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在媒介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影視產業的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人們熟知的《武林外傳》、《北京愛情故事》等熱播電視劇,以及《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優秀動畫片紛紛跳出電視屏幕,登上電影銀幕。如果說電視劇和動畫片的電影化改編是因為其自身具有影視劇的特色,那么《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爸爸去哪兒大電影》這些具有強烈電視化風格的綜藝節目也以“大電影”的形態踏入電影市場則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本文將對綜藝節目衍生品發展的現實現狀狀況進行簡要的分析,并對這一媒體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媒介融合;綜藝節目衍生品;“大電影”;身份定位
一、綜藝節目衍生品的“變”與“不變”
綜藝節目衍生品的產生與其原版節目自身在電視市場上的成功是分不開的。綜藝節目衍生品雖然植根于電視,但在其走出電視屏幕走向電影銀幕的過程中卻得到了“電影化”的改造,并最終成為了既擁有電視節目的鮮明特點,也擁有電影產品所具有的的諸多品質的全新產品,而這一”電影化”的改造過程最顯著的表現是在制作成本的投入上。《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和《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千萬元的制作投入雖然在電影界只能算得上是中低成本,但與一期電視節目的制作成本相比還是相差巨大的。較高的制作投資是綜藝節目“大電影”脫下電視節目的裝扮換上電影外衣的重要保證,也是其沖擊電影市場的必由之路。
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綜藝節目“大電影”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有著對原版電視節目“不變”的繼承以及開創性的“變”化創新。在綜藝節目“大電影”與原版電視節目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上,我們與其說它是電影藝術的創新,不如說它是電視節目在電影銀幕上的電影化變革。
二、綜藝節目衍生品的產生原因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曾將對電影和電視這兩種現代媒介進行了獨到的分析,他認為電影是“拷貝盤上的世界”,作為熱媒介,電影有力量儲存和傳遞大量信息” ①,人們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獲得身體上的愉悅,也能豐富自己的思想。而電視這個冷媒介則是個“羞怯的巨人”,“電視這樣的冷媒介,竟然會比電影之類的熱媒介的壓縮度和濃稠度高出這么多。雖然電視是媒體界是一個影像巨大、傳播廣泛的“巨人”,但“電視是低強度、低清晰度的圖像,因此他與電影不同,不能提供物像的詳細信息” ②。可見,兩種媒介無論從性質還是功能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綜藝節目“大電影”作為這兩種媒介相互融合發展的產物,在這一時間的誕生必然有著獨特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
從媒介發展的歷史進展來看,“人類社會經歷了從圖騰時代、文字時代多次轉變,今天,已經到了圖像文化時代,這個讀圖時代給我們創造了史無前例的視覺圖像文化。”③原本各個媒介之間涇渭分明的關系不斷被打破,媒體融合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而且在融合過程中催生出了新的媒介形態,綜藝節目“大電影”便是媒介發展歷史的產物。電視和電影作為視覺媒體的兩大代表,其本身也擁有許多相似之處,在圖像文化時代的背景下,兩者的融合創新是必然發生的結果。從社會發展角度來思考,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生存環境中,人們希望在電視節目和電影作品中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心靈的愉悅而對于使用何種媒介卻沒有絕對的要求。《中國好聲音》和《爸爸去哪兒》滿足了電視觀眾的收看需求,不但培養出了新的影視明星,還制造出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觀眾在電視節目結束時必然會產生“意猶未盡”的心態,電視節目制作方正是捉住了觀眾的這一心態,紛紛推出綜藝節目“大電影”的全新產品,正是迎合“粉絲”們的觀看激情,滿足觀眾更進一步的心理需求的表現。《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上映使得影片制作方和觀眾取得了雙贏的結果,這種微妙的供需關系也是綜藝節目衍生品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綜藝節目衍生品的身份定位
隨著綜藝“大電影”這一介于電影和電視之間的媒介形態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其影視媒介自身在發展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有趣的現象。其中最具戲劇化的莫過于兩個同樣擁有高人氣和高收視率的電視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和《爸爸去哪兒》的“大電影”在電影票房上的成績卻相距甚遠。這一現象產生有其許多主觀和客觀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綜藝節目“大電影”在產生初期對于自身性質的定位,也就是說它自身的形象是更像電視還是更像電影。
在影視作品價值上,“大電影”的制作或改編一定要超越原版電視節目的檔次。《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獨家親子真人秀節目,其“大電影”制作延續了電視節目制作方式,并在原有基礎上對作品進行了優化和提升,影片的上映自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綜藝節目“大電影”的制作要符合社會當下的價值觀。《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導師盲選”,這一點可以說打破了以往選秀節目過分注重選手外貌的潛規則,符合了“公平”“真實”的社會風尚。但在“大電影”中原版電視節目最精華的價值觀卻絲毫沒有得到體現,因此失去了其最核心的競爭力。而《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在創作方面不僅保留了原版節目“親情”“父愛”“團結互助”等優秀的價值觀念,更是加入了“保護自然環境”“愛護野生動物”等價值觀,并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將這些觀念傳播開來,不得不說這是制作方的高明之處。再次,綜藝節目“大電影”的創作要尊重觀眾的選擇和市場的需求。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判斷綜藝節目“大電影”的創作在身份定位上應立足于電視節目的性質,應該將電視節目的成功之處和創新之點無限放大,在進行電影化改編的過程中更是要做到“以己之長攻彼之短”,以觀眾和市場需求為向導,這樣才能在電影界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影視美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吳瓊.中國電影的類型研究[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3] 馬歇爾.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范禛(1992—),女,河南鄭州人,河南大學2011級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