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霞
教學設計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制定出的教學預案。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依賴于良好的教學設計。科學實施教學設計,必須有具體的方法,有效的途徑,完整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筆者認為。做到以下幾點,將有助于提高教學設計的效能。
一、備教學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學指導思想。先進的課程理念,都來自于成功的教學實踐。理念指導實踐,實踐孕育理念。首先,我們應對我們所教學科的課程定位了如指掌,還應對我們所教學科的課程理念了如指掌。語文學科的課程理念是: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②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③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基本教學策略。④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可靠保障。
只有將這些理念爛熟于心,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才能給課堂教學定位,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與時俱進。
二、備教學重點、難點
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因此教學設計要講究分散重點,突破難點。教學重點要分散,既讓學生易于接受,又減輕學負擔;教學難點要生與生分析之間落差的原因,搭建適合學生前進的臺階,抵達教學難點的高峰。
三、備學情
分析學情,摸準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就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而言,班與班之間參差不齊,學生與學生之間參差不齊。在開學這段時間的聽課中發現一些不利現象:有些教師為完成教學設計中既定的內容,在學生已掌握知識要點的情況下,仍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該知識要點,學生真正需要教師講解、加強鞏固的地方因時間而耽誤,或一帶而過,或省略為自學。其實他們目標本身設置的沒有錯,但是,每個班級的學生情況不同,各個年段也不同。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生情、班情,在此基礎上確立教學重、難點,合理劃分課時,使課堂教學密度均衡。
四、備學習方式
修訂后的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增加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相輔相成。這告訴我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應是唯一的課堂學習方式,它應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機結合,互為補充。
一些教育專家指出當前課改中出現的幾種誤區,其中一誤區為學習方式“自主變為自由”,教師在課堂上充當的是:1、學生學習的“召集人”:學生夸夸其談,教師無所事事。2、學生交流的“旁聽者”:學生漫無邊際,教師不置可否。3、學生活動的“捧場者”:學生言行出軌,教師大加贊賞。
教學設計時,我們應考慮教材中哪些知識是可以讓學生自己學習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師講解的,教師應將到什么位置。要預設學生會出現什么問題,教師該采用什么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千萬不能讓學生指責教師在課堂上“不作為”。
五、備作業設計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通過“學得”和“習得”而來的,無論課內課外應“學得”與“習得”并存。眾所周知,作業設計成為教師了解、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在教師手中。教師應怎樣用好這把尺子,是我們教學設計要考慮的。我個人認為,我們應思考兩個問題:
1.作業的量。不論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都應嚴格控制學生作業的數量,保證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完成作業。可以因人而異,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設立必做題和選做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2.作業的質。這是教師教學設計考慮的重點。作業的設計應既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也是對課堂學習的反饋。作業題型的設計既相對固定,也應有所變化。相對固定是針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盡快地認識、熟悉、讀懂題目,是保證作業質量的基礎。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知識水平的補充,作業題型應有變化,以幫助學生學會審題,正確答題。作業內容的設計即考慮基礎性,也應兼顧發散性。
總之,“教學設計”永遠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提高過程。我們期待著課改實驗這個大熔爐,能有效地推進教學設計改革的力度與進程,并通過它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用創造性的工作“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