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愛萍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三十二年,任過多屆大循壞,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特別又是小學一、二年級,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前提,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我非常重視這一工作。
一、教師認識到位、目標明確
教師要根據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對這些幼兒剛入一年級的學生培養哪些學習習慣,如何培養,教師要心中有數,目標明確,有計劃進行。教師得以“三心”即愛心、耐心、恒心來引導孩子們漸漸步入正軌,逐步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二、培養學生認真準備的習慣
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大多數只有七歲左右,吃飯、穿戴自理能力較差,更不懂課前要準備什么?如何準備?每接一屆一年級時,我就用一、二個月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訓練培養,首先學生要懂本節要上什么課?需要什么學習用品,小預備鈴一響,我就巡視,并提醒學生:“你們準備好了嗎?”常做這方面的督促提醒,好的給予鼓勵,不足的及時糾正,經過訓練,學生在一、二個月內就逐步能獨立準備課前所需要的學習用品,整齊擺在指定的位置上,這樣課前準備這一良好的習慣就慢慢地形成了。
三、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
聽講是課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門,要求學生一是聽教師講課、指導、講評;二是學會傾聽同學的發言,并結合自己的意見對同學們講的問題進行評價和補充。課堂上要求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一年級的孩子很小也很可愛,作為老師,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他們,要用贊美的眼光去看他們。看到某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就及時表揚,從而可以帶動不認真聽講的學生。
四、培養學生肯動腦、大膽發言的好習慣
數學課堂上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思考、探索知識。例如在教學“6、7的分與合”時,提問:“6可以分成幾和幾?7又可以分成幾和幾呢?”通過演示直觀教學、學生動手擺一擺等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的練習,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增加了學生練習的機會,提高了練習的效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得出正確結論的學生給予肯定、獎勵,讓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不少數學問題也來自生活。
在課堂上盡量創造更多的讓學生發言的機會,但一節課讓學生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就會說:“老師,為什么不給我講?”臉上流露出不高興的表情。為了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老師總是耐心地向孩子們解釋:“一節課老師不可能讓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來回答問題,但敢于舉手的小朋友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這節課老師沒有叫到你,以后上課時老師會盡量叫你回答問題。除了上課的時候,你還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告訴老師呀!”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我認為也需要在低年級進行培養,這包括上課寫字的姿勢、作業的工整與否等。對于書面作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要嚴格要求,學生寫錯的地方一定要進行改正,因為我對學生的課堂作業是采取面對面的形式進行批改,學生寫錯了要求馬上改正,書寫不好要求重寫,改后還是打滿分,所以我的理念是讓他們在作業中去不斷獲得成功,這樣我認為至少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且滲透這樣一種意識“錯了并沒有關系,只要改正了就是好的。”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
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限于上述幾點,還有很多方面,如:小組合作學習、動手操作、創造性學習等多方面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總之,教師要不斷探索、多渠道,堅持不懈地抓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我們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