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對律師的需求的不斷增長,律師職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 律師行業的發展與一些律師個人道德修養的培養表現出極不協調的現象,尤其是律師與輿論媒體之間關系的不當處理,已經嚴重危及律師行業的正常發展, 本文將從典型案件為切入點,對我國律師職業倫理困境現狀及原因進行描述、剖析,再對如何構建律師職業道德進行探討。
關鍵詞:律師;媒體;職業倫理;建設
一、中國律師職業倫理現狀的分析
自律師職業發展以來,普遍情況是,律師對自己代理的案件如果有法律意見,都應該通過相應的法律文書或在法庭上表達,對其他案件特別是在審理中的案件不會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近幾年,圍繞某些熱點案件,一些律師往往通過自己的博客或者透漏給媒體及時發表意見或評論,還有很多律師為了勝訴或對抗對手,會借助輿論媒體的力量來造勢,企圖影響案件的判決。
例如著名的李某某案件,在該案件還沒進入法庭辯論階段的時候,李某某律師王冉的辯護詞就已經全文被掛在了網上,涉及到該案受害人楊某的工作單位等個人隱私。案發后,雙方律師利用網絡和媒體展開博弈,不時爆料所謂的“內幕”、“真相”,試圖借助輿論的力量影響司法進程和法院判決。在此過程中,盡管有權威專家一再提醒各方理性、慎重發布案件相關信息,遺憾的是,涉嫌泄露當事人隱私、不當披露案件信息、不當發表貶損同行的言論等情形還是一再出現,某些言論更明顯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甚至有悖法理,引起公眾的強烈反感和不滿。
其實不僅僅是李某某案,從“李莊案”到“北海案”,媒體和律師都走得太近,其不當言論,不僅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的利益,最重要的是,會使得陪審員和法官難以保持公正,難以將其判斷建立在法庭所展示的證據之上。如此一來,影響了案件的公正審理,極大的損害了律師行業的公信力,還導致公眾對司法產生一種抵制情緒,這樣對司法公正也是一種打擊。
二、中國律師職業道德問題存在的原因
在這樣一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李某某案中,律師沒有把握好與媒體之間的言論界限,反映出了當前我國律師職業道德的缺失,具體分析其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的原因,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我國律師職業道德的相關法律規定已不能滿足當前各種關系處理的需要。
自從1990年10月,司法部首次頒發了《律師十要十不準》,對律師的職業道德作了原則性規定之后,我國又對律師職業道德規范進行了多次修改。1993年、1996年、2002年、2004年都相繼對律師職業道德進行了具體規定,有些具體規定卻在后來被刪掉。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再次修訂了《律師法》,根據其規定,律師的基本職業道德包括:信仰法律、人格獨立、程序公正、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最后我國于2012年對《律師法》進行了修訂,并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當中提到了律師對當事人應有的保密義務。但從我國目前有的律師職業道德方面的規定來看,主要集中在《律師法》和《律師職業道德和執行紀律規范》等法規中,多為原則性規定,這些道德規范抽象和概括,
既沒有關于媒體該如何報道案件的規定,也沒有規范律師該怎樣與媒體交往,又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獎懲不明,形式上的不足和配套措施的缺乏導致了實際執行效果差的問題,從這幾年的實際執行情況來看,該規范基本上就淪為一紙空文。為此,有必要進行理念的構建,進一步的具體設計,建立起適合于我國的律師與媒體規則。
(二)忽視了對律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追求物質生活,卻忽視了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這也是律師職業道德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法律職業倫理專門教育沒有一席之地, 缺乏教學依據和課程支撐, 從而成為其他課程教學的附庸。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缺失除了表現在上述課程設置方面, 還體現在考試、實習以及畢業論文設計等各個環節。另一方面,律所是律師執業的基本單位,管理部門應當從點滴做起,加強管理律師學習教育, 律師自己也要自覺接受思想、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法律教育。但目前律師管理部門對律師的教育培訓不夠重視, 很多都流于形式,導致一些律師因為沒有受到律師道德方面的教育而追求片面的經濟利益,最終造成律師職業道德弱化。
(三)律師入職的門檻設置過低。
一方面,很長時間里, 律師入門的門檻雖然有所提高, 但是主要側重的是對學歷方面的要求, 法學教育中沒有將法律職業道德作為教學要求。即使單位將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列入律師資格考試范圍, 也僅是一般性的要求, 無法真正考察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此外, 入職后的教育培訓不夠, 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教育在律師的繼續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環節。我國律師入職前的道德品格審查制度不完善不嚴格,雖然曾有過提交無犯罪證明的做法, 但是無犯罪證明只反映作為一般人罪與非罪的標準,沒有體現法律職業的道德要求, 不能有效的阻斷品行不良者進入律師行業。
