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毅
摘 要:1840年至1901年,近代中國境內共發生多次反侵略戰爭。分別是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簽訂了喪失主權,喪失榮譽的不平等條約。造成了中國領土的不完整。筆者在本文簡略分析了數次反侵略戰爭,提出自己關于反侵略戰爭屢戰屢敗的思考。
關鍵字:反侵略戰爭;沉思
一、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概述
第一次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序幕。其始于1839年的虎門銷煙。虎門銷煙成為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跳板。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而終。英國迫使中國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第一次向外國割地、賠款。事件嚴重危害中國的主權,并使得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此次戰爭中割讓出去的香港,一直至1997年才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
1856年,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趁著中國國內正在進行太平天國運動之際,聯合法國發動第二次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亞羅號事件與西林教案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依然以中國戰敗為終。清政府帶著恥辱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多個條約。世界列強趁虛而入,加強了侵華戰爭。在中俄兩國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我國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于1860年。
1894至1895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是中日甲午戰爭的開端。此次戰爭使中國失去更多的領土,且迫于日本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又一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該條約涉及賠款款額為白銀2億兩。中日甲午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帶來空前的民族危機。
八國聯軍于1900年發動對華的侵略戰爭。英、法、德、美、日、俄、意、奧八國聯合派遣遠征軍,以鎮壓中國國內義和團運動為名,發動了侵華戰爭。八國聯軍的行動不僅消滅了義和團,也致使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竟迫使慈禧太后逃往陜西。最終,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清政府付出龐大的賠款,也設定多條侮辱國內人民人權的款項。中國喪失多項主權。
二、反侵略戰爭失敗原因分析
1.社會制度的弊端
戰爭力量的對比,不僅指軍事力量的較量,也需要國家社會制度與經濟力量的對抗。戰場上的勝利通常是國家政治經濟強盛的直接反映。清朝堅持封閉的社會制度。閉關鎖國沒有帶來國家領導者想要的寧靜,卻帶來另中國人難忘的恥辱。至清朝后期,傳統的封建生產制度明顯顯露出弊端。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迅速拉開了與中國國家經濟的距離。但是國內經濟衰退的現象沒有引起統治者的警惕。而是依舊滿足于地大物博的現狀,自我封閉,朝廷也日益腐敗。例如:在嘉慶、道光年間曾長期擔任軍機大臣的曹振鏞,在其門生請教升官發財之術時,出人意料地回答說,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此話在朝廷官員中傳開,也竟成為官場的金科玉律。清朝官場充滿不正之風。
從1840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依然不了解世界大勢。國內政治腐敗、經濟文化保守。在第一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以光緒帝為首的清政府完全沉溺于娛樂之中,完全沒有沒有國內外經濟、政治動態的意象。封閉自守,妄自尊大。社會制度的潰散,直接影響到反侵華戰爭的指揮人員的心態。反侵略戰爭戰中,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暴露無遺。本來是一場取勝的戰爭,是一場贏回主權、樹立威信的戰爭。本來清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團結起中國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贏回主權,樹立中國威信。結果受制于清政府的腐敗、軟弱無能、忍氣吞聲,清政府選擇了“求和”。
2.經濟軍事的落后
數次反侵略戰爭歷史證明了法則:落后終將挨打。只有國家的經濟技術發展,經濟實力增強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地挫敗西方國家西化、分化和和平演變的圖謀,讓社會主義的大旗在東方大地高高飄揚,就是得益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就是因為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了。國內經濟力量的軟弱與落后也是導致反侵華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火藥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是國內人并沒有充分重視火藥的作用,沒有進行繼續研究創造,而是滿足于現狀。
清朝注重發展陸軍,從八旗、綠營到湘軍、防軍等,雖然歷經多次變更,但是軍制卻沿用了傳統舊制,沒有根據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進行本質上的變化。且各軍種存在較多的矛盾,不能統一調遣和互相配合。水軍力量的薄弱也是清朝軍事的薄弱點之一。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水軍力量薄弱,戰爭指揮者缺乏指揮經驗,導致北洋艦隊的覆沒。造成中國水軍力量的損失。
3.西方列強的勾結
英國于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門戶。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不作為,也讓西方列強看到了侵華的契機。英國聯合法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結束后,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讓英法兩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與權利。西方各國看到有利益可得,無法按捺蠢蠢欲動的侵略之心。中法戰爭充分體現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與忍氣吞聲。表現出了清政府的真實面目。日本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同樣也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在利益的驅使下,西方八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戰爭造成國內兵力的損失。最后簽訂不平等條約時,受益國達到了十一個國家。為了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西方列強勾結在一起,完全不顧中國人民主權,發動一次又一次的侵華經濟戰爭,造成中國經濟損失、主權喪失等結果。
三、結論與思考
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數次反侵略戰爭的失敗,為我們敲醒警鐘。西方列強的侵華行為,令中國割地讓土,多次進行賠償,為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筆者認為落后的政府制度是西方列強敢于發動侵略戰爭的基礎。清政府一直滿足于現狀,不屑于了解國外的經濟發展狀況,與他國的政府機制。基于這種情況,清政府統治者拒絕任何變革活動,深怕變革會影響自身的經濟利益與權力。從中也可以看出清朝晚期統治者的懦弱與自私。拒絕改革,拒絕進步導致國家經濟發展能力、軍事能力、社交能力等不斷退步。反侵略斗爭的失敗時刻提醒著,我們需要不斷努力奮斗,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維護民族榮譽。社會機制需要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作出相應變革。聽取民眾的心聲,尊重民眾的意愿,弘揚民主法制,才是社會機制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海鵬、龔云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施渡橋 晚清反侵略戰爭的戰役指導述評[J]. 軍事歷史研究,2004(02)
[3] 劉向陽,張紅軍. 對中日甲午戰爭雙方海軍戰略的比較考察[J]. 臨沂師專學報. 199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