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云
摘 要:從甲骨文到竹簡行書,從毛筆書法到硬筆書法,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都是由漢字書寫而出。如果說如今的這個時代漢字書寫已經逐漸地喪失了其功能,那么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所擁有的社會文化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文中主要就漢字書寫的社會文化價值進行探討。
關鍵詞:漢字;漢字書寫;價值
不管科技如何發展、信息傳輸如何方便快捷,都不能夠替代漢字書寫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歷史地位。身處在信息時代,不能夠被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迷惑了雙眼,反而應該要更加重視對漢字書寫的保護,讓漢字文化能夠不斷地傳承下去。
一、漢字書寫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漢字充分地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其中蘊含有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其本身就擁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精神與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它能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漢字書寫是人們學習掌握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漢字書寫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人們掌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紐帶。記錄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正是漢字,從夏商時期的甲骨文到魏晉南北朝以后的草書、行書與楷書,歷朝歷代的人們都是通過漢字來記錄歷史,可以說實用和審美共存。特別是自隋唐以后,科舉考試取士之時漢字書寫就成為了人才選用時一個相當重要的標準,這一做法有效地推動了漢字書寫的發展與繁榮。漢字書寫的歷史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史。因此,漢字書寫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去體悟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將更加有利于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激發出人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漢字書寫習慣。同時漢字文化本身也是為開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好教材。
二、漢字書寫對母體文化的認知價值
漢字的字形是漢字的大小與形體,是漢字的外貌形態,是人能否從其中感受到美的最為基本的條件。漢字字形大小雖然受漢字筆畫多少以及結構特征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但是卻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人的性格的影響。在漢字的八個基本筆畫之中,直畫在漢字中出現的較多,因此其所組成的字形也多是用立體的方型結構作為骨架。漢字本身就源于象形,對于物態形象的描繪也決定了其方塊形態的特征。對漢字字形與文字造型特征進行了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寫字的形體如何才有著更好的可視性。
漢字形體本身就具有相當深刻的文化意義,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上:(1)圖畫意義,漢字起源于圖畫文字(象形)這是一個沒有爭議的事實,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成分是相當多的,而指事、會意、形聲字則都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不管是義符還是聲符都能夠從象形文字中找到;(2)意音相互融合,孔穎達與清代學者陳澧都有過類似的論述;(3)漢字是單音節,每一個漢字都有對應的音,運用相當靈活,為文學語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并且孕育出了漢民族中所特有的文學載體——律詩、對聯;(4)漢字在使用上較拼音更加簡約,更加容易組合成復音詞,不僅僅是容易辨識,還有著相當強的會意性;(5)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就是中華民族社會制度、科學文化水平等諸多方面的一種寫照。從這里來看漢字書寫本身并不是簡單的符號書寫過程,同時也是對漢字文化的一種認知過程,是一個文化學習的過程。
三、漢字書寫對個人修養的影響
人們經常講“字如其人”,從一個人的字中能看出這個人的性格、意志以及修養。在通常情況下,一人如果做事認真,那么所寫出的字最起碼也是筆畫工穩,而一個人如果性格急躁、做事馬虎草率, 那么所寫出的字也往往潦草馬虎。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在古時候,古人對于寫字的態度相當講究,柳公權在回答唐穆宗時,回答的是“心正則筆正,筆正則書正”。清代文藝評論家劉熙載也認為“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些都是古人對于寫字與人的性格、心態之間的關系的認識。此外,古人還將書品與人品相提并論,例如蘇東坡就說過“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古人認為在書寫的的過程中,品德高的人其一點一畫能夠自然的流露出清剛雅正。
同時,漢字書寫可以幫助人修身養性,提高人的品德情操。如今電腦輸入雖然對手寫漢字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但是漢字書寫的價值仍在。在古時候,士子素質修養是通過琴棋書畫來體現的,而今天漢字書寫仍然是我們修身養性的一種重要途徑。漢字書寫能夠給人以端莊雄偉、飄逸秀麗、工整精細、縱橫奇崛等各種審美感受。不同的審美風格,通過美學的移情作用,可以讓人對生活中包含人性的美得以感受與聯想。漢字書寫的行筆緩急的節奏、點畫的呼應、結構的平衡、章法的疏密得當等等,所體現的并不僅僅是漢字書寫的要素,同時也能在某一種程度上體現出為人處世的要素。并且漢字書寫并不一朝一夕就能夠看到效果,而是需要相當扎實的功夫,要從基本筆畫以及傳統學習入手,先專注于臨寫一家一體,然后再博采眾家之長,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并且漢字書寫的學習講究平心靜氣、循序漸進,這些都有助于個人修養的提高。
總之,如今雖然漢字書寫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漢字書寫所具備的社會文化價值卻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因此我們需要將漢字文化普及下去,讓后世能夠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 劉根貨.漢字書寫危機與漢字書寫文化傳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1).
[2] 竇世強,李明,馬松翠.漢字書寫的文化傳承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