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東吳法學的建立背景、運行機制、人才培養就業等模式,來討論民國法學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種普遍的依附西方法學理論的現象。西方教育模式的輸入,無疑在客觀上有利于當時教育的現代化轉型和現代法學教育的建立,與此同時過度的“西化”導致了本土思辨能力的缺失,使得民眾的盲目崇洋,所形成的在法學教育中的一種依附西方的發展傾向。從而給我們當下的法學教育所需要的理念提供了借鑒與反思。
關鍵詞:東吳法學;法學教育;依附理論;學術自主
現代法律是西方的舶來之品,很久以來中國一直都未曾出現一種訓練法律專家的正規機制。直到清朝末年法律和教育的變革才催生出了現代意義上的法學,不僅僅在北京,而且在各省也都相繼開設了“法政”科目的學堂。中國的近代法學教育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而在20世界上半葉新開辦的私立法律教育機構中,最具影響力非東吳法學院莫屬。民國法學家蔡樞衡先生曾談及法學教育時認為:法學的“再生產”是法學教育最大最根本的問題。然而,重新回顧和審視民國法學并進行反思,是對我們當下法學教育的一種借鑒和反思。
一、東吳法學院述評
1.建立背景
清末全國的法科學堂就已經全面開設,到1909年之時,全國法科就以有47所之多,占當時學堂總數的37%和學生總數的32%,其特點是在職文官的法律培訓,而非學歷教育。到了北洋政府時期,法學已經成為了一個相當熱門的專業,法科學生數量無論是在全國大專院校的學生總數中,還是在綜合性大學的總數中比例均以達到半數。東吳大學法學院是1915年在本校教授政治學的一位律師查爾斯·蘭金創辦的,全稱為“中華比較法學院”,它創建于一次“心血來潮”,但正是這樣的心血來潮使得東吳法學成為當時民國法學院之牛耳,被譽為中國“近代法學家的搖籃”。
2.運行機制與教學模式——與世界接軌
(1)東吳法科自建立至1927年,在國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權之前,該法學院無論在學制還是課程設置上,幾乎完全仿照美國的法學院。在1920年至1927年間,法學院除了與中國法有關的幾門課程之外,其余課程都是用英語教學。授課教師也多是上海從事法律實務的知名人士,并且仿照英美的案例教學法,并在1922-1923年之后全面引進。在課程設這方面“素來注重比較法學的研究,所以對于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法學課程都同樣重視”。同時,在東吳讀書的學生都有“感覺不到是在中國讀書”的同感。由于東吳法學的聲名和“美國背景”,還為成績優秀學生提供了出國繼續深造的機會。
(2)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東吳法學院后期雖然迫于政治壓力取消了預科正科制度,但并沒有降低自己的招生標準。以比較法和英美法學習作為辦學特色,以培養實務人才作為辦學目的。東吳法學院為學生能適應上海國際性的商業環境提供了最為充分的準備。它是僅有的一所講授英美法的學校,能夠使學生在畢業之后執業于公共租界,而且普遍的說法,還主宰著那里的那里的業務。在上海,律師“必須具備這樣的背景,以及和上海工部局要打交道的語言能力。”從辦學開始到學校收歸國有,一直秉承蘭金律師的理念:培養實務的法律人才,直接解決實務問題,這正與當時美國的實用主義及現實主義法學思潮遙相呼應,恰好是美國的法律思想在中國法學教育中的實踐。
從以上兩方面來看,東吳法學院無疑是具有西方理論和實務特色的一所法學院,一時之間獲得了無數贊許和褒獎,而在這種盛名掩蓋之下的卻是中國法學自身的衰弱與貧瘠,以及中國法學自主性缺失和對西方法學的依附現象。
二、東吳法學存在的對西方的依附現象及成因
鄧正來教授在《學術與自主》一書中提到的對當代我國學者“搬用或套用”西方知識“現代化思維框架”對我國當代社會科學知識分子進行了批判,進而揭示出了中國社會科學知識的“移至品格”以及這種品格所掩飾的作為知識消費者的中國學者與知識生產者的西方學者之間的關系。回顧在民國的歷史背景之下,這種“移植”和對西方的“依附”只會更甚。從這種學說理論中也可以看出中國法學對西方法學的依附性之深。具體來說,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歷史原因。自清末鴉片戰爭之后,無論是晚清政府還是廣大國人都受到了震撼,看到了西方的強大,以及學習西方產生的巨大改變。另外中國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開明的地主吸收了西方先進思想,使得西方思想有了一定基礎。而這些人對西方的接受,也就從主觀上使國人產生崇洋的社會心理,而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于西方的屈從和依附性就大大加深了。
2.中國資本的輸出與西方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輸入。自國門大開后,中國就成了西方列強為了攫取巨大經濟利益而先后搶占的重要陣地,大量的西方傳教士以及資本資本進入中國,都想使中國成為“另一個西方”,尤其是西方教會勢力在華辦學中推崇的基督教,對很多在教會大學讀書的學生影響至深。如中國近代第一位法律教師是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他在中國開創了國家法的教學和研究。
3.政治方面的因素。自鴉片戰爭以來,晚清政府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所取得的巨大改變,似乎使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看到了希望,所以用“加入西方的行列”得以保存自己,故而實行了各種措施,這就使這種輸入有了政府的強力支撐。
三、對當下法學教育現實意義的反思
歷經百年,如我們依然能夠深刻地感覺到我國法學教育中深刻的西方烙印,這也正如楊國樞教授在其主編的《中國人的心理》一書中講曾到臺島因二戰后受英美“核心”國的影響,學術界淪為了西方的“消費者”和零售店,甚至已經成為附庸。而本土學者對歐美學術的強烈依賴心理和不移的權威崇拜,使得他們的本土思辨能力和思想信心逐漸消失。而當時我們的法學教育也正是如此,在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東吳法學院取得的成功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法制現代化,但是卻加劇了法學教育對西方的依附。那么,如何真正實現“兼取中西,走中華民族自己的路”,才是我們當下法學教育最應該去反思的。
參考文獻:
[1] 鄧正來.學術與自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孫曉樓.法學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7] 李龍、鄺少明.中國法學教育百年回眸[J].現代法學,1999(12).
[3] 楊大春.西學東漸與上海近代法律教育——以東吳法學院為中心[J].法治論叢,2006(11).
[4]蔡樞衡.中國法理自覺的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5]艾莉森·W·康納.“培養中國的近代法律家:東吳大學法學院” [J].王健譯、賀衛方校.比較法研究,1996(2).
[6]王申.中國近代法律教育探微[J].政法高教研究,1997(3).
作者簡介:劉海謙,男,漢族,河南焦作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