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東
摘 要: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能。束縛手腳,就壓抑靈性,在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學習;我主張松松綁;快樂進行。
一、聽,松松綁,全心投入
小孩子大多不愛學習,但愛聽故事。因為沒有任務,所以全身心投入,憑借傾聽,跟隨想象走進故事情節,體驗喜怒哀樂的同時,積累語言,啟迪心智,甚至文學的啟蒙就是從聽故事開始。所以學前教育,許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講故事。同樣,語文教學,也可以創設機會,讓孩子輕松傾聽,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1.初讀感知時,全身心放松,捕捉第一感覺。閱讀課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時,常常需要學生帶著任務聽錄音朗讀,或聽老師范讀,想想課文主要寫什么?想想文章按什么順序寫?,這樣的傾聽過程,學生往往只關注任務而弱化了傾聽朗讀帶來的熏陶,感染。其實,中心比較凸顯的,學生通過第一感覺就能捕捉得到的文章,初讀感知時,可以不必事先布置任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認真傾聽,全身心進行心靈之旅后從中心入手,捕捉第一感覺。然后圍繞中心展開就學。如朱自清的《匆匆》,字里行間表現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哀婉,嘆息。當學生傾聽老師深情朗讀后,讓學生捕捉第一感覺,問:面對時光流逝,作者感到怎樣?(哀婉,嘆息,難過,無奈……)緊接著讓學生讀課文,看看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哀婉,難過……感覺深刻的句子在旁邊寫上批注。又如《小珊迪》,當學生傾聽老師朗讀后,讓學生捕捉第一感覺,問:聽完這一課的朗讀,你想說什么?(小珊迪太可憐了。)全文就可以圍繞可憐展開教學。中心凸顯,容易把握的文章很多,如《趕海》的中心,一個字:“趣”;《《貓》的中心一個詞“古怪”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整體感知,當然文章篇幅應該長短適度,過長的文章用于朗讀傾聽,會引起聽覺疲勞,也影響課堂時間的把握。
2.回歸整體時,全身心放松,美美傾聽。這一點特別適合寫景類的文章。學文后,放點輕音樂,閉上眼睛,不做思考,沒有任務,只是在原有感悟體驗的基礎上,美美傾聽,享受語言,梳理情感,加深體驗。
“美美傾聽”還可以遷移到課外。如晨讀時,坐好,什么都不必想,什么都不必做,全身心放松,舒舒服服地傾聽,傾聽老師朗讀一段美文,或景美,或情美,或富有哲理耐人尋味,聽多了,自然受用。
二、說,松松綁,活躍思維
一位老師教學《螳螂捕蟬》一課,要求給吳王和少年的對話部分添加語氣詞,要求一提出來,不容思考,就按自己的預設好的詞語及引導的方法指名逐句添加。由于學生處于無準備狀態,學生學得被動,所以課堂氣氛沉悶,拖沓。如果換一種學習方式,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小組合作,說說加什么詞,為什么這樣加,然后匯報交流,并用朗讀表達自己的理解。這樣學習過程多元解讀,交叉補充,資源共享,由于集集體智慧于力量,匯報時胸有成竹,課堂氣氛活躍,省時高效。
這是對交流方式的松綁,其實交流心理也需要松綁。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不批評,多鼓勵,常肯定,不以標準答案來衡量,心理輕松了,思維才可能活躍。原國家總督學柳斌說:一次聽課,老師問:課文表現老麻雀什么精神?學生都答:偉大的母愛。這是標準答案,僅一男生喊:“文中沒說是母麻雀,為啥不是父愛?”老師笑道:“說得對!我們應該把答案改為:偉大的親子之愛”。給孩子心靈的自由,思考沒有束縛,才可能大膽質疑,積極探究。而質疑,探究正是創造力的重要特質。
三、讀,松松綁,潛心會文
1.給足時間,不要急,不要催,不要干擾,讓學生潛心會文,圈點批注。
2.不拘形式,可以大聲讀,也可以小聲讀,也可以默讀,可以捧起書讀,也可以放下書讀,按照個人的喜好,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只要有利于思維就行。當然這種方式適合于初讀感知或回顧課文內容時進行,語文課標對朗讀,默讀都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該朗讀或該默讀時還是要訓練有數的。
四、背,松松綁,消除緊張
背誦課文常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之一。在落實課文背誦環節,因個性差異,課堂上總有學生因緊張而不敢大膽展示。此時我們應該為孩子松松綁,消除緊張心理,調動展示的積極性。如指名上臺背誦課文,允許孩子帶著書本上來,哪個地方卡住了,可以看一看書本,再接著背。由于幫助消除因緊張可能背不出來的心理負擔,舉手的同學多了,孩子大膽了,背書就順暢起來。久而久之,良好的心理狀態也得到培養。集體背誦也需要松綁。有的老師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在指名背誦后,他說:現在我們一起背誦,會的同學閉上眼睛,不會的同學可以睜開眼睛。還有的老師說:我們一起試一試,好嗎?會的同學大聲點,不會的同學小聲點。這兩位老師的做法充滿人文的關懷。他不僅幫助消除緊張心理,還避免了因不會而自卑,怕暴露不會而裝腔作勢,濫竽充數。
五、寫,松松綁,愉悅心情
1.課內作業,凸顯個性。(1)尊重個性差異布置幾道作業供程度不同學生選擇。(2)讓學生參與設計作業,讓學習成為自主的,有創意的活動。(3)追求彈性。如常讓學生寫一寫:學了本課你有哪些收獲?可以從積累字詞,表達方法方面談,也可以從感悟體驗方面談,可以多寫,也可以少寫,可以一行也可以幾行,目的是給學生彈性的空間,自由梳理,回顧,小結學習收獲。
2.課外作業,追求靈活。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沒有幾個孩子喜歡做家庭作業。素質教育也反對家庭作業給孩子造成課業負擔。所以課外作業也應該最大限度地讓孩子保持學習的樂趣。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田字格里的生字不僅要求會認,還要求會寫。會寫的生字僅僅靠在課堂上識記是不夠的,他需要課后強化記憶。為了盡可能多地給學生自由的空間,營造自由帶來的愉悅感,我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辦法記住生字。如可以自由抄寫生字詞,喜歡抄幾遍就幾遍,注意寫字姿勢,把字寫美;可以用生字組詞,多多益善;可以用拆偏旁部首的方法把生字拆成幾部分相加,如“辱”=辰+寸;可以用造句法,用生字詞說句話。一課生字可以多法并用,一個生字也可以多法并用,只要記住就行。
教學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時也追求張弛有度,松緊有致。在夠“緊”的基礎上,也應該最大限度地放“松”。本著為學生松松綁的意識走進教學,走近學生,放開學生的手腳,放飛心靈,解放思想,給予自主的空間,尋找自主的感覺,相信學生能演義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