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英
《蛙》,為何以“蛙”命名?莫言做客正義網談到這個問題。開始打算叫《蝌蚪丸》,中間編輯們曾希望作者用《姑姑與蛙》為書名,莫言思考再三,最后還是決定用《蛙》作為小說的名字。
關于小說命名,文本《蛙》,在戲劇部分也有提及。那是蝌蚪與姑姑討論戲劇命名。“姑姑:叫什么題目來著?蝌蚪: 《蛙》。”
不論是網絡座談,還是書中提示,作者都一再強調命名緣由,可見作者對“蛙”這一意象的重視。“蛙”,不僅是作為小說題目出現,而且在小說中不斷出現,多達10多次。分析“蛙”出現的場景、出現的時間,以及它所包含的意義,是解讀《蛙》的一個關鍵點。
題目“蛙”意象:暗示題材內容,取材方向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表象的一種。即由記憶表象或現有知覺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藝創作過程中意象亦稱“審美意象”,是想象力對實際生活所提供的經驗材料進行加工生發,而在作者頭腦中形成了形象顯現。意象也指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當代學者樂黛云對意象的解釋是:“所謂意象,簡單地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了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字意味的具體形象。”這些解釋中都突出了“意象”特征:第一,是具體形象;第二,包含主觀意義。本文所指的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題目用“蛙”暗示小說題材,涉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還有與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鄉村接生醫生的生活體驗、民間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對抗等。這種暗示借助的是民間文學資源中的民俗含義。
青蛙在中國神話傳說中,與生殖崇拜、祖宗崇拜相關聯。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相傳女媧用泥土仿照自己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又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還有傳說,說人類是女媧與伏羲兄妹共同創造的。現存的女媧伏羲人首蛇尾交尾圖,圖下方就畫有青蛙。因為“蛙”與“媧”同音。所以青蛙就隱喻“媧”。而且,青蛙多子,生命力旺盛,暗喻人類繁衍無窮盡。
另外,青蛙在中國神話中,還與永生渴望聯系在一起。嫦娥奔月神話中的蟾蜍,就是青蛙。它是嫦娥所變。“嫦娥”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準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妲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嫦娥想要長生不老,偷了仙丹,吃了不死藥,因為凡人不可能不死,所以不能待在人間了。只有飛到月宮,把生命轉化為另一種物質形式,以蟾蜍形式體現出生命的永生。所以蟾蜍和青蛙,傳遞出古人對生命永生的渴望。
正是基于民俗文化中的青蛙生殖、生命的象征意義,莫言用“蛙”隱喻暗示小說的內容。小說寫的是一個關于姑姑的故事。姑姑是鄉間負責接生的醫務工作者,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者,她的職業,從個體層面看,聯系著個體生命的出生和死亡,從國家層面看,也關系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等重大問題。以蛙為題目,可以起到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引起閱讀興趣,同時又暗示寫作內容,“莫言對蛙一媧——娃的線性聯想,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種族的繁衍的寓言與象征”,作者通過對人的生產與生育問題,表達了作者對于計劃生育國策以及中國當代農民的生命史、精神史的思考。這是“一部關于歷史范疇中人的生命與存在的小說,是一部探討人的存在的小說”。
青蛙意象:作為一種寫作態度、審美追求的象征
敘述人“我”的筆名是蝌蚪,蝌蚪是青蛙的童年階段。不知道作者這樣的命名是不是基于“童心者,真心也”的考慮。蝌蚪在給日本友人的信中,談到自己的創作思想,處處都顯示出童心、真心。
