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陽
摘 要: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工業發展逐漸進入了一個以更新再開發為主的階段,過去的傳統工業正在慢慢衰退,一些傳統的工廠面臨停產倒閉或遷至郊區的問題,這樣就產生了許多工業廢棄地,亟待修復和改建。于是工業廢棄地的重建就融入了景觀設計的領域當中,對景觀設計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觀設計師需要運用科學和藝術的綜合手段,來達到工業廢棄地環境更新、生態恢復、文化重建和經濟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景觀;生態修復;規劃;北杜伊斯堡公園
一、場地歷史變遷
20世紀90年代,德國的工業基地魯爾區,進行了一項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國際建筑展埃舍姆公園”,這項環境與生態的整治工程,解決了這一地區的諸多方面的問題,賦予了舊的工業基地以新的生機。而北杜伊斯堡公園正是其中最吸引人的公園之一,由彼得·拉茨主持設計。
二、現狀特征
1.存在的問題
1.1生態污染問題
土壤方面,破碎化嚴重,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等工業元素;水文方面,埃舍姆河流經整個工業區,成了一條公共排污渠,吸納各廠排出的污水;生物方面,大量污染物的產生使該區域動植物稀少,生物多樣性匱乏。
1.2經濟問題
原先的廠房及設備已頗具規模,如果要拆除重建,成本將會非常昂貴;污染的治理也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建成后公園的管理費用也會較龐大。
2有利的條件
2.1.區位條件優越
北杜伊斯堡公園瀕臨埃舍姆河谷,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公園地處埃舍姆公園打造的所有文化娛樂通道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2.2.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和印記
該地區工業歷史文化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印記,有利于形成場地特定的文化內涵,營造獨特的工業文化氛圍。
2.3.工廠遺留物的價值
工廠遺留下來的大型建筑、礦渣堆、鐵路、橋梁、沉淀池、水渠和大型機械等,如果適當的加以利用和改造,有利于形成獨一無二的景觀。
2.4.現狀的可利用條件
攀巖俱樂部開始在鐵礦貯料倉的厚重墻壁上練習攀巖,潛水俱樂部也開始在煤氣罐里練習潛水,這些都是現狀合理利用的實例,可以利用現有條件進行場地功能的延伸。
三、設計概念
北杜伊斯堡公園最突出的特色是運用“少就是多”的生態原則來強調工業文化的價值。彼得·拉茨采用了結構分析和實用主義的手法,盡可能多的保留該地區原有景觀結構和工業化特質,對其進行重新定義、定位及詮釋,在無意間最大限度的改善這一地區的生態和人文景觀質量。這些體現在對廢棄工業場地及設施的保護及利用的對策上。
四、整體布局
整個公園各部分結合緊密,各區域均與水系有一定的聯系。公園節點以點的形式散步在全園,而道路系統又以線的形式將點串聯起來,并形成面狀的層次,最終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
彼得·拉茨依照他的設計理念,運用景觀分層的手法把原本范圍廣闊、尺度巨大、景觀破碎和布局混亂的場地中破碎的工業景觀和及自然元素進行有機整合,通過這些場地中原有的元素在視覺上或功能上的連續與呼應,北杜伊斯堡公園呈現出四個景觀層次:
4.1鐵路公園
這是北杜伊斯堡公園最有特色的一個景觀層次,主要由原工廠的生產系統中的冶煉高爐和高架鐵路步行系統組成,也是園區標高最高的層次。
4.2公共使用區
包括金屬廣場、考鉑活動場地、熔渣公園、料倉花園和開放綠地等公共開放空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個不同性格特點的空間。
4.3水景生態系統
水景系統是公園標高最低的層次,由凈化水渠和原來的冷卻池和沉淀池等水體構成。
4.4公園道路系統
包括公園的步行道和自行車路,穿插于整個公園,聯接這各個節點,根據地形的高差自然的變化,將原來零散分布的城市街道也連接成一個整體。
五、修復技術及工法
5.1科學的規劃設計
遵循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本著經濟性、可持續性和歷史文化保護的原則。
5.2公園中的水的循環利用
原來通過鋼鐵廠中部的埃舍姆河流充滿了工業廢水,造成嚴重污染。公園建成后,公園中的水渠、冷卻池和沉淀池等聯系成為一個水景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是生態與景觀的完美結合。彼得拉茨提出將污水和凈水系統分離,通過在河道下鋪設污水管道,排出污水。利用雨水回收技術,收集溢流,將所收集的雨水流入冷卻池和和沉淀池過濾后,再流入水渠濕地進一步凈化。
老的河床由原來的硬質駁岸改為“可滲透性”的人工生態駁岸,并種植適應性強的水生植物,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促進了埃舍姆河的水文、生物的生態過程。
5.3風能利用
設置在水渠岸邊的風塔,可以利用風力將經過凈化的水從底部提升到高架步行道標高的層次,作為旱季灌溉植被用水;在其他季節,經過提升的水回灌到水渠中。
5.4植被保護
彼得拉茨認為,在廢棄地受污染的土壤上頑強地進行生態演替的野生植被是生態學家難得的試驗對象,應該加以保護。這些野生植被在廠區與周圍環境的邊緣地帶,有大面積的原生生境,成為多種植物生長和鳥類棲息的場所。
5.5工業廢棄物的利用
利用工業生產形成的沉積在廠區內的廢渣鋪筑道路、廣場以及新的凈水河渠的河床。
參考文獻:
[1]張祖剛.世界園林發展概論-走向自然的世界園林史圖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