實踐教學中,已建成了會計、旅游等9類校內教學實踐基地和湖南紅星會展中心、湖南華天國旅旅游實習基地等104個校外實習基地,各學生均深入集團內對口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頂崗實習覆蓋率為 100%,其中80%以上的企業多批次接收學生頂崗實習,近40%的學生畢業后被頂崗實習單位留用。學院旅游管理系在長期的辦學中成功探索了“八學期制”、“雙證融通、三化結合、四美育人”、“一式三化”、“旺進淡出”的育人模式,建立了以張家界為代表的自然風光旅游實習基地、以韶山為代表的紅色旅游實習基地、以岳麓書院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實習基地等,目前已經與湖南省內知名旅游企業建立了23個校外實習基地,每年接納500多名學生進行實習與就業,同時,學院每年為這些基地的單位培養、培訓員工上千人次。2012年,學院與湖南新康輝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國家中高職旅游類師資培訓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三)互惠促進式校企文化對接方式
1.成立了理事會制湖南湘菜學院,根據湖南旅游、湘菜產業發展需求和拓展空間,學院深入企業、行業進行廣泛調研,與企業進行緊密合作,利用湖南商貿旅游職業教育集團平臺,深化學院同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湘菜企業的合作,成立了理事會制湖南湘菜學院。湘菜學院“政校行企”合作辦學理事會是由省、市政府部門牽頭、相關行業企業、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自愿組成的聯合性、非盈利性社會組織,旨在統籌整合四方職業教育資源,合力培養適應湘菜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引領湖南湘菜產業科學發展。采用“四方合作、公司化管理、雙主體育人”的校企合作雙贏新機制,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形成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政府主導、行業指導、院校實施、企業參與”的政、校、行、企合作的文化育人模式。
2.引企入校,成立股份制實體公司,學院成立了湖南“親和力”國際旅行社商貿旅游職院營業部,下設三個實體,實現校企一體化運作。公司由學院與企業以資金或資產入股形式成立經濟實體,股份按以學院51%、社會企業20%、教師團隊21%、學生及其他社會力量8%的比例分配,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由公司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營運和管理工作,完成公司制訂的各項年度工作目標,協調公司內部各部門間關系,確保經濟效益和培養專業人才目標的實現。湖南“親和力”國際旅行社商貿旅游職院營業部生產經營保本贏利,每年接收20名以上教師進行3個月以上掛職鍛煉和接收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學院經濟貿易系引企入校,成立了長沙盤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學院、企業、教師共同出資,由學校提供生產場所,學生成為企業員工,讓學生在企業環境下工作,兼顧經濟效益和專業人才培養,實現學校與企業共同育人,達到學院與企業“雙贏”。這種互惠促進式校企深度融合實現了學校人與企業人的“無縫對接”,體現了職業院校的特色,值得借鑒。
本文系2013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湖南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聯接與發展研究》(課題編號XJK013CZY017)和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對接研究》(課題編號13C1063)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余祖光.職業教育如何實現文化“三進”[N].中國教育報,2012.
[2]余祖光. 校企合作的關鍵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EB/OL].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2012.
[3]林英,齊守泉.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中的工業文化對接方式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12
[4]王瑤.漸進式滲透立體化融合的中職校企文化對接的實踐與研究-以廣西紡織工業學校為例[J].學術論壇,2011,3.
作者簡介:高連鳳(1980-),女,湖南常德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文化,民俗學(含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