小說第一次出現青蛙意象是在蝌蚪給《尊敬的杉谷義人的信》中出現:“我遵循你的教導,不著急,慢慢來,像青蛙穩坐蓮葉等待昆蟲那樣的耐心;想好了下筆,像青蛙躍起捕蟲那樣迅疾。”青蛙穩坐蓮葉等待昆蟲,這是作家寫作的心態的形象展示,強調的是作家創作時的心境,不能浮躁。文學來源于生活,文學抒寫的是作者的生命體驗,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浮躁、太多的誘惑、太多的偏見。對于一個以寫作為生存方式的作家,必須拋開這些浮躁、誘惑、偏見,沉下心來,才能對生活做出真誠的思考。蝌蚪說:“為了寫這個劇本,我耗費了十年經歷,花光了所有家財,連房頂上那幾根木頭椽子,都被我抽下來賣了。 (捂著胸口,痛苦地咳嗽幾聲)為了寫這劇本,我抽著苦辣的旱煙葉子——沒有煙葉子就抽槐樹葉子——熬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損害了健康,透支了生命,我為了什么?為了名嗎?為了利嗎?(尖厲地)都不是!是為了對姑姑的愛,是為了為我們高密東北鄉的圣母樹碑立傳!”可見,蝌蚪是用生命來寫作的。
蝌蚪以生命寫作,追求著文學的真實。真實,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并不是對生活的刻板的反映,如何處理真實、現實與虛構之間的關系,蝌蚪對此進行了嚴肅的思考。“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與我劇本中的故事糾纏在一起,使我寫作時,有時候是分不清自己在如實地記錄生活還是在虛構創新……這個劇本,應該是我姑姑故事中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劇本中的故事有的盡管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但在我的內心里發生了。因此,我認為它是真實的。”蝌蚪的這段表白揭示了蝌蚪作為一個作家對真實的看法。它已經由追求外在的真實故事、情節的真實,轉向追求人內心感受的真實。這種由外至內的轉向是對“人”的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的結果。《蛙》由蝌蚪的信件、蝌蚪敘述姑姑的故事和劇本三部分組成。前兩種文體,表現手法基本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中國讀者已經有接受的心理基礎和審美基礎。但是戲劇部分中很多情節和氣氛都顯得神秘、不可思議、怪誕,用西方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情節顯得荒謬。但是,從反映生活的真實上看,則是更加深刻的,體現出對生活的反思。蝌蚪對真實性的解說,不僅是表明自己的創作主張和創新意識,而且,也為讀者中那些習慣傳統表現手法、對魔幻現實主義手法陌生的接受者理解小說含義打通一條通道。
蝌蚪在寫作時力求拋開偏見,跳出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以一種世界的眼光和胸襟來觀照歷史,撥開紛繁復雜的歷史迷霧,反思歷史和人生,還原生命的尊嚴和意義。正是基于這樣的視野,蝌蚪借姑姑私下說的話語不斷消解宏大的歷史敘事,對戰爭的受害者表達了同情與理解。“其實,您的父親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如果沒有戰爭,如您所說,他將是一位前途遠大的外科醫生,戰爭改變了他的命運,改變了他的性格,使得他由一個救人的人變成了一個殺人的人。”蝌蚪最為佩服的是一種對歷史、對自我敢于反思的精神。“您當時才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您父親在平城犯下的罪行,沒有理由讓您承擔。但是您承擔了,您勇敢地把父輩犯下的罪行扛在自己的肩上,并愿意以自己的努力來贖父輩的罪。您這種擔當精神雖然讓我們感到心痛,但我們知道這種精神非常可貴,當今這個世界最欠缺的就是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能清醒地反思歷史、反思自我,人類就可以避免許許多多的愚蠢行為。”
在反思歷史、反思自我過程中,蝌蚪看到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歷史必然性,“地球上的資源就那么一點點,耗費了不可再生。從這點來說,西方人對中國計劃生育的批評,是有失公允的”,同時蝌蚪也看到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中對人性的摧殘、對生命的藐視。感到“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故事敘述話語揭露了計劃生育政策的荒謬性,而蝌蚪反思歷史的話語又起到一種辯護和糾正。這種相互的糾結在相互自我消解中豐富了姑姑形象,也豐富了小說內容的深刻性。
蝌蚪在第一封信中,闡述寫作動因和寫作目標美學追求,“我想寫一部以姑姑的一生為素材的話劇。初二日晚上在我家炕頭上促膝傾談時,您對法國作家薩特的話劇的高度評價和細致入微、眼光獨到的分析,使我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我要寫,寫出像《蒼蠅》《臟手》那樣的優秀劇本,向偉大劇作家的目標勇猛奮進”。薩特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作家,他認為世界是存在的荒誕,在這個荒誕世界中人們必須作出自我選擇,人的本質是不確定的,選擇善則善,選擇惡則惡,而且這個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緊張的,每一個人都是處在孤獨和焦慮中,他人的存在就是地獄。薩特通過他對現實嚴峻的思考和書寫,表達了他對處在荒誕世界中人的處境的同情和關懷。蝌蚪的寫作力求表現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歷史的荒誕,書寫生命個體在歷史進程中遭受的冷漠和忽視。
