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越來越開放,再加上各種影視及外來觀念的影響,婚外情、婚前同居的現象愈發普遍。這種對社會及婚姻家庭極其不負責的態度使得非婚生子女的比例大大增加。當代中國仍處于家庭本位,孩子在家庭中常常處于被漠視的的地位。婚姻家庭關系中的子女尚且如此,而特殊法律地位的非婚生子女的權利更是得不到保護。
關鍵詞:非婚生子女;法律保護;法律地位
一、對非婚生子女進行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非婚生子女是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他們由于出身的原因在社會上受到諸多侵害。這個群體的數量在日益增加,對非婚生子女的權益保護問題也顯得日益重要起來。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法律給予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平等的權利,并在《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中予以規定。雖然我國法律對非婚生子女有一系列的保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非婚生子女卻經常受到歧視,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二、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認可
所謂非婚生子女,從廣義上講,是指父母非婚姻關系所養育的子女,包括婚前、婚外性行為所生子女和養子女,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以及未經丈夫同意、事后丈夫又不予認可的人工授精所生的子女。
(一)養子女。《婚姻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該條的規定,是對合法成立的收養關系、因此而成立的養父母子女關系。養子女的法律地位與親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相同,只有在養子女經合法手續解除關系后,這種地位才會喪失,除此,任何個人、組織、法人都不得解除這種關系或剝奪其地位。
(二)繼子女。《婚姻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繼父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對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該條的規定明確了繼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有撫養教育關系的繼子女與養子女的法律地位相同,即繼子女取得了與親生子女同樣的法律地位。
(三)人工授精所生子女。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及一些食品添加劑的過度使用,越來越多的不孕癥催生了新的科學技術——人工受精。由于我國沒有明確的立法,只有最高院的幾個批復,在司法實踐中起指導性作用。人工受精子女的法律地位還是很難確定,目前也是我國非婚生子女中保護的最缺乏法律保護的群體。
(四)婚外或婚前所生子女。在非婚生子女的幾種類型中,婚外和婚前子女是最普遍也是最需要保護的群體。關于這方面的保護,我國婚姻法很早就確定了婚外和婚前子女的法律地位。1950年我國《婚姻法》規定:“非婚生子女享受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三、法律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
(一)《憲法》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在我國,非婚生子女的死亡率是比較高的,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非婚生子女的死亡都是由于人為的,迫于社會觀念倫理道德以及家庭修養的壓力,非婚生子女的父母或者其他人非法地剝奪了他們的生命權,棄嬰、溺嬰的現象屢屢發生。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做了明確規定,非婚生子女有生存權、人身權和人格權,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體現。
(二)《婚姻法》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婚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非婚生子女是其生父母的親生子女。有關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撫養教育,贍養扶助和遺產繼承等,同樣也應該適用于非婚生子女。
(三)《繼承法》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繼承法》第10條規定“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繼承權,是自然人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遺囑的指定享有的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資格,是繼承開始前繼承人的法律地位,實際上是繼承人所具有的繼承遺產的權利能力。它是法律基于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一定身份關系而賦予的,與一定的身份關系相聯系,只有特定的親屬之間才享有繼承遺產的權利。父母子女之間相互享有繼承權正是基于血緣關系產生的。
四、完善對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護的建議
(一)消除“非婚生子女”的稱謂。雖然我國現行婚姻法中已明確規定了非婚生子女享有和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但是仍然以“婚生”和“非婚生”來劃分,說明我國的立法觀念還是有所落后和不足的。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摒棄了“非婚生子女”這一稱謂,而改成了“親生子女”,這并非僅僅是稱謂的改變,更是從根本上承認了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地位。我們的社會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對非婚生子女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的關注與保護才能更有成效。
(二)建立我國的非婚生子女認領制度。《婚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上述規定與1980年婚姻法的主要區別在于增加了“不直接撫養”及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母”也有負擔非婚生子女生活費、教育費的義務。其含義是:(1)對非婚生子女,任何人不得加以歧視和危害;(2)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和生母均負有扶養教育非婚生子女的義務;(3)非婚生子女有扶養和扶助生父母的義務;(4)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之間又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非婚生子女繼承生父母遺產的應繼分與婚生子女相同。在現行婚姻法下,關于非婚生子女地位婚生化的做法是:基于分娩的事實,非婚生子女與生母之間的關系一般無需加以特別證明,非婚生子女按生母的婚生子女對待。非婚生子女與生父之間的關系,一般可由生父表示認領,非婚生子女或其生母有要求給付撫養費的權利。成年的非婚生子女,也同樣有扶養和扶助生父母的義務。由于我國尚無認領制度,法律規定過于原則,在具體執行上難免發生一系列問題。因此,依據我國國情及社會實際需要,建立非婚生子女認領制度十分必要。
五、結束語
任何人來到世間都是平等的,非婚生子女也不例外,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等的權利。憲法規定人人平等,我國應該建立完善關于非婚生子女的規定,建立認領制度。同時盡量消除對非婚生子女的歧視,簡化非婚生子女的準正手續和改變非婚生子女的這一歧視性的稱呼,以真正的實現非婚生子女的法律思維與婚生子女法律地位同等。
參考文獻:
[1]楊大文:《親屬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魏振瀛:《民法》(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史尚寬:《親屬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
[5]梁慧星:《民商法論從》,法律出版社,1997年
作者簡介:陸曉昱(1989—),漢族,女,陜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12級法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益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