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本珍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家越來越重視生活的質量,體育健身的理念已悄然形成。中學體育教學長期以來,過分注重運動技能的培養,忽視綜合素養的提高,隨之新課程“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理念的深入落實,中學體育課程除了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還要致力于提高學生與未來職業有關的運動技能、綜合能力。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體育運動技能,但是相對于文化學習的巨大壓力,許多學生往往顧此失彼,忽視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意識淡薄,影響了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中學階段的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一、立足于學生發展需要,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首先,要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所學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并能夠創造性地運用到鍛煉身體的實踐中去,這就需要加強體育基本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教學。從目前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在中學學校的體育教學中,體育基本理論知識的教學是比較薄弱的環節,存在著教學時數少,教材不統一,且對學生進行體育基本理論教學方面的研究甚少等。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在體育教學中必須重視體育基本理論知識的教授,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 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例如,在冬季長跑運動中,如果教師沒有將長跑時的呼吸方法及出現“極點”現象時的正確應對方法清楚地告訴學生,只要求學生跑得距離越長越好、越快越好,是很容易出事故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正確方法的指導下從事鍛煉,盡可能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要結合技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和今后從事工作的實際,制定學習的內容,減少體育教學的隨意性、自由化的現象。通過課堂教學,輔以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傳授科學健身的理論知識,教給學生正確的技術、科學鍛煉的方法、不同季節鍛煉的注意事項、常見的運動損傷的預防及簡易處理知識等,以便學生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我進行科學鍛煉,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為終身體育打下一個良好的智力基礎。
二、創新體育教學方式,激發運動興趣,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要經過反復訓練才能逐步形成,還必須與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愛好相結合。運動興趣的培養和鍛煉習慣的養成是體育大綱中的教學任務。據有關社會調查材料說明:運動興趣的培養和鍛煉習慣的養成往往是許多人堅持終身體育的第一動因。無論是在校期間,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和踏進社會,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必將終身受益,所以要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思想認識,培養運動興趣,養成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培養學生運動的興趣需要教師對學生參與活動做好先行設計,讓體育課成為學生們渴望參與其中的空間,成為學生們運動的樂園。教師在組織和指導學生上體育課和體育活動時,應充分挖掘運動的內在潛力和樂趣。例如在排球教學中,單純的教技術,會使學生產生枯燥厭煩的心理,如果做一些游戲性的練習或球操,可以調節學生的情趣。再如可以多設計一些體育比賽教學情境,利用學生年輕好勝心理,靈活多變地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在對抗性較強的球類教學中,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學比賽;技術性較強的競技項目,用比快、比遠、比高的方法,進行個人與個人、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比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在體育活動中使情感與運動的交融,得到參與運動的愉快與喜悅感,興奮與滿足感,群體合作時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習等各方面的壓力能在體育課中得到釋放,以此促進學生體育興趣的形成,在趣味中鍛煉發展,在娛樂中鞏固提高學習效果。
三、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體育意識的培養是重要的,但它畢竟是一種觀念形態的反映,雖然有主觀能動的作用,但必須與學生的體質和體育能力相結合,所以在重視意識培養的同時,不能忽視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體育能力指的是知識、技術、能力和智力的有機結合,終身體育能力可以理解為從事體育鍛煉的本領。這就要求作為體育教師不但需要對學生進行體育科學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傳授,而且更需要在教學中教會學生按自我需要而進行自我鍛煉的技術技能,教會學生在各種條件和社會環境下科學地安排鍛煉計劃,堅持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等,并由此構成學生終身體育的能力,使學生受益終身,從而為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學生體育能力具體體現在體育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學習,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情境,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懂得體育鍛煉的意義、作用和有關的體育知識,充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例如,學生可以自己做的練習,都盡量讓學生自己做,使他們逐漸學會簡單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準備運動的徒手操、關節運動、模仿動作的輔助練習,就讓學生自喊口令自做動作,放松整理運動,也盡量讓他們自創自做,教師只做一定的提示。再有在體育活動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自己選擇器材,自己組織練習,自己調控練習的次數、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動作的自我糾正等過程,自己評價與總結,效果很好。還有為學生創造協作學習的條件,給他們提供討論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相互借鑒,糾正和補充自己不正確的認識和動作,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程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模式上大膽改革和創新。改變了過去填壓式和老師一直領著做的教學模式,使體育課向著“有趣、輕松、自由和娛樂身心方向發展”。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有限的體育教學時間和空間中充分地表現自我,給予學生所渴望的體育“自由”,從而使學生自我鍛煉成為自己的自主活動,學會學習體育的基本方法,身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這些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