三、對如何解決律師缺失職業道德的探討
為了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律師隊伍,使律師與輿論媒體進行良性互動,維護好律師在社會上的聲譽,提高律師的社會地位,樹立律師的良好形象,如何構建我國律師行業的職業道德建設, 是我國律師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 對現行的《律師法》進行有的放矢的修改和補充, 從立法上確定律師與媒體之間的關系界限。立法是保障律師職業道德健康發展的動力,能從根本上阻斷職業中的不良品行。要對《律師法》中有關律師保密義務和其與媒體之間言論界限的問題進行具體的規定,打破之前律師與媒體的關系這一方面無序、零散的狀態。2004年中國全國律師協會頒布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試行)》的第四條規定是律師與媒體關系的最直接的規定,筆者認為此規定不應該刪掉,應該再使這條規定更加具體化,實踐化,不致使律師言論在律協范圍內缺乏有效的條文規制。比如對于涉及國家機關的形象和聲譽的案子,規定律師不得主動投稿或上網介紹案情或評論,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不應接受任何境外媒體的采訪,不得向其泄漏和提供國家機密或任何有損祖國和政府形象的行為等強制規定。 其次有必要規定律師與媒體之間不當行為的懲戒制度,要使律師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與具體的懲戒方法形成嚴格的對應關系,并使其具有操作性。
(二)要完善律師行業自律機制。
律師行業是一個實施自律管理的特殊行業, 要自律管理好律師, 就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自律管理體系。所以, 應充分發揮全國律師協會的規則和職能, 加緊制定律師行業規則和審查的原則、目標、程序等統一要求, 審查已經通過的行業規則, 并將其納入到預定的行業規則體系中去。可以擴充律協現有的職權范圍, 強化律師自律管理機制, 通過律師法授權的形式, 將司法行政機關對律師、律師事務所違紀的處罰, 將年檢注冊、律師事務所登記管理、律師執照領取等微觀具體事務納入律協的職責范圍, 使律協行業管理由柔性走向剛性, 真正明確律協參與律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職能。 改善優化執業環境, 要賦予律師更多的權利。律師職業道德作為一種行業規范, 其約束律師的職業行為, 嚴肅職業紀律。只有規范了律師職業隊伍中的道德素質問題, 才能有助于律師與媒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我國的法治才能取得突出的成績。
(三)要加強律師職業道德教育和建設。
律師行業整體的道德水準的提高有賴于每一位成員自身修養和素質的提高。首先,加強學習教育是基礎。要加強律師職業道德教育,就要先從法科學生開始,從其一開始接觸學習法學的時候就對其進行思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雖然我國一些法學院已經著手加強對法科學上的法律職業教育,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近些年將法律職業道德課程列為了法學本科生的必修課。但是這僅僅是第一步,如何保證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同樣需要重點加以考慮。同時要注意教學的方法,避免以道論道,應開展大量的案例教學,通過教學真正提高法科學上的道德認知能力、道德評價水平以及解決到的沖突的能力。最后還應注意加強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考核。對于已經在職的律師們,就要經常開展理想信念宣傳, 讓廣大律師形成正確的職業信仰,并且深入開展法制教育, 提高依法執業的水準。
三、結語
律師職業倫理是一種底線的道德規定, 它是作為一個合格律師所必須符合的道德要求, 而并不是一種理想化的、道德高尚的人的道德指標。律師在遵守職業倫理的基礎上,與媒體進行良性的互動,能到達信息公開,滿足公眾知情權,完善司法監督機制,使得正義以看得見的形式實現。律師職業倫理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如果每一個律師在從業活動中,自覺遵守其職業道德,按照職業道德標準辦事,那么,律師就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產生一種健康向上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古瑞華:《論我國高等法科學生司法職業倫理教育》,載《高教論壇》2011年1月第1期。
[2]呂曉偉:《律師辦理敏感性及群體性刑事案件的思考》,載《法制與經濟》2012年12月。
[3] 沈艷萍,對律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從一則律師賄賂案談起,社科縱橫,2007年3月。
[4]徐永康:《追求審判的公正——律師博客之觀察》,載《法治研究》2012年第3期。
[5]郝凱廣:《當代律師“公益性”職業倫理之缺失——基于李莊案的思考》載《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24卷第5期。
[6] 王李娜:《從李天一案思考我國媒體侵權的法律規制》,載《法律法規探析》2013年第16期。
作者簡介:陳宇鳳,女,1990年12月生,湖北黃岡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3級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