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陪審制度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審判制度,在各國的司法制度發展乃至政治制度發展歷程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陪審制度的一種,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重要的司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原因的制約,該制度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與不足。因此,對人民陪審員制度進行跟蹤研究,根據司法實踐情況作出分析與判斷,進而對其作出科學的評價和展望,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陪審制;司法實踐;歷史沿革
一、我國陪審制度的沿革
我國陪審制度的最初設想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由南京臨時政府在《中央裁判所官職令草案》中提出的,但是沒有得到實施。緊接著武漢國民政府于1927年在司法制度中提出了建立參審制和陪審制的方案,并制定了《參審陪審條例》,但是也沒有得到實行。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雖然也有陪審制度的方案,但是在當時只是所謂的“空頭支票”,根本不可能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兌現。不過從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邊區”、“解放區”,當時的工農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民主政府都實行了人民陪審制度。人民陪審員主要有群眾團體選舉產生,也可以由機關和部隊推選或者由法院臨時聘請。人民陪審員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與法官享有相同的權力。這就是我國現代陪審制度的雛形。①
在建國以后,我國繼續實行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從195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到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都對陪審制度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雖然在文革期間難免受到迫害,但是在隨后也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再次對陪審制度的合法性予以肯定。當然了,即使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基本上都是按照前蘇聯陪審制度的模式建立起來的,但是其根源還是受到了大陸法系國家陪審制度的影響。
二、我國陪審制度的現狀
總的來說,目前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應有的作用及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陪審員們抱怨他們在實踐中得不到重視,白白浪費時間,影響自己的工作外,陪審補助經常不能按時發放,他們的角色好像就是一種象征性的存在,有名無實。另一方面,法官們也說陪審員不僅不好請,而且普遍存在著素質不高,不負責任,發揮不了多大作用。除此之外,人民大眾對陪審制度的了解甚少,在審判中也沒有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審的意識。法官和陪審員們的態度不積極,民眾的不了解,這難免會使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只是流于形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觀念上存在的問題
對于這樣一個經歷了數千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國家而言,由于沒有產生陪審制度的環境和土壤,所以在普通民眾的意識中對陪審制度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再加上我國最初的陪審制度是完全照搬前蘇聯的模式,與我國的具體國情沒有得到很好的融合,使其應該被民眾所了解和認知的方面都沒有得到徹底實行。即使是在當前,也有很大一部分民眾對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知之甚少。
(二)立法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人民陪審制度的適用范圍,在現行法律中對其規定僅適用于一部分一審案件的審理。但是究竟哪些案件的審理需要有陪審員的參與,并沒有明確規定。雖然說這種規定是基于我國陪審員難請的實際情況,但是這也容易使人民陪審員制度名存實亡。在實踐中出現的將人民陪審員被擱置、虛無化的現象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是人民陪審員的資格條件問題,我國目前的法律對其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比如除了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以外,只要年滿23周歲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我國公民就可以擔任人民陪審員。這就會容易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操作的隨意性。正是由于這種弊端的存在,以及“司法精英化”固有思想的排斥,使得陪審員制度的運行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再次是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問題,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人民陪審員應該由基層人民代表大會在廣泛征求人民意見的基礎上選舉產生。但是在目前實踐中,人民陪審員的選舉并沒有得到重視。其選舉完全是在法院的控制下完成的,這就會出現在司法實踐中,當某個個案需要陪審員的時候,法官就會挑選那些與自己關系好或比較熟悉的人。這顯然會進一步削弱人民陪審員對法官的制約作用,而且會造成陪審員之間工作任務的不平衡。還有人民陪審員的任期問題,法律規定為任期5年,至于是否可以連選連任沒有明確說,這就難免出現“陪審專業戶”的現象。②我認為,陪審員的任期太長不利于調動和保持其參加審判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發揮人民陪審員應有的價值。而且這種做法違背了陪審制度設立的初衷,會逐漸失去人民陪審的意義。最后是人民陪審員的職權問題和補助問題。我國的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期間,與法官享有同等的權利,并不是西方國家規定的分工負責制。然而,在司法實踐中,法律并沒有明確陪審員在審判中究竟應該具有哪些職權和責任。而且審判過程中,法官只是象征性的向陪審員們宣讀一些程序性的文字資料,至于評議時,陪審員們一般都會與法官的意見保持一致?,F如今出現的“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現象就是根源于此。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國的陪審員在實踐中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至于陪審員的補助問題,雖然法律規定要么由原單位照付工資,要么由法院給予適當的補助。但是由于一些法院的經費確有困難,使得陪審員的補助很難及時得到發放。這就會再一步的削弱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積極性。
三、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評價和展望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所以既不能拋棄陪審制度,也不能完全照搬外國的陪審制度。陪審制度在司法系統的審判活動中,充當的是輸入普通大眾對司法的需求和理解的角色。在司法領域,在法官審判案件的活動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對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求都知曉,因而難免會對一些利益需求有所遺漏。理想的陪審員,就是在協助法官審判的過程中,更近地了解具體的內部操作,同時也能更好地表達民眾的心聲及切身利益,在法官和普通人中間架起一座有利于審判公正的橋梁。
展望中國陪審制度的未來,最關鍵的還是在于政治制度的革新,必須逐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中國決策的過度精英化,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培養民眾的參與熱情,提高決策與互動的契合度,盡管這會觸動到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但這確是每個民主化社會的必由之路。
注釋:
①何家弘:《中國陪審制度的改革方向》,載《法學家》,2006年第1期。
②于同良:《論司法民主化與人民陪審員制度變革》,載《法制與社會》,2008年4月。
③劉錫秋:《陪審制度的歷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參考文獻:
[1]劉治斌:《人民陪審員制度不能承受之重》,載《中國社會導刊》,2005年7月30日
[2]何家弘:《中國陪審制度的改革方向》,載《法學家》,2006年第1期
[3]于同良:《論司法民主化與人民陪審員制度變革》,載《法制與社會》,2008年4月
作者簡介:王茜(1990—),女,漢,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西北政法大學 ,學歷:研究生 研究方向:司法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