蝌蚪的這種寫作態度和寫作追求,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作家的創作理念。還在獲獎前,莫言在騰訊微博上轉發了延參法師的一條微博:“生活里不必要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因為別人也沒有這些義務。靜靜地過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只有具有這種心態,作者在創作中才能做到才思敏捷,快速準確地把握生活的本質,觸及人類生活的本真。
青蛙意象:荒誕年代人性扭曲的象征
小說第二次出現青蛙意象是在姑姑拿到我遞上的反動傳單時。“姑姑起初只是隨意地來看一眼,但我看到她的身體猛地一震,仿佛被電打了一下,她的眼睛瞪大了,臉色也隨之變得煞白,她像扔掉一條蛇一樣,不,像扔掉一只青蛙似的將那張傳單扔掉。”第三次出現青蛙意象是在黃秋雅與姑姑兩人激戰之時。
姑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以“出生論”來確定人的生存權利和價值的年代。作為英雄的后代,姑姑有一種自豪感和優越感,她與令人羨慕的飛行員有過一段癡迷的戀愛過程。正當大家都以為他們是最般配的一對,準備成婚時,飛行員逃到臺灣,姑姑經歷了愛情失意的打擊,作為叛國投敵者的情人,姑姑的形象也受到損傷。姑姑的這段情感經歷成為心中不可觸及的隱痛。黃秋雅,一個醫科大學生,因為有出生于大資產階級的這個不能自我選擇的家庭背景,就被分配到設施極差的鄉村衛生所,受到歧視不公,盡管對待工作極端負責,有著高超醫術身,但是仍然得不到人們的信任,忍受著惡毒的謠言,最后成為替罪羊。姑姑和黃秋雅,這兩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同事,本應該有著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但是,因為階級出身論,她們為了表白清白,或是自我防衛,或者猛烈反擊。善良的人性,受到扭曲,相互之間進行著深深的傷害。“黃秋雅往前一震,剌啦一聲,露出了白的像青蛙肚皮一樣的脊背。”透過這個拼命撕打的細節,我們看到了階級論出生論時代,錯誤的意識形態對人性的扭曲,也看到個體生命進行抗爭時候的掙扎。不僅是姑姑和黃醫生的人性受到扭曲,整個高密東北鄉生活的人們,人性都受到摧殘。批斗姑姑、批斗走資派時熱鬧的圍觀,還有張拳的老婆性命攸關之時小獅子諷刺的話語,“有本事你游啊,魚狗扎猛子呀,青蛙撲通呀”,都展示了善良人性的變異和扭曲。另外,姑姑的贖罪意識,也是憑借青蛙之意象完成的。青蛙作為一種復仇的精靈,反復出現,不斷提醒姑姑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
正是借助青蛙意象,我們看到了歷史進程中個體生命的艱難處境和倔強的生命意志。貧瘠的、閉塞的、與世隔絕的高密東北鄉,從1937年以來到現在,幾經歷史的滄桑,經歷了解放前的抗日戰爭、解放后的大饑荒歲月、經濟調整政策后的短暫復蘇、改革開放后的巨變等漫長的歷史階段。這個過程是中國擺脫侵略、走向獨立、謀求自我發展的一個革命進程;也是高密東北鄉從一個閉塞貧窮走向開放富裕,與外部世界甚至于國際接軌的過程。不論是在殘酷的對敵斗爭,還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階級出生決定論的年代,或是在以經濟效率為中心的經濟騰飛時代,歷史的前行并沒有將個人從荒誕的處境中解救出來。作為個體的生命,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本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是一次又一次把個體拋向更深的絕望,而美好的、善良的人性也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扭曲。作者借助青蛙意象對歷史進程中的人性,做出洞察和反思,體現出一個作家對歷史進程中個體生命的關懷和對善良人性的召喚!
注釋:
[1]李衍柱:《蛙:生命的文學奇葩》,《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六期、第5頁。
[2]莫言:《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頁。
[3]樂黛云:《比較文學簡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頁。
[4][5]甘浩:《穿越重大題材,探索人的存在》, 《鄭州師范教育》,201 2年第一期、第74、76頁。
[6][7][8][9][10][11][12][13][14][15]莫言: 《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4、306、281、77、145、281、46、47、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