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律信仰”命題成為我國法學界不斷討論的熱門話題,無論爭議的浪潮多么巨大,“法律信仰”依然以其獨有的價值和意義屹立于法律之林。法律信仰是法律信任、法律認同的高級發展階段,是公眾對當下法律的一種內心確信,并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嚴格遵守。
關鍵詞:法律信仰;法律信任;法律認同;良法
一、法律信仰的必要性
“法律信仰”命題來源于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教授的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1]法律信仰對于當前我國的國情和法治社會發展的需要來說都是必須的,甚至是必然的。人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高級動物,無論哪個發展階段,人們總是認同和尊重能夠維護自己權益的統治及其權威,在當下的社會轉型時期,只有法律手段才能夠合理合法地解決人們之間的矛盾并且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這些由立法機關制定出來的法律只有被社會公眾所認可、接受、信任、尊重和服從時才能夠避免出現伯爾曼教授所說的“形同虛設”的情況,而這卻是要建立在公眾對當下法律的高度認可和崇敬,從心底去信仰法律之上。
二、法律信仰:概念、對象、主體
《辭海》對信仰是這樣解釋的: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對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2]從這個來看,信仰是一個極度抽象的概念,是主體的一種心理狀態,但是信仰與信任、認同不同,筆者認為,信仰是建立在主體對事物的認同和信任的基礎之上,是一種升華,是信任和認同的高級發展階段。相對的,法律信仰也是法律認同、法律信任的高級發展階段。“法律之為主體的信仰對象,必須要能反映主體的情感寄托和內心需求”[3]公眾信仰的往往是對自己有益的承載自己美好愿望的對象,筆者認為這里所認為的美好便是一種公平正義的理念,法律分良法和惡法,只有良法才能夠擔負起公眾這種美好愿望的寄托。學術界對于法律信仰主體的爭議焦點是普通民眾是否可以成為法律信仰的主體,筆者認為普通民眾可以以自己的內心確信去認同去信任法律,在印證了符合自己的利益能夠保護自己權益之后完全地信服法律,并將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也就上升為一種法律信仰,這是一種內心的變化過程,即使普通民眾不會很專業地說出來“法律信仰”這個專業術語,但是不能否認他們不能信仰法律。
三、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薩維尼說過:“ 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它植根于一個民族的歷史中,淵源于該民族的普遍的信念、習慣和民族的共同意識,法律由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所決定,而絕不是立法者可以隨意制定的東西。”[4]從傳統文化角度來看,在我國古代,法起源于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較為發達,國家是在氏族戰爭中產生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律主要是用來作為統治階級鎮壓民眾的工具,人們只知道畏懼法律,知道服從法律,公眾提起法律還是會跟強制性規范聯系在一起,這就造成了公眾在采用法律途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時候變得很被動而不是主動地信任法律。另外,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無訟”法律價值觀也深深地影響著法律信仰的發展空間。
回歸到現代來看,立法機關忽視了公眾接受法律的心理,面對鋪天蓋地的法律,公眾無從知曉無從了解,只是熟悉對自己的利益有所幫助的法律,面對這么多的法律,公眾心理上不但沒有產生信服和認可的心理,反倒是厭惡和排斥,這樣就造成了立法與知法、守法的斷層,沖擊著法律信仰的形成。另外,司法難以實現社會正義導致公眾對司法崇高信念的失落,在我國,由于法院財政經費有賴于行政部門的拔給、人事上受制于同級黨委或上一級黨委、一些重大或爭議案件的最終決定權接受同級黨委政法委的“協調”,[5]這些因素加大了司法實現公平正義的難度,法官職業道德素質的降低以及法律專業知識的不足,也是導致司法信用降低的原因。
四、法律信仰的培養
首先,要制定頒布良法,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經濟類立法還是比較全面的,比較詳細,但是比較之下牽涉到意識形態的、政治以及公務員編制、管理類立法就比較缺希,我們現在要在立法工作中考慮全面,在各個方面的立法上注意比例協調。我們現代化建設強調法治,應該更加重視法律的正義、公平問題,還要及時對一些脫離現在社會經濟狀況的法律條文進行修改。
其次,加大普法宣傳活動,培養領導人員與社會公眾的法治思維。法律被一般民眾所知曉是法律發揮效用的前提,法律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導功能,民眾只有掌握了法律才能按照法律來活動。[6]民眾知曉法律的途徑除了自己主動積極去了解的以外,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普法宣傳活動,向民眾主動傳播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法律原理,以及新的權利義務觀念。領導人員在具備和運用法治思維方面起著帶頭和示范的作用,具體的說領導人員在行使國家的公權力時,必須要遵守和符合以下要求:目的合法、權限合法、內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
最后,堅持司法獨立,完善司法體制改革。只有使司法機關從組織機構、人事任免以及財政等方面獲得獨立性,才能使司法獨立從宏觀原則變為具體的實施行為。[7]另外,完善司法體制改革刻不容緩,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完善:1、完善司法監督。一方面要完善司法的內部監督,法院要規范審判程序,完善公開審判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司法的外部監督,建立健全公開制度,使人民群眾能夠充分地監督司法活動,為司法活動的公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注釋:
①[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導言第18頁。
②《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頁。
③謝暉: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義探析,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1996年第3期。
④薩維尼:《論眾法與法理學的當代使命》,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頁。
⑤范進學:論法律信仰危機與中國法治化,法學論壇,1997年第2期。
⑥田宏偉:法律文化與法律信仰之辨,求索,2011年第6期。
⑦常桂祥:法律信仰:法治國家之靈魂,齊魯學刊,2005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德]薩維尼:《論眾法與法理學的當代使命》[M],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5]鐘明霞,范進學:試論法律信仰的若干問題[J],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
[6]謝暉: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義探析[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1996年第3期
[7]謝暉:法律信仰:歷史、對象及主觀條件[J],學習與探索,1996年第2期
[8]田宏偉:法律文化與法律信仰之辨,求索[J],2011年第6期
[9]范進學:論法律信仰危機與中國法治化[J],法學論壇,1997年第2期
[10]常桂祥:法律信仰:法治國家之靈魂[J],齊魯學刊,2005年第2期
作者簡介:穆亞茹(1990—),女,漢族,河南鄭州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12級法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