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幗萍?吳繼俊
學貴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個好的課堂提問,不但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指令,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求知欲
教學時,教師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學生帶入一種預欲研究未知問題的情境中,造成一個懸念,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處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然后再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在教學“平均數“一課中我放了一段錄象,錄象的內容是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評委給選手打分和計算分數的片段,看完錄象,我向學生提問題是:計算選手的最后得分時,為什么要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在日常生活中你還遇到哪些象這種情形的事情?學生在要解決新問題的迫切心情下和我一起學習新知識學習,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抓住重難點,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并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么?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 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 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么樣?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么?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 r。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多元化,培養學生創造力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多元化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并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后,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后,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象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
四、講究層次性,指導學生系統探究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從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在數學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引導學生量圓的周長、直徑,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然后提問:1、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圓的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3、如果知道圓的半徑,你能否計算出圓的周長?為什么?4、你能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嗎?
總之,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里遨游。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來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